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是声现象中的重难点。
教材安排在声的产生与传播之后,更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声的概念,也是为下一小节的噪声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以及物体结构特点与音色的关系;
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探究、讨论等方法,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勇于探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1.区分响度与音调;
2.物体结构特点与音色的关系。
二、说学情
对学生而言声现象并不陌生,只是缺少注意观察和理论知识,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验,让学生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各种乐器演奏的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继续提问,这些声音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又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提示学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演示”部分的实验,完成比较,小组讨论得出声源振
动的频率决定声音音调的高低的结论。
之后讲解频率的物理概念,单位与物理意义。
提问学生当蝴蝶和蜜蜂从我们背后飞过时,为什么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蝴蝶?引导学生用快慢和频率两种方式解释,进入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学习。
幻灯片展示生活中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教师通过敲鼓引出响度的概念,并提问如何使鼓声更响。
让学生操作,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思考鼓声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得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的结论。
进一步提问响度还跟哪些因素有关。
小组讨论,发言。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探究什么是音色
回顾视频中用到了哪些乐器。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出音色的概念,并总结音色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之后进行游戏,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引导学生说出读书人的名字。
学生通过游戏加深了对音色概念的理解。
最后指出响度、音调、音色被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环节三:巩固提升
让学生梳理知识点,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复述,必要时加以补充。
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环节四:作业设计
作业1:完成课后的前三个习题。
作业2:学生自制塑料管笛,尝试演奏,并解释其物理原理。
五、说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Hz
超声波与次声波
二、响度
三、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