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测试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平板载荷试验p-s曲线的三个阶段:a.变形阶段b.剪切变形阶段c.破坏阶段
②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的方法:a.强度控制法b.相对性沉降控制法c.极限荷载法
③静力触探工作原理:土的强度→地层阻力→传感器应变→电阻变化→电压变化→输入电子记录表等一系列转换→实现测定土的强度
④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定的参数:a.εy、εc、εg(原状土剪切破坏时的ε、重塑土剪切破坏时的ε、轴杆与土之间摩擦及机械消耗阻力的ε)
⑤旁压试验p-v曲线的三个:a.初始阶段b.似弹性阶段c.塑性阶段
⑥中止条件和哪些因素有关:a.量管容积b.调压阀的工作能力c.弹性膜耐压力
⑦旁压试验的资料整理:a.压力及变形量校正b.绘制旁压试验曲线c.特征值确定
⑧现场波速测试的记录方式主要分几种方法:a.地震折射波法b.单孔波速法c.面波法d.跨孔波速法
⑨场地土类型划分:a.坚硬土或岩石(vs>500m/s)b.中硬土(500≥vs>250m/s)
c.中软土(250≥vs>140m/s)
d.软弱土(vs≤140m/s)
⑩扁铲侧胀试验在工程中的四个方面应用:a.土层划分及定名b.估计土的应力历史c.计算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K和侧向基床系数d.计算土的不排水强度
⑪岩体的变形试验:a.静力法(千斤顶法、狭缝法、水压法)b.动力法(地震法、超声波法、声波发)
⑫岩体强度试验的试验方法:a.岩体本身直剪试验b.岩体现场荷载试验c.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直剪试验d.混凝土与岩体直剪试验
⑬岩体声波测试声波仪器组成:a.声波换能器b.声波接收机c.声波发射机
⑭回弹仪分类:a.国际通用型号(L、N、M)b.按重锤的运动方式(直射式、摆式)c.按读取方式(游标直读式、自动记录式、自动打印式、信息遥记式)
⒂荷载试验的技术要求:a.试坑的尺寸及要求b.承压板的尺寸c.位移测量系统的安装d.加载方法e.沉降观测f.试验终止条件
⒃动力触探试验的影响因素:a.触探杆长度的影响b.地下水的影响c.土的自重压力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
①地质工程原位测试技术:是一系列用于探测地基土工程性质的方法及技术的总称,它可以有效地免除由于钻探取样等过程堆土体原有结构的扰动及原位应力的释放。
②静力荷载试验:在现场保持地基土天然状态和模拟建筑物的荷载条件下,通过一定面积的承压板向地基施加竖向荷载,观察研究地基变形和强度规律。
③动力触探试验:用一定重量的落锤,以一定落距自由落下,将一定尺寸、一定形状的探头贯入土中,根据贯入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地基土层性质的方法。
④标贯试验:是动力触探的一种,是一种在现场用63.5kg的穿心锤,以76cm的落距自由落下,将一规格的对开管式的贯入器打入土中,记录打入30cm的锤击数,并以此评价土的工程性质的原位试验。
⑤静力触探试验:用准静力把具有一定规格的内部装有圆锥形探头以一定的速率压入土中,利用探头内的力传感器通过电子量测仪器将探头受到的灌入阻力记录下来。
⑥十字板剪切试验:通过对插入地基土中的规定形状和尺寸的十字板头施加扭矩,是十字板头在土体中等速扭转形成圆柱破坏面,经过换算评定地基土不排水抗剪强度。
⑦旁压试验:把一个圆柱型充满水旁压器放入钻孔中预测深度,通过旁压器膨胀向孔壁施加侧向压力使土体变形,通过测量装置,测出施加压力和土体变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地基土变形模量和地基土承载力。
⑧弹性膜约束力:由于弹性膜具有一定的厚度,在试验过程中施加压力并未全部传递给土体,同时,弹性膜本身侧限作用使压力受到损失,这种损失值叫做弹性膜约束力。
⑨仪器综合变形:由于旁压仪的调压阀、量管、导管压力计等在加压过程中会产生变形,造成水位下降或体积损失,这种水位下降或体积损失值叫做仪器综合变形。
⑩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表土层固有周期相近时,由于共振作用,这种地震波振幅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⑪岩体的变形试验:指在一定荷载条件下,为研究岩体变形规律,测定工程中所需要的岩体变形特征指标(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泊松比、变形系数)而进行岩体现场试验。
⑫静力触探初读数:将探头压入土中0.5m,再向上提起10~25cm,使探头在不受压的条件下与地温平衡时量测仪器上的读数。
①十字板剪切试验的适用条件及特点:a.十字板剪切试验一般只适用于测定St≤10,固结系数Cv小于等于100(m/s²)饱和软粘土的抗剪强度。
对于具有薄层粉砂、粉土夹层的软粘土,测定结果偏大,而且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数据分散,对于含砂层、砾石、贝壳、树根及其它未分解有机质的土层往往不适用。
b.对于正常固结的饱和软粘土,十字板剪切试验能反映出粘性土天然强度随深度而增大的规律。
②覆盖层厚度如何确定:a.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确定。
b.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土层,且其下卧岩Vse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距离确定。
c.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视同周围土层。
d.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作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③声波测试的主要用途:a. 确定隧洞围岩松动圈范围,并计算山岩压力大小。
b. 声波测井:⑪查明钻孔所通过的各地层层位,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程度和分布范围.⑫波速对岩体风化也有明显反应,并进行风化带划分.⑬波速测井对裂隙发育程度作出定量评价.⑭也可准确地测出软弱夹层埋深及厚度。
c. 利用声波测试进行工程围岩分类,要利用六个弹性参数分类:⑪岩体纵波速度:Vp。
⑫岩体完整性系数k=Vp岩体/Vp岩石。
⑬掩体不均匀系数n=Vp平行/vp垂直。
⑭岩体弹性模量Ed。
④岩石点荷载试验试件尺寸复合哪些要求:a. 试样形状和大小尽量保持相近,不能相差太大。
b. 采用岩芯作径向试验:试件长度与直径之比不应小于1。
c. 采用岩心作轴向试验:加荷两点间距与直径之比为0.3~1.0。
d. 方块或不规则块①两加荷点间距为30~50mm.②加荷两点间距与加荷处平均宽度之比宜为0.3~1.0. ③试件长度不应小于加荷两点间距。
e同一含水状态下岩芯试样,每组5~10个,方块或不规则体试样为15~20个。
f破坏面贯穿整个试件并通过两加荷点为有效试验。
⑤回弹仪的基本原理:根据刚性材料的抗压强度与冲击回弹高度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的原理,利用岩体受冲击后的反作用力,使弹击锤回跳的数值即为回弹值R,此值俞大,表明岩体愈富弹性,愈坚硬,反之,说明岩体软弱,强度低。
岩体回弹值R和岩体重度γ的乘积与岩体抗压强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只要测得回弹值和重度即可按图求岩体抗压强度。
⑥原位试验的优缺点:优点:a.可在拟建工程场地进行测试,不用取样。
b.原位测试涉及的土体积比室内试验样品要大得多,因而更能反映土的宏观结构对土的性质影响。
c.很多土原位测试技术方法可连续进行,可得到完整土层剖面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d. 土的原位测试,一般具有快速经济优点。
缺点:a. 原位测试技术发展历史较短,对测试机理及应用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b. 难于控制测试中的边界条件,如排水条件,应力条件。
c. 目前为止,土的原位测试技术所测出数据和土的工程性质关系仍建立在大量统计经验关系之上。
⑦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的方法:a.强度控制法:以比例极限Po作为地基土承载力。
适用于硬塑~坚硬粘性土、粉土、碎石土。
⑪P~S曲线上有明显直线段采用直线段终点对应压力为比例界限点Po。
⑫P~S曲线上无明显直线那段:Ⅰ某级荷载下沉降量超过前一级荷载增量的2倍:△Sn>2△Sn-1的点对应压力为比例界限点Po。
Ⅱ绘lgp~lgs曲线,曲线转折点对应压力为比例界限点Po。
Ⅲ绘p~△s/△p曲线,曲线转折点对应压力即为比例界限点Po。
b.相对性沉降控制法:一定强度的中高压缩性土,p~s呈非线性、无明显拐点、斜率逐渐增大。
对黏性土,S/B=0.02所对应的P的值即为Po;对于砂性土,S/B=0.01~0.015所对应的P即为Po。
c.极限荷载法:ⅠPo、Pu相近时,Pu除以安全系数2~3作为地基容许承载力。
ⅡPo、Pu相距很远时,Po <1/(2~3)Pu,[R]≤Po+(Pu-Po)/K,K:3~4。
Ⅲ通过控制沉降量给出P0.02、P0.015,再用Pu/K进行强度复核,K取2~3,从中取最小值作为容许承载力。
⑧载荷试验技术要求:1.试验位置选择:依据场地均匀性,结合上部工程要求,选择有代表性地点。
2.试坑宽度:为承压板直径4~5倍,至少3倍,以满足半空间表面受荷边界条件。
3.加荷等级:①第一级施加荷载(包括设备重量)宜接近于挖除土的自重。
②此后每级加荷重量与土的力学强度有关,一般为预估极限承载力1/8~1/10。
③一般软粘土每级加荷增量为0.1~0.25kg/cm4.稳定标准:①时间间隔:第一个30分钟之内,每10分钟观测沉降一次,第二个30分钟每15分钟观测一次,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
②沉降相对稳定标准:连续四次观测沉降量,每小时累计不大于0.1mm方可施加下一次荷载。
5.试验终止条件:⑪加荷到设计承载力2倍即可终止试验。
⑫从积累经验出发,加荷到破坏荷载为好。
⑬出现下列现象可认为已达到极限条件:①承压板周围土面出现明显裂缝并隆起②24小时沉降速度无减小趋势或加荷后沉降急剧增加。
③总沉降已达承压板直径或宽度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