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常识读本》第三单元公民义务第一章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第二节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第一课时维护国家统一
说课稿
邢集镇中心校:黄伶俐
《维护国家统一》说课稿
邢集镇中心校:黄伶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公民常识读本第三单元公民义务第三章,维护国家统一第一节,维护国家统一,教材开宗明义,首先说明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的原因,然后教材分别阐明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和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的含义,并且具体论述了公民应如何履行这一义务。
教材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学习。
讲述了公民为什么和应该怎样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为什么和应该怎样依法服兵役。
2、本框题的地位
教材第二单元讲述了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权利,然而公民不仅要享有权利,还有履行义务,本课就讲述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义务,这是国家向公民提出的爱国主义的要求,本框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不仅是国家大事,而且由于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本课本框题在课本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及成因分析
本框教学重点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
由于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台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统一问题尤为突出,而且台湾问题和民族团结问题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国家统一尤为重要,所以把它确定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知道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2、明白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损坏国家统一的言行的辨别能力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依法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是国家向每个公民提出的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统一和损害民族关系的言行的辨别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本节课采用了一系列启发式教学方式。
(1)由历史引入。
(2)启发诱导。
(3)“三基两转化”。
即由基本事实转化为基本理论,通过课本中大量事实材料、图片来说明国家对公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的要求,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公民应自觉履行这一义务。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这就实现了由基本理论到基本方法和觉悟的转化。
(4)以案说法。
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破坏国家
统一,损害民族团结要负法律责任”,从而达到了对难点的突破,(5)讨论法。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列举台独言行,引发学生讨论,可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全面、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总之,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述、讲解)、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2、学法分析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迁移和应用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有:计划、发现、参与、评价、调整等,本节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分析事例,组织讨论,反馈训练,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发现、参与、评价、调整的学习方法。
这为以后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熟悉教材,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疑问熟悉全文,了解本框的结构,绘出知识结构图。
3、师生互动,逐个知识点设疑解疑。
教师将本框的知识点细化为题目(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逐点设疑,师生共同讨论,逐疑解决。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归纳出本框的知识结构、重要知识点,教师作适当补充和纠正。
然后教师出示反馈题,将知识变式、拓展对学生进行训练(注意中招题型的训练)。
5、学生质疑、查漏补缺
让学生提出尚存的疑问,教师找其他学生作答,以查漏补缺。
六、设计说明及教学反思
1、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授新课,按照政治课教学的一般模式设计课堂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活动、探知为重点,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2、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于“主体、和谐、发展”的氛围中,将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在求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本节课教学也发现学生了解的政治素材较少,对时政热点关心得不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以后政治课教学应经常联系国内外时事,让学生真正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做到“事事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