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武清区崔黄口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武清区崔黄口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
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
①
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
”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
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有删改)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
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
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在《论语》《人间世》等刊物发表《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作品。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回忆刘半农时不作一般介绍,也没有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且撷选典型实例,使追怀的对象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B. 鲁迅杂文不乏高明的修辞,如本文将“韬略”比作“仓库”,又将陈独秀的“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和胡适的“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与刘半农的“令人不觉有武库”作对比,表现刘半农更可亲近。
C. 文坛上人们批评刘半农的为人“浅”,而鲁迅先生却对刘半农的“浅”持肯定态度,并由此提倡文坛上应形成“浅而清澈”的文风。
D. 文中“弄烂古文”一句,说明曾经的文学革命战士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鲁迅用“弄”和“烂”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2. 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形象优缺点并存,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刘半农的优点。
3.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尊严
刘向阳
随着拥挤的人流,木头和枣花各拉个大拉杆箱,走出站台。
木头老远就看到检票口外齐刷刷高举的牌子上清一色写着“招工”,牌子上还写着多少不等的工资数额。
木头立刻兴奋地拉着枣花的手说:“快看!那么多招工的,这下咱可就不愁没人雇咧!”
枣花不屑地说:“瞧你那德性,一点儿都沉不住气。
”木头不服了:“忘了六年前咱俩举个牌牌在马路上站三天都没人理的事儿吗?一想到在桥洞里过夜的滋味,俺浑身就哆嗦。
”“那都是过时的‘月历牌’。
现如今咱这‘马粪蛋子’也变成“香饽饽”咧。
”枣花说这话时透着自豪。
木头刚走出检票口,就被一群举牌子的人包围了。
“是乡下来打工的吧?”“我们的工资高!”“我们还包吃包住!”……木头头一回遇到这场面,不知道怎么应付。
枣花说话了:“俺们是来旅游的,俺要吃西餐住酒店,你们那有吗?”趁着那些人愣怔的时候,枣花拉着木头突出了重围。
枣花洋洋得意,木头却不高兴了:“眼瞅着赶上的好事,你倒‘破大盆——端起来咧’。
这村过了店过了,咱哪吃哪住去?”“真没白瞎给你起的那名字,木头脑袋咋就不会开个窍呢?咱腰里有钱怕甚!走,先去麦当劳填饱肚子,再去便捷酒店开个房间,睡一宿好觉,工作的事儿明儿再说。
”
自打结婚到现在,木头就听枣花的,这回木头就是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跟着枣花屁股后头走了。
在木头的记忆中,劳务市场比火车站的候车室、农贸市场还热闹,人挤人乱哄哄的。
可今天他跟着枣花走进劳务市场的门,感觉求职打工的人明显没有往年多了。
而且,面对各招工单位的台位后面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并不十分理睬,而是仨一堆俩一伙地凑在一起议论着观望着。
就在木头一脸茫然东张西望的时候,同时有几个人围拢过来,将各自手里印着鲜亮图片的招工广告,争先恐后地塞到了他手里。
一个比一个热情地高声介绍着:“我们是全市最大的建筑单位,对具有建筑熟练技术的农民工,我们给予最高的工资!”“农民工兄弟,我们是省内知名企业,工作条件一流,负责给每位农民工上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我们是全国著名连锁店,诚招农民工来我店工作,别人做到的我们保证都能做到!”
木头感动了,用颤抖的手翻看五彩缤纷的招工广告,一时拿不定主意。
就在这时,枣花说话了:“招工就业需要双向选择,容我们考察后再做决定好吗?”
那些人怏怏地离开后,木头忍不住抱怨起来:“枣花呀枣花,哪个单位不比咱头些年打工的单位开的条件高?你咋就这样轻易地把人家给开咧!”枣花却不紧不慢地说:“傻木头,多少人都在等着挑着,咱急甚?”“好工作要是让人家给抢去了,到那时咱哭都找不着调咧!”木头提醒枣花。
“别忘了你兜里揣着全市建筑大比武冠军的奖状,还有俺兜里的餐饮服务女状元证书,这可是咱用本事换来的。
”“凭这,你就不知天高
地厚。
”木头吭哧半天又补充一句:“俺咋觉得你有点儿忘本。
”“屁!你以为俺是忘恩负义的人吗?你以为俺是翘尾巴的人吗?俺真要是像你说的那样,三姨捎信让咱去北京,俺早就动心咧!”枣花眼睛有了泪花。
木头赶紧给枣花揩眼泪,既心疼又不解地说:“好枣花,莫怪俺!可俺这木头脑袋就是寻思不明白,这两天你推三阻四的究竟是为了甚?”
“既然你问,俺就把憋在肚里的话全抖给你。
木头,你想过没,咱来这个城市六年了。
六年该不算短吧?咱看着哪都觉得亲,看着这城市的楼和街就像看咱村子的山和水哩。
可这城里的人把咱当自家人了吗?不还是口口声声叫咱农民工?”“叫就叫呗,咱本来就是农民嘛。
”木头不以为然。
“俺到啥时候都承认自己是农民,可就是不愿意听城里人喊咱农民工!乡下人考上大学叫大学生,当了兵叫军人,当了干部叫公务员,当了大款叫老板,咱当了这么长时间工人,咋就不能叫咱一声工人呢?”“不叫就不叫呗。
”木头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也起了波澜。
“不中!俺就要较这个真儿。
俺不图工资有多高也不图待遇多优厚。
”枣花倔强地说。
“那你图个甚?”木头木木地问。
“图的是做人的尊严!尊严!”枣花的呐喊在大厅中回荡……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拉杆箱”“麦当劳”“医疗保险”等生活化细节既充实了小说内容,也显示了近些年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劳动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
B. 木头夫妻的对话中有很多带有地方色彩的词汇,使用这些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也使小说充满了生活气息。
C. 枣花之所以能沉住气不急于工作,最主要原因是木头是全市建筑大比武冠军、她是餐饮服务比赛女状元,有本事的人不愁找工作。
D. 小说中枣花眼里的泪花和呐喊提示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够尊重的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以改变。
5. 小说中枣花和木头是一组对比鲜明的人物,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两个人物的不同之处。
6. 为什么直到最后一句作者才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尊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
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
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
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
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
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
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中国创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
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
(摘编自《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自然经济,传统工匠及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记。
在这种固有的印象下,很多人认为随着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甚至人工智能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大多传统工匠逐渐退出市场,工匠精神自然也已过时。
这种观念的谬误之处在于:一方面,将“工匠”的概念囿于传统工匠及手工技艺。
工匠作为一种社会分工,其涵盖的范围必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演变而与时俱进,如今的工匠已涵盖各行业从事技术类工作的职业人群,有技术之处就应有工匠精神。
另一方面,该观念忽略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资源的文化价值。
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关于“一个人专门从事一个行业”的分工论述;我国古代典籍《墨子》中有描述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的记载,宋代陈襄《百工由圣人作赋》中更有强调“工之立也,乃成器而尽善”的表述,这些均传达出“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我们强调工匠精神,更多的是指价值内核的传承弘扬。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名影响深远,古代工匠属于社会的末业,很难改变自己的阶层,大多数工匠都是父子、家族代代相传。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对于工匠的社会地位认知没有显着的提高,依然奉行“重本抑末”“重士轻匠”的传统观念,更愿意去选择读书取仕不愿意选择“工匠”相关职业。
实际上,纵观世界制
造业强国的经验,不难发现在这些国家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从业者不仅拥有较高的收入,还受到大众的尊重,全社会有着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
这种氛围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对工匠社会地位的传统认知,树立职业平等的价值理念,让技术工匠获得职业认同、拥有职业自豪感。
由于技艺的复杂程度常是当前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价格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难免出现了一类无视功能审美,一味追求繁复、炫技的工艺品。
从思维方式角度看,即使是对于历史文物,人们也常给予精致华美的器物更多关注,更容易被一些华丽繁复的技艺吸引,这也就导致了有人将工匠精神与技艺本身画上等号。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技近乎道”“道技合一”的境界追求。
中国古代完整的工艺体系,折射出的自然观、审美观、精神及价值都是传统工匠通过技艺的游刃有余传达出来,但归根到底工匠造物制器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功能使用及价值表达,技术始终是为了目的的实现服务。
“以器载道”的实现,在经济由高速増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极具现实意义。
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尤其是民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更需要从人的需要和体验出发的人文关怀的回归。
毋庸置疑,任何行业中技艺纯熟的工匠,都离不开长年的经验累积。
但现在有很多人也因此把工匠的形象和机械重复,循规蹈矩联系起来,把经验与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经验主义,不利于当代科学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认识误区。
回顾历史,很多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能工巧匠”,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而为人们称道传颂,如最著名的工匠代表鲁班也是因为发明锯、曲尺等实用工贝而被后人称为木工鼻祖。
由此可见,经验积累和创新创造本来就不是对立的概念,反而是可以互促发展的,这两者都是工匠精神中的重安内涵。
近年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被日益重视,研究过程中枯燥反复的运算、实验离不开工匠精神,大科学装置建设中诸多实践难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工匠精神,而很多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应用技术创新更是离不开工匠精神。
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现代制造业发展,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意味着经验和创新二者皆不可少,不可偏废。
(摘编自《以科学态度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工匠精神的含义源自进步发挥、阐述了的庄子的“技进乎道”,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B.大国工匠用技术报国,成就非凡,贡献巨大,大国工匠有一流的科学家、政治家,以及高素质的工人、飞机驾驶员等。
C.一方面不甘心于技术工作,一方面高级技工万金难求,这种人才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造的发展。
D.“以器载道”意味着技艺等同工匠精神,提醒工匠努力追求技术的精进,出土的历史文物大多精致华美证明了这点。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政府对工匠精神的重视,有利于培育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B.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传统工匠逐渐退出市场,但工匠涵盖的范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演变而与时俱进,现在仍然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C.“重本抑末”“重士轻匠”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尽可能地让技术从业者拥有较高收入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些错误认识。
D.经验积累和创新创造并非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现代制造业,弘扬工匠精神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科学态度”的一项是()
A.注重价值传承
B.追求繁复技艺
C.获取职业认同
D.努力创新创造
10.请结合材料,给工匠精神下一个简要定义。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本,字诚夫,大都人。
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
尝从父祯官江陵。
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
善为古文,辞必己出,峻洁刻厉,多微辞。
泰定元年春,除监察御史,首言:“逆贼铁失等虽伏诛,其党枢密副使阿散,身亲弑逆,以告变得不死,窜岭南,乞早正天讨。
”逾月,调国子监丞。
时宿卫士自北方来者,复遣归,乃百十为群,剽劫杀人桓州道中。
既逮捕,旭灭杰奏释之。
蒙古千户出使京师,宿邸中,适民间朱甲妻女车过邸门,千户悦之,并从者夺以入,朱泣诉于中书,旭灭杰庇不问。
本适与议,本复抗言:“铁失余党未诛,桓州盗未治,朱甲冤未伸,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之见,职此之由。
”辞气激奋,众皆耸听。
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
会议招抚溪洞民,故将李牢山之子李恢尝假兵部尚书,从诸王帅兵征郁林州徭民,李恢在道纳妾,留不进,兵败归,枢密副使王吉言:“李平徭有功,当迁官。
”本言:“李弃军娶妾,逗挠军期,宜亟置诸法,况可官邪!”王色沮,乃不敢言。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尤以植立斯文自任。
知贡举,取进士满百人额;为读卷官,增第一甲为三人。
父官南中,贫,卖宅以去。
居官清慎自持,饘粥至不给。
本未弱冠,聚徒以养亲,殆二十年,历仕通显,犹僦屋以居。
及卒,非赙赠几不能给棺
敛,执绋者近二千人,皆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及国子诸生,未尝有一杂宾,时人荣之。
本所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行于世。
谥正献。
弟褧,字显夫,登泰定元年进士第,授校书郎,累官至翰林直学士,谥文清。
褧尝为监察御史,于朝廷政事,多所建明,其文学亦与本齐名,人称之曰二宋云。
(《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于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B.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C.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千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D.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13. 下列对义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定: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建元。
B. 兵部: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法律、刑狱、军械、军令等。
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 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称贡举。
元、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所加的带有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本天资聪颖,嗜爱读书,为学力求字斟句酌,且求融会贯通,再加上他治学善问,使得他学问造诣颇深。
B. 宋本刚正不阿,敢于直斥,面对百姓朱甲妻女被千户所抢,旭灭杰包庇不问之事,他痛斥旭灭杰错误行为,辞语气愤激昂,众人震惊。
C. 宋本清廉孝顺,身居高官,仍住在他的旧房子里。
去世时,靠捐赠的钱物才得以入敛。
成年后,他招收门生来奉养双亲,达二十年。
D. 宋本为政有建树,治学也颇有造诣,他的弟弟宋褧也是如此,兄弟两人被当时的人所称赞,人称“二宋”。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
(2)李弃军娶妾,逗挠军期,宜亟置诸法,况可官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