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检测卷(答案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C.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D.水的沸点是98°C,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2.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

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3.天津一年四季分明、美景如画。

如图所示的自然美景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珠晶莹C.秋天,大雾弥漫D.冬天,霜满枝头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放热
B.夏天,冰冻的饮料瓶冒“冷汗”是液化现象,放热
C.秋天,大雾消散是升华现象,吸热
D.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凝固现象,吸热
5.如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过程的是()
A.生成露珠
B.晨雾消散
C.冰雪消融
D.出现白霜
6.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张试卷厚度大约1mm
B.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75cm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D.1min内人的脉搏跳动的次数约是70次
7.媒体曾经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6°C,铱的熔点是2443.0°C,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064.0°C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065.0°C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444.0°C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加热至3507.6°C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8.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1月习主席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屠呦呦研究员颁奖。

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屠呦呦在60年代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
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C.减小容器内的气压
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
9.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氢酒精水银钨铁金
熔点/°C-259-117-39341015351064
沸点/°C-25378357590027502808
A.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
B.-39°C时的水银一定是液态
C.金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
D.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
10.下列关于沸腾和蒸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现象
B.蒸发和沸腾都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C.沸腾要吸收热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所以蒸发时不吸收热量
D.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11.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
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
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
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
12.关于水的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蒸气温度很高,小心烫伤
B.极寒地区,水只能是固态
C.寒冬,窗户上的白色冰晶是水凝固形成的
D.0℃时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空中漂浮的云是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有的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有的______成小冰晶,此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热。

14.蜡烛受热变为液体的过程中温度一直在升高,说明蜡烛是_________,如图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

15.胡辣汤是河南有名的美食,当一碗色香味俱佳的胡辣汤端到餐桌上时,香飘四溢,胡辣汤上“雾气腾腾”,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后______(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6.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制了一支量程较大的水银温度计。

同学们在给自制温度计标刻度时,先在玻璃管上画了100格均匀的刻度线,然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观察到水银柱液面在第25格处,再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水银柱液面在第75格处。

则这支自制温度计的测温范围是______。

(已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水银的沸点是357℃,当时的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17.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______(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

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_______℃,凝固过程中需要_______(选填“吸热”、“放热”),温度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18.读出下图所示A、B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A是___________°C;B是
___________°C。

19.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图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______℃。

20.体温计测得某人体温是37.5℃,若仅用酒精擦拭后,先后给36.5℃的正常体温的人及39℃的高烧病人测体温,两次示数分别是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21.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到室内后,眼镜片会变的模糊,请解释这个现象。

22.夏天,冰淇淋从冰箱取出来后不久,其包装纸表面会变湿,这是为什么?把装水的玻璃瓶密封后放入冰箱的冷冻段时间。

玻璃容易破裂,这又是为什么?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23.冬天,对着手吹气时,会感到手冷;对着手呵气时,会感到暖和。

为什么?
24.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5.王梅发现她家新买的白炽灯用过一段时间后,在相同电压下发光时要暗一些,请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6.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厘米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

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漏的表现。

氮气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至-195.8℃时,变成没有颜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6℃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

温度降低到-196℃较为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氮气液化。

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致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所以以上情况比较危险。

阅读了这则新闻后,利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能帮她完成下面的内容。

(1)由于氮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车罐内的液态氮是通过______的方法实现液化的。

(2)液态氮发生泄漏时,会迅速变成气体,同时______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形成小水珠,出现“白烟”。

所以“白烟”不是氮气,而是小水珠。

(3)文中有多处不妥,请你指出文中“氮气具有快速致冷的效果”的不合理之处。

你认为如何改正: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A.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在烧杯上方盖上带孔的纸板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实验时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烧杯上方的“白气”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水的沸腾是98°C,而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甲容器为密封结构,类似高压锅,因为液体的沸点跟液面处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所以甲容器中水沸点超过了100℃,此时乙试管中的水已经沸腾。

故乙试管中的水先沸腾,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解析:D
【分析】
解答此题要知道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根据物质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判断是否属于凝华现象。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解析:B
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
B.冰冻的饮料瓶冒“冷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瓶壁液化而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正确;
C.大雾消散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错误;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5.D
解析:D
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晨雾消散是液态水汽化为水蒸气的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熔化为液态水的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解析:D
A.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试卷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75μm=0.075m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故D 符合题意。

7.B
解析:B
黄金的熔点是1064.6°C,铱的熔点是2443.0°C,铱的熔点高于黄金的熔点,所以,可以加热到高于黄金熔点但低于铱熔点的温度,此时黄金已经熔化但铱尚未熔化,观察有无固态颗粒存在,如果有,则表明黄金制品中有铱颗粒,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解析:C
AB.用微火和旺火加热液体,液体沸腾时温度都是相同的,不能降低沸点,故A错误,B 错误;
C.减小容器内的气压,可以降低液体的沸点,使药物在低温下蒸发,故C正确;
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可以降升高液体的沸点,使药物在高温下蒸发,药物被破坏,故D错误。

故选C。

9.C
解析:C
A.由表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C,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会损坏温度计,故A错误;
B.由表可知,水银的熔点为-39°C,故-39°C时的水银可能是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故B错误;
C.由表可知,金的熔点1064°C小于铁的熔点1535°C,故金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故C 正确;
D.用钨来制作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比较高,不易熔化,故D错误。

故选C。

10.A
解析:A
A.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现象,只是剧烈程度不同,故A正确;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故B错误;
C.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是在沸点下进行的,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故C错误;
D.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11.C
解析:C
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水蒸气直接形成了固态冰,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
水滴,故B 错误;
C .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液态水凝固成了固态冰,故C 正确;
D .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由于固态冰熔化时需要吸热,故D 错误。

故选C 。

12.D
解析:D
A .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并不是水蒸气温度都很高,故A 错误;
B .极寒地区,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故B 错误;
C .寒冬,窗户上的白色冰晶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 错误;
D .0℃时,水有冰、水、水蒸气三种状态存在,故D 正确。

故选D 。

二、填空题
13.液化凝华放出
解析:液化 凝华 放出
[1]水蒸气是气体,变成小水滴,小水滴是液体,由气体变成液体,这是液化。

[2][3]水蒸气是气体,变成小冰晶,小冰晶是固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这是凝华。

液化和凝华都要放热,即此过程中水蒸气要放出热量。

14.非晶体-4
解析:非晶体 -4
[1]蜡烛受热变为液体的过程是熔化过程,它的温度一直升高,说明它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蜡烛是非晶体。

[2]如图,温度计上的刻度上小下大,所以此时温度为零下温度,故温度计示数为-4℃。

15.汽化液化
解析:汽化 液化
[1][2]碗中水先汽化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为小水珠即我们看到的雾气,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16.-39~150℃
解析:-39 ~ 150℃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此时温度为0℃,此时液柱在25格;当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沸水的温度中时,为100℃,此时在75格,一共50格,100℃,故分度值为
100100==275-2550℃℃℃格格格
若不考虑水银的凝固点,则按刻度最小的温度为
-252=⨯℃50℃
但是由于水银的凝故点决定最低能测量的温度为-39℃,该温度即能测的最高温度为
()100-752=50⨯℃℃
+=
50℃100℃150℃
故温度计测量的范围为-39 ~ 150℃。

17.升华3410放热不变
解析:升华3410放热不变
[1]日光灯在发光时温度较高,钨丝表面的钨会升华变成气态,在灯熄灭时温度降低,气态的钨又会凝华变成固态附在灯的内壁。

[2]同一种晶体,它的凝固点与熔点是相等的,故钨的凝固点也为3410℃。

[3][4]晶体凝固时放出热但温度不变。

18.-7°C13°C
解析:-7°C13°C
[1]观察图A可见,0°C~10°C之间分十小格,故其分度值为1°C,液面在0刻度线下方,距离0刻度线7小格,示数为-7°C。

[2]观察乙图可见,10°C ~20°C之间分十小格,故其分度值为1°C,液面与10°C上方3小格刻度线持平,示数为13°C。

19.热胀冷缩-4
解析:热胀冷缩-4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图中温度计的示数在0℃以下4格的位置,读作为-4℃。

20.539
解析:539
[1][2]示数为37.5℃的体温计仅用酒精擦拭,没甩一下,便用来测量36.5℃和39℃的体温,两次示数分别是36.5℃和39℃,因为没甩过的体温计,细管中的水银柱无法回到玻璃泡中,测量低于37.5℃的体温,其示数会保持不变,而测量高于37.5℃的体温,由于细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液面上升,所以示数为39℃。

三、解答题
21.见解析
冬天,室外的温度远低于室内的温度。

人进到室内后,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发生液化现象,在眼镜片上形成一层小水珠,所以眼镜片会变的模糊。

22.(1)夏天,冰淇淋从冰箱取出来后不久,其包装纸表面会变湿,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淇淋包装纸,在其表面液化为小水滴。

(2)把装水的玻璃瓶密封后放入冰箱的冷冻段时间,玻璃容易破裂,是由于水凝固后体积变大,将玻璃涨破。

(1)利用液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从冰箱取出来的冰淇淋,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的多,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淇淋包装纸会液化变成小水珠,所以包装纸表面会变湿。

(2)利用水凝固后,冰的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来解答。

把装水的玻璃瓶密封后放入冰箱的冷冻一段时间后,水会凝固结冰,而冰的密度小于水的
密度,但质量不变,所以体积会变大,由于体积变大,所以玻璃容易破裂。

【点睛】
重点是液化和凝固的有关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液化属于降低温度液化,所以常用“水蒸气遇冷液化”来解释;另外要清楚水凝固结冰后,体积是变大的,所以容易胀裂容器。

23.冬天,对着手吹气时,加快了手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使手的温度降低,所以手感到冷;对着手呵气时,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后,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是放热的,使手温度升高,所以手感到暖和。

【解析】冬天,对着手吹气时,吹出气体速度快,加快了手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是吸热过程,所以手的温度降低,会感觉到冷;对着手呵气时,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速度慢,遇到冷的手后,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是放热过程,所以手的温度会升高,手会感到暖和。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热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24.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因为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的时候,加快了酒精的蒸发,因蒸发吸热,温度计的温度会降低,示数减小,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相当于再次测量室内空气温度,会上升.
【解析】试题分析:知道蒸发吸热,且加快空气流动能加快蒸发,但是没有液体蒸发的时候,就不能吸热降低温度.
答: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因为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的时候,加快了酒精的蒸发,因蒸发吸热,温度计的温度会降低,示数减小,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相当于再次测量室内空气温度,会上升.
【点评】此题考查了蒸发特点,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25.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
(2)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等有关系,相同长度、同种材料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根
据电阻的变化,再根据家庭电路的电压不变和P=判断灯泡实际功率的变化.
解:
因电灯工作是温度特别高,所以需要选择熔点较高的钨丝做灯丝,灯丝在高温下会发生升华现象变成气态钨,是升华现象;
在灯丝的长度、材料等不变的情况下,灯丝的横截面积越小,其电阻会越大;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不变,
重新接入家庭电路中,根据P=可知灯泡的实际功率变大小,因此发光要暗些.
【点评】升华与凝华是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钨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也是我们应熟练掌握的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灯丝阻值的变化情况以及实际功率的变化情况.
26.压缩体积吸收液化液氮汽化时具有快速致冷的效果
(1)[1]使气体液化常采用降温或加压的方法,由于降温到-196℃较为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氮气液化。

(2)[2][3]因为常温下氮气为气态,故液态氮发生泄漏时,会迅速变成气体,发生汽化现象,同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而形成小水珠,出现“白烟”。

(3)[4]“氮气具有快速致冷的效果”很显然不合理,因为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就很多,常温下的氮气是不能制冷的。

应该改为液氮汽化时具有快速致冷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