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程光胜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系,银川750021)
摘
要:本着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社会化的理性回归,在相关理论及政策的基础上,结
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需求,构建通过社会第三方实施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反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机制,以此增强评价结果的信度、效度和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高职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教学质量评价;人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2-028-05
收稿日期:2019-08-07
作者简介:程光胜(1981),男,甘肃静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软件工程、数据科学。
此文为2017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多元协同’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NGY2017277,主持人:程光胜的研究成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等。
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顶层方面进行重新设计。
多元协同,本质上是打破高职院
校单方面的育人环境,引入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
研院所等多方主体的参与,促进教育、人才与企业、产业及创新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合理、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用以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提升办学的内涵和办学的质量。
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近年来,职业教育从国家、省级、学校等不同层面推进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目前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走开门办学之路,从而推动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各层次的质量标准、规范、流程,以此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提高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我国高职教育评价工作开展较晚,目前,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价主要以教育部2004年(教高厅[2004]16号)和2008年(教高〔2008〕5号)发布的相关文件为主要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虽然一些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评价体系,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比如:评价主体缺乏多维度、评价误区重重、评价内容缺乏社会性、评价内涵体现不充分、评价过程缺乏开放性、评价方法缺乏多样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不尽合理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引导和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行为,明确办学方向,提升人才培养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为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深化产教融合和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和思路
(一)理论及政策依据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兼具教育和职业的双重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性,这就要求学校在育人的同时,教学内容更应关注社会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出“专精尖”人才。
而在多元协同育人环境下,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协同育人,是学校、企业、行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完成的。
因此,对学生最终的评价,不能仅通过单一的考试成绩进行界定,这就需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而新的评价方式需要建立在相关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上。
(1)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环境中,每一主体都希望从中实现自身的预期,因此,评价体系必须反映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
(2)教育经济效率理论:该理论反映了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影响到新的评价导向和具体内容,要求指标的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系统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评价具备整体性、动态性和结构性三个基本属性。
教育部2015年在
《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
责关系,构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政府职能
转变”。
事实上,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管教育,是基础,而学校办教育,是核心,最终向社会输出的是人才,自然而然,质量的高低就由社会对其进行评价,是一种导向。
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探索实行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二)构建思路
在相关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引下,按照多元协同育人的思想,在满足高职院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凸显评价体系多元化的参与主体需求,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关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发,构建一个多级指标不同权重的评价体系,从而反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凸显特色”办学思路。
对于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明确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和行为、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在构建过程中,既注重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又避免交叉重叠的干扰,使得指标结构更加合理。
同时,凸显职业教育
的特色和多元协同育人的内涵,整个评价结果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原则,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三、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
设计
(一)评价内容的设计
为了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科学化及规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设计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在问卷调研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设计了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组织架构、专业及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质量等,下面进行具体描述。
1.组织架构
在多元协同育人环境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由第三方来实施。
当然,这里的第三方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第三方,而是由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组建的客体。
比如,第三方的内部组织结构可以有:“政校行企”合作中心,各委员会(包括专业建设委员会、技术合作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等),常规化运行与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上,要求目标要有一致性、过程要有互补性和关联性,在此约束下,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多元协同发展。
2.专业及课程建设
专业及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两大重要方面,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专业建设的任务是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水平,专业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校所培养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水平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规范完善的培养过程,同时对优化产业布局、对接产业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主要任务是优化课程结构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通道,也是高职院校优化办学条件、凸显办学特色与优势、提升内涵质量的重点建设内容。
在多元协同育人理念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可以对接职业标准,开发
. All Rights Reserved.
实践性课程资源;可以对接岗位任务,组织实践性教学;可以融合校企文化,实现校企优势互补。
关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使用推进合作、人才需求预测、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来反映。
4.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反映,代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整体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学生就业质量,可以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关于就业质量,可以使用继续学习深造、岗位适应能力、整体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创新创业能力等来反映。
5.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教师是开展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养和教师发展上。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教学质量可
以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教学技能、授课能力、教学
清晰度、知识宽度、学生成就、课程控制、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教学组织质量等。
而教学质量的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人格的发展。
6.毕业生职业素养
毕业生职业素养是学校学生培养理念的切入点,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反映,对其培养应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主,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可以通过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来反映。
职业态度是毕业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职业道德是毕业生在从事的工作中主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职业意识是毕业生对职业认识的综合反映,从而形成整体的职业意识形态。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深入政府、企业、行业、同行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毕业生和在校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获取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充分讨论,从中梳理和提取出人才培养评价的关键指标,
然后围绕关键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从而获得完整的评价指标,在专家评定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考虑到实际操作的便捷性,以及避免单个指标对评价结果的显著影响,在对三级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将其值固定在[0.01,0.05]区间上,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
应用
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运行由第三方实施,独立于各高职院校,具体应用实践如图1所示。
由于评价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有硬件也有软件,有校内也有校外,有知识能力也有职业素养。
因此,评价体系的执行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可选择不同的时间节点,由不同的专家组成评价团队对不同的指标内容进行评价。
比如,在实施培养前期,评价团队可对架构设置及协同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教学进度计划等进行审定和评价;在培养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项目合作等进行评价;在培养结束或结束后,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这样得到各指标结果并按照指标权重对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最终产生一个合理的评价结果,并将结果公布于众,从而指导并规范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
五、结语
为了对多元协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笔者构建了一套评价体系。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引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基于指标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考虑,同时以成果产出和效益为导向,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多元协同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对多元主体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系统和有效的评价体系,用于对培养的对象进行一个全面、综合和持续的评价。
当然,人才培养及其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指标设计及其权重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级指标组织架构(14%)
专业及课程建设(25%)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6%)就业质量(9%)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24%)
毕业生职业素养(14%)项目合作(
8%)二级指标机构设置(4%)
政策制度(2%)协同发展(6%)
专业建设(16%)课程建设(9%)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4%)创新创业基地建设(2%)就业率(5%)技术技能(4%)教师发展(12%)
教学质量(
12%)职业态度素养(5%)职业道德素养(5%)职业意识素养(4%)与行业协会合作(2%)
与企业合作(2%)与科研院所合作(2%)与相关院校合作(2%)
表1
多元协同高职人才配置质量评价体系
三级指标
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方评价部门的设置(2%)多元主体的参与、软硬件设施(2%)
体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政策,有无完备的制度保障(2%)国家战略的合作与参与(1%)产学研深度融合情况(
5%)契合产业行业发展,对接并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5%)校企深度融合、专业动态更新(4%)专业资源库软硬件的配套(
4%)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设计以及教学进度计划表的制定(
3%)多元协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学设计等(5%)课程资源的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4%)
协同建设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教学环境及相关配套设施(4%)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成果评价(2%)整体就业率、自主创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5%)技术技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2%)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2%)
双师型教师的比率、企业经验和资格证书的获得、相关权利的保障(5%)专兼职教师的比率、教学成果按规定获取奖励的权利保障(5%)教师的培训学习、前沿领域的把握(2%)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控制(4%)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相关制度措施(4%)体现过程评价,融"教、学、做、用、鉴"于一体(4%)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创新开拓(5%)
敬业精神、诚信公正、遵纪守法、服务精神、奉献精神(5%)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职业理想、职业管理意识
(4%)找准产业动态、产业结构与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为对接点,使得专业设置能够契合产业发展需求(2%)
开展课程教学,共建基地、创新型团队建设、社会服务等
(2%)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教育(2%)
与境外著名院校合作,探索应用型本科培养,协同培养师资,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
图1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实践
图
.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郑晶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under Multiple Synergies
CHENG Guang-sheng
(Ningxia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Yinchuan 750021,China )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ooperative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volv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y subjects.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s influenced by the content of evaluation and many factors.The objectivity ,scientific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evaluation have a direct bearing on the quality and reputation of the institution.In line with the gradually socialized quality eval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policie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eds of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training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ird party evaluation ,and form the effective feedback on social deman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social recognition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KeyWords:
Higher Vo cationalE ducation;M ultipleS ynergyE ducation;T eachingQ uality
E valuation;T alentE valuationS ystem
参考文献:
[1]姜泽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8(5):34-39.
[2]李永健,李梦玲,黄东显.“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诠释与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77-83.[3]张立华.多元化内外部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5
(11):93-95.[4]陈智球,马芜茗.职业教育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14):19-22.[5]邹媛,邓成超.“六位一体”课程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的模式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8(1):31-40.
[6]彭娟,祝丽杰.基于企业视角的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以广东为例[J].成人教育,2014,34(5):68-7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