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课标新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讲义: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策略考点考向
1生态系统的结

生态系统的成分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物与环境的核心内容,与社会普遍
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考查对生
态系统成分的判断及对食物网结构的分析。

“生态系统的
功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
点和相关计算、碳循环途径是命题的热点,常结合生态系统
的案例进行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重点考查稳定
性的原理和分析。

已出现的高考试题大都聚焦生态系统层
次的物质和能量观,引导考生运用模型与建模、归纳与概括
以及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真实的生态情景,从而使考生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
(1)利用箭头分析法归纳判断生态系
统各成分。

(2)利用实例分析法分析食物链各营
养级的食物关系。

(3)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
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
流动。

(4)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
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生态系统的功
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信息
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环境的保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真题探秘
基础篇
基础集训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向1生态系统的成分
1.(2020届湖北天门、仙桃、潜江联考,24)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包括微小的生物种类和体型较大的物种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D
2.下面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遇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
考向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2020届湖北重点中学期初联考,34)如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
B.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使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C.在甲→丙→丁→辛这条食物链中,辛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答案D
4.(2020届河北邢台一模,24)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双翅目幼虫和银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B.黑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四、五营养级
C.若大量捕捞黑鱼,则会导致两种幼虫数量增加
D.若水体被重金属污染,则黑鱼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答案 C
5.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与兔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答案D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考向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020届福建仙游一中月考二,1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
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
答案B
2.(2020届湖北重点中学期初联考,35)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总能量”“摄入量”“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到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即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3.(2020届皖南八校摸底,20)如图所示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字母代表能量,不考虑未被利用的能量。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代表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B.a、d是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向,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
C.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缺少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一般为0.1c~0.2c
答案B
考向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4.(2020届湖北天门、仙桃、潜江联考,25)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A
5.(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37)下列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信息是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的
B.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D.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答案C
考向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2020届湖北天门、仙桃、潜江联考,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来体现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A
8.(2020届皖南八校摸底,19)呼伦贝尔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那里动、植物资源丰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上狼数量的变化与野生黄羊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该草原内的人工牧场形成的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该草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考点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向1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1.(2018浙江选考科目联考,1)下列环境问题与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无直接关系的是()
A.酸雨
B.雾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答案C
2.“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为红色,赤潮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答案D
考向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40)中华灵芝,又名紫芝,通常生长在森林中,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的珍贵真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紫芝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紫芝能分解动、植物残体,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C.紫芝的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禁止滥伐林木,是对紫芝生长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
答案B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生物圈的稳态
B.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中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B
5.(2020届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考,3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
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答案D
综合篇
综合集训
提升一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与构建
1.(2019江苏南京六校联考,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B.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乙减少,丙增多
C.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D.由于丁种群在4个种群中相对数量最多,所以其丰富度最大
答案D
2.(2019北京朝阳期末,1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
B.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107kJ
C.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
答案C
3.(2019北京海淀期末,9)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

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相对值 3.5612.8010.300.48226.50
A.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6.50与戊的呼吸消耗量之和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B
提升二常考易错的物质循环模型与能量流动模型
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可作为能量的载体
答案B
2.(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45)如图为某一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B.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
C.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个体内积累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也最多
D.在高密度鱼塘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答案D
3.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A
应用篇
应用集训
应用有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关系的分析
1.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C.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答案C
2.E·Foeminea(麻黄属植物)的受粉时间每年有很大差异,但都与7月的满月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连幼小的无法进行受粉的球果也在满月峰值时从毛孔形珠孔处渗出传粉滴(花蜜),吸引传粉昆虫。

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年7月,E·Foeminea开花与传粉昆虫成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满月、花蜜和球果都属于同种信息,信息传递方向是非生物→生物→生物
C.E·Foeminea植物是否分泌花蜜的影响因素是光周期
D.当地传粉昆虫获得E·Foeminea能量一般为10%~20%
答案A
【五年高考】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9课标全国Ⅱ,6,6分)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2.(2018海南单科,20,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

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D
3.(2016课标全国Ⅲ,5,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4.(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C
5.(2018课标全国Ⅱ,31,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
是。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6.(2017江苏单科,26,8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答案(8分)(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7.(2016课标全国Ⅲ,31,8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
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
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
是。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8.(2019北京理综,5,6分)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
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22.30 1.70
浮水植物b8.510.72
沉水植物c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9.(2018课标全国Ⅲ,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10.(2018海南单科,19,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D
11.(2016天津理综,3,6分)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12.(2019课标全国Ⅰ,31,8分)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

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
指。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

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导致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1)果树→A→C C(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13.(2019江苏单科,26,8分)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

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

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
(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
图2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

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答案(8分)(1)生产者二、三、四(2)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3)水平(4)①②⑤(5)c a-b
14.(2018课标全国Ⅲ,32,10分)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是。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
即。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 O3-,通常植物根系对N O3-的吸收是通过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
15.(2018江苏单科,28,8分)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