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4新闻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4新闻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史论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癸丑报灾
2.《向导》周报
3.《西行漫记》
4.爱德华·默罗
5.新闻价值
6.报刊的四种理论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简述《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党报刊的特点。
3.简析“作为框架的新闻”。
4.简析“走转改”活动所体现的新闻理念。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
1.从邹韬奋的办刊经历中理解并阐述“韬奋精神”。
2.试析微博时代新闻生产变化的一面和相对稳定的一面。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史论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癸丑报灾
答:“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
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
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福州、南昌、开封等地的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全部被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者。
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
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2.《向导》周报
答:《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3.《西行漫记》
答:《西行漫记》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有关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报道的不朽名著。
斯诺于1936年7月中旬抵达陕北,并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广泛的采访,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又到甘肃、宁夏等红军前线采访彭德怀等军队领导。
斯诺的陕北通讯和大量照片在当时的许多英文报刊发表,在此基础上,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中文版名为《西行漫记》。
该书较早地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及其领导人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其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
4.爱德华·默罗
答:爱德华·罗斯科·默罗是美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
1935年进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1937年开始主持该公司欧洲办事处工作。
1938年他首先从维也纳向美国听众报道了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的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伦敦报道战况新闻,多次在英国广播公司大楼屋顶上进行德国空军轰炸伦敦的现场实况报道。
他报道新闻的第1句话“这里是伦敦”在美国流传很广。
他的客观、冷静的报道风格赢得了美国听众的信任。
1954年,他在自己主持的“现在请看”电视节目中,持续地揭露了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侵犯人权的丑行,受到美国舆论界的赞赏,被誉为电视节目的开拓者。
曾获国际埃米奖。
5.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
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
6.报刊的四种理论
答: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指1956年出版的施拉姆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到的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四种新闻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共产主义理论”。
这四种新闻理论描述了四种大众传播体制。
(1)集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在集权主义理论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非常严格,必须受政府控制。
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媒介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
(2)自由主义理论,18世纪最先由英
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启蒙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等。
该理论认为:报纸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它不但不受政府控制而且还可以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和销售的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
主张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是一个自由的意见市场。
(3)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该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的控制。
它的前提是为大众服务,并以自由意识论中的自由原则与需求为核心,完全脱离了政府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成部分。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简述《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答: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
《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
这一天,《解放日报》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
社论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的原则,并依照这些原则检查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拉开了整风改革的序幕。
《解放日报》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版面安排上。
改版前,《解放日报》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
地斗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
改版后该报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在整风宣传方面。
《解放日报》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
(3)在社论写作上。
《解放日报》改版后注重社论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4)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新闻理论问题。
在解放区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党报刊的特点。
答: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
英国的政党报纸在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688年到1855年廉价报纸兴起以后才衰落,经历了167年时间。
法国大革命后,政党报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新闻出版成了党派间争权夺利的工具,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政党报纸实质上不过是宣传工具。
但也有例外,如英国的《泰晤士报》一边接受政府津贴,一边直言不讳地抨击国王和大臣们。
本着为人民负责的原则,它在倡导舆论,反映人民心声上贡献突出。
另外,在美国政党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