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使用时间:年月日班级: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掌握诗歌鉴赏“炼字型”的答题模式。

4、背诵本诗。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时】1课时
预习案
Ⅰ文本辅读
一、关于咏史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
二、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
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三、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
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四、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练诵读本诗。

Ⅱ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明妃()朔()漠青冢()画图省()识千载()
2、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找出本诗的诗眼。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诗眼:怨恨。

III信息链接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和方法: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什么特殊用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探究案
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
1、昭君其人其事,把你从诗中读到的有关昭君的信息(身份、人生经历等)写下来: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整理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唐玄宗天宝五年,整理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整理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

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

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独留青冢向黄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


3、诗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做简析。

借事抒情——整理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景。

写什么样的景?什么用意?
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整理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作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赏析“环佩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

从字面上看,整理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巩固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
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