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1. (6分) (2017高一下·思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
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
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
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
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
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
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
B .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C . 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D . 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B .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 . 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D . 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 . “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 . 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主人
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 .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2. (9分) (2019高二下·上高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权威智库机构“瞭望智库”10月1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民众“获得感”的持续提升,科技领域“获得感”得分5年间增长72%,仅过去一年就提高了约20%。
在各领域的科技成果中,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在提升民众“获得感”中的贡献率最高,占26%。
“获得感”既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获得。
这种“获得”既包括物质、经济上的获得,也包括精神上的获得,是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获得感”指数的地区差异说明,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发展仍是第一位的要求,同时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高端制造、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国正在从“跟随者”变成“引领者”。
以支付为例,为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2004年支付宝诞生,开创引领了移动支付、信用贷款、以支付为入口连接公共服务等技术和模式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经验共享,在世界上带动了一大批跟随者。
(摘编自人民网《过去5年,哪些技术最能提升百姓“获得感”》)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
紧扣这一主要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代方向。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回顾过去5年,科技创新改进民生福祉让百姓受益匪浅。
而在国家层面,政府其实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科技部统计显示,目前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覆盖2183家医疗机构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慢阻肺、脑卒中等领域的国际医疗指南被改写,重大疾病防控有了“中国方案”;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全面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引领者。
(摘编自新华网《科技投入向民生倾斜,让人民有科技“获得感”》)
材料三:
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实在是太丰富了,西方未来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中国浪潮”的掀起,并非凭空而来。
技术精英正大规模涌回中国。
截至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人数首超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达到当年出国总人数的77%,而1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3%。
技术上,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就超过34岁的法国高铁,而建设成本仅是德国、日本等1/3—1/2,领先世界;中国航天与美国并肩,中国“天宫”将成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领先世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及杰出研究者喷涌式集体入选全球科技权威榜单,领先世界……
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今天的生活会变成这样: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四五个小时,是从前的1/4时间;排队成历史,很多要办的事、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出门不用带钱包,甚至连手机可能都不用带了,“靠脸吃饭”时代正在招手……这些甚至让在联合国工作回国的人员都感到自己落后了。
每一次浪潮,都是一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革命。
眼下,中国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
在印度,不少餐馆、加油站、飞饼摊、茶叶摊挂上了二维码;在印尼,人们不仅打车打摩的用手机,连点餐、预约快递、干洗衣服也用手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都纷纷要引进中国铁路技术……这些都让中国游客有种奇妙的宾至如归感。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受益人只是技术拥有者及投资人,普通人很难受益,甚至会因为新技术出现而贫困,因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生计,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而眼下这波“中国浪潮”,让普通人从中受益的时间前所未有地变短。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浪潮来了!”——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8岁生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科技创新中,那些与普通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成果,如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最容易带来“获得感”,对提升民众“获得感”贡献率最高。
B . 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大大地提升民众“获得感”,由此也吸引了一些技术精英涌回中国。
C . 地区差异与“获得感”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四川虽属内陆,却与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一起位居科技领域“获得感”指数的前五位。
D . 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观念,在带来“获得感”的同时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强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图表可以看出,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四川科技领域“获得感”指数位居前五,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从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状态。
B . 中国创新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也通过技术输出和经验共享,在世界上带动了一大批跟随者,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
C . 为了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国家层面,政府已经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D . 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技创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需要科技提供强大支撑,发展民生科技,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3)中国能掀起“中国浪潮”的原因有哪些?与前几次科技革命相比有什么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
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
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
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吗?”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
罗布如愿以偿了。
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
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
“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
”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
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
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
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科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科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
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
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
罗布认真地点头。
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
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
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千米,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
我们是军舰的眼睛。
我们守护的是和平。
”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
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
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
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
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
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吗?”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
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
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
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
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
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生活中的乐观精神。
B . 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鼾声,这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 . 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生动描述了站长历经了多年军旅生涯的背景。
D .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梦想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又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
(2)小说中“海子”“大海”的寓意是什么?两者交替出现有何作用?
(3)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11分) (2017高一下·仙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与子颖别二十余年矣。
忆昔与子颖游,子颖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
虽子颖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
子颖,奇男子也。
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
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
后数年,子颖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
余置之
座侧。
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
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颖者如此。
子颖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颖少时衣食不足。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余别子颖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颖已举于乡,出宰巴蜀之属邑。
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
子颖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
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
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颖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
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
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
呜呼!子颖昔日之穷非子颖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颖之能为郡守也。
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颖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颖之能自为归也。
然则,子颖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
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
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颖其于簿书丛集稍来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颖之所能自为者也。
(节选自清代刘大槐《朱子颖诗集序》,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颖未及弱冠弱冠:成人
B . 则闻子颖已举于乡举:推荐
C . 子颖早诣大府诣:拜访
D . 稍来顷刻之暇暇:空闲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B .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C .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D .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子颖小的时候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一起跟从“我”学习,“我”同朱子颖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越来越深切。
B . 姚鼐(姚姬传)先生曾在探望“我”时,看到了朱子颖的一卷七言诗,姚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也非常喜
爱倾慕朱子颖的诗文。
C . 朱子颖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流露出为国担忧、为民劳累的深情。
D . 朱子颖曾想退隐田园,想归隐却难以实现,作者表示同情,为他的诗文集作序,鼓励他拿出他的才智继续进行创作。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见而心折,以为已莫能为也。
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②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
5. (15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6. (1分)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4分)
7. (2分)(2017·扬州模拟)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他们都崇尚“静”。
儒家从“中和”的伦理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道家从“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佛家从“空寂”的人生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
三家的这种静观态度和政教态度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这就是。
A . 温静寂静虚静温文尔雅
B . 虚静温静寂静温柔敦厚
C . 寂静温静虚静温文尔雅
D . 温静虚静寂静温柔敦厚
8.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B . 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 . 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这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D . 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9.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 . ④②①⑤③
B . ①③⑤④②
C . ④②③①⑤
D . ①③④②⑤
10. (3分) (2016高二上·冀州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
________,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
但在我们心底深处,
________,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________。
11. (5分) (2020高二下·乐山月考) 下面是某校开展“诗词比赛”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6高三·惠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
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
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
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