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均发展得最为迅速、取得成就最为巨大的时期,他们成长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最大解放、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因此,他们的思想也深受影响,这表现在,整个“90后”身上展现出来的强烈的独立意识、积极的竞争意识、勇于追求平等的意识等,而同时,由于网络的发达、生存的压力、就业的困难又都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带着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思想特点的他们,如今已是各高校的主力军,这给高校现阶段的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所以,如何在理解“90后”心理的基础上,创新政治思想的工作方式,有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已是目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生活在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巨变的年代,新的观念、新的事物都不断产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可想而知的冲击,因而“90后”大学生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
1.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烈,要求尊重与理解。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新生代的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大,获取的信息量陡然增加,因而思维也异常活跃,他们强烈要求平等,也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希望获得别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在家里是这样,在学校他们也希望是这样,渴望能够平等参与班级、学校的管理,应该说,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是来自“90后”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
2.依赖网络获取的信息丰富,内心却比较空虚。
英特网的普及,让“90后”大学生们冲破时空的距离,获得了丰富的信息,这一渠道给他们提供了高效、快捷、方便的交往,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世界覆盖在他们的生活之上,形成了他们主要的生存环境,这种影响使得他们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也提前早熟,然而利与弊是同时存在的,隐藏在这些便利的背后,是“90后”大学生们的“浅阅读”文化现象,他们了解的信息多而浅,广而浮,由于年龄的关系,无法用深刻的思想把握现实,使得他们产生了空虚感,丧失了现实感,他们常会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为一谈,因而迷失方向、丧失目标。
3.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抗挫力却比较低。
“90后”的大学生遭遇了比“80后”更大的社会变化,他们遇上了高考扩招、自费上高校、高校毕业自主择业等,上了大学之后,生活压力扑面而来,他们也清楚,只有加强对自身的锻炼,才能在走进社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因而在校园中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是一直以来家长的百般呵护使他们的成长之路相对比较顺畅,欠缺吃苦耐劳的心理,抗挫能力偏低,因而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觉得不知所措,甚至是小小一件事也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可能采取过激行为。
4.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却比较差。
对于大多出生于“四二一”家庭的“90后”们,他们一直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家中有着不小的发言权,喜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进行独立判断和抉择,因此养成他们人格中争取独立的一面,他们希望能够“我的学习我做主”,其独立感、自由感和成人意识都很强。
但是由于长期处于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他们的生活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他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都对家长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人生中的大事,还是比较缺乏独当一面的解决能力。
二、探索“90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新方法
针对“90后”以上思想特点,教师应该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因为只有按照工作对象的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才能使政治思想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
第一,隐性教育使可接受性增强。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1]曾经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直接将人生道理告诉学生,这种简单显性的教育方式,对今天的高校学生来说,从心理上无法接受,因为这样的道理从小学到高中就一直陪伴着他们,如果上了大学老师还在念叨这些稔熟于耳的大道理,教师说了上句,他们立刻就可以接出下句,这样的教育效果明显是水过鸭背。
而隐性教育的方式是通过多种渠道,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相对隐蔽的教育方式,向大学生传输思想教育的内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老师所希望他们接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Vo l.32No.12
Dec.2011
第32卷第12期2011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 f ChifengUniversity(S o c.S ci)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汪秉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90后”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因成长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身上具有不同于70、80年代大学生的特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90后”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198-02
198
--
隐性教育以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有一种平和、舒服、愉快的感受,符合他们追求平等、要求尊
重与理解的意识,有效避免了他们的叛逆与抵触,所以,高
校教师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
方面:1.拓展隐性教育方式中的物质特性。
这个“物质性”中
最重要的就是校园环境,环境是隐性教育所必备的“硬件”,
有了它,隐性教育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拥有了自然陶冶
的效应。
而且,优雅的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
的,它无处不在,时刻发挥着作用,它让人在平淡如水的生
活中也能提高审美情趣、规范自我行为、提升道德素养,使
人从内而外散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所以建设一个舒
适宜人、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思想
教育,而且是非常有效的隐性教育。
2.完善隐性教育制度。
校
园制度以有形的、固定的、可见的条款方式出现,它一经制
定出来,在校园内就跟国法一样,具有了强制性的约束作
用,配合软性的教育,能起到刚柔并济的作用。
因而,学校须
制定并完善如《大学生行为规范》《宿舍文明公约》《先进班
级评比细则》等规章制度,并奖罚公正地执行,为隐性教育的
实施保驾护航。
3.丰富隐性教育中的精神特性。
大学校园内洋
溢的精神氛围,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它不由学校制定,
也不由教师规范,是同学们自发的遵循,大家共同认可的生活
信念和价值取向,学校如果能够重视并加强这一软环境的提
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都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第二,重视网络教育法的探索。
“90后”大学生们是在网
络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成长过程、生活方式、
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是在网络的影响下形
成的,因此,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务必利用“90后”大学生的
这一特点,积极探索他们喜爱的网络,从中寻找他们乐于接
受的教育方式。
国家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浪曾经说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进行
创新,否则将失去阵地。
”[2]所以高校既可以发挥网络交互性的优势,在网上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建立各级教育主页,通过飞信、QQ、E-mail、BBS、博客等为“90后”大学生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聊天、访谈、讨论等活动,与他们平等交流,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
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就业指导网、形势教育网等网站,结合思想性、服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把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向着健康的方向延伸自己的思想。
网站的工作尤其要注意精心打造人生规划、社会焦点等栏目,还要注意及时更新网络信息,用政治课的有关理论分析他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问题透视和引导舆论的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正确的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还应扩大开发政治思想教育软件、开发多媒体教育软件,甚至是带有教育性质的游戏软件,给予他们所喜欢的过程,达到高校所希望的效果。
第三,注重“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
社会转型带来的巨
大变化,给“90后”的大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困惑与压力,他
们迷茫地注视着自己的学业、校园的人际、社会的就业,心
理积累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导致少数学生产生了焦虑、孤
僻、自卑、厌学等不良心理以及敌对、仇视等反社会人格,这
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不仅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对社会产生或明或暗的危害。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克服种种不良心理倾向,强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指数。
心理咨询的方式不能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进行,一般有集体咨询和个人咨询两大类,需要集体咨询的通常是学生遭遇了精神软环境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集体内部发生重大分歧,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原因,学校需要对班集体或整个年级、整个系进行集体进行引导,旨在通过这一引导,改善诸如感染、暗示、模仿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际关系,达到缓和团体成员的心理压力、改变旧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等目的。
进行集体咨询时,要注意针对的问题要有普遍性,一方面掌握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时期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新生入学时的适应问题、适应之后的人生规划问题、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问题等;另一方面掌握同一阶段不同群体的学生心理特点,对优秀生要特别培训、注意变化;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更多关照他们,跟踪研究、及时帮助。
平时应由心理辅导教师经常性地举办专题讲座,不时还应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来校进行集体咨询,以面对面的问答形式解开同学们的困惑。
在进行个别咨询时,要首先给于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和谈话氛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并且不能轻易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是非评定,也不能轻易下结论,以免加重学生担心被指责或嘲笑而带来的心理负担,反之要鼓励学生大胆敞开心扉,倾诉自己所有的想法,有时倾诉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总体来说,要对学生多多给予正面鼓励,以先进事例和身边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对个别性格内向、抑郁沉闷的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短信、QQ等方式进行帮助。
第四,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90后”的大学生们虽然通过网络,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少,有独立的心理而缺少自理能力,所以政治思想工作者应从封闭的旧观念中走出来,转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把他们带到开放性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以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
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诸如挑战赛、创业演讲赛、各种辩论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寓思想教育的内容于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形式中,从年轻人热情、勇于创新、敢于追求等特点出发,在各种重大事件的纪念日、重大节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特殊时间,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有趣的活动,把单调枯燥的政治理论,放到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中,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拓展更宽的社会实践渠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支教下乡、帮困扶贫、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调动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为社会服务之中去,从而在奉献社会、关心他人的过程中自觉促进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高效政治思想工作者所为之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最大的愿望。
———————————————————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57.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88—89.
(责任编辑张海鹏)
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