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
M 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
冯 莺① 骆 宏② 叶志弘③
【摘 要】目的:探讨M BI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518名护士完成了该量表中译本以及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测评。

结果:该量表同质信度较高(0173-0186),能够反映出不同科别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差异,与护士个体的应对方式(r=01105-01368)以及心理健康水平(r=01231-01482)均显著相关。

结论:M BI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研究国内护士群体职业压力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工作倦怠 断面调查
Job Burnout of Nurses
FE NG Y ing,LUO H ong,YE ZhiH ong Hangzhou’s T C M H ospital,310006
【Abstract】Objective:T o investigate job burnout of nurses1Methods:518nurses finished scale of M 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 oping S tyle Inventory and SC L-901R esults:Cronbach of M BI was0173-01861There was signifi2 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results of M BI and coping style(r=01105-01368),between M BI and SC L-90(r=01231-01482)1Meanwhile,nurses of different department gave different the results1Conclusion:M BI-Chinese version has sati2 s fy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it is applicable in research for job stress of Chinese nurses1
【K eyw ords】 mental health burnout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nurse job stress
M BI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是目前工作倦怠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据有关统计,在已发表的有关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以上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 BI作为测量工具[1]。

该量表主要包含了三个分量表,分别测量:1)情感衰竭(em otional exhaustion,EE),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它被视为倦怠的核心维度,并且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2)去人格化(depers onalization,DE),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3)低个人成就感(pers onal accom plish2 ment,PA),指倾向于消极的评价自己,并且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2,3]。

Maslach(2001)指出,M BI在欧美许多国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在多个职业包括护理领域使用都被证明有很好的信效度[3],成为当前评价工作倦怠的基本工具。

为此,作者将该问卷用于当前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探讨其实际意义。

对象和方法
对象 杭州市内两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以及一家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共525名护士参加了研究,这些护士分别来自目前医院临床各个科室。

方法 工具:分为三部分,其中1)工作倦怠测量:M BI量表采用美国1986年版,有两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各自完成一个中译本,将两个中译本比较讨论后产生初稿。

初稿经医学背景和英语专业背景的两名心理学博士参与讨论修改形成修改稿,并在小范围护士群体中进行预试,再作改动后产生终稿。

该量表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情绪衰竭分量表9道题目;去人格化分量表5道题目;个人成就感分量表8道题目。

量表由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6级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

量表同质信度Alpha=017377;三个分量表的Alpha系数分别为018577、017607、017571,可信度较高。

2)应对方式测量: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4],共20道题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评价被试的特质应对方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支持。

3)采用了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 L-90)[4],选取其中的躯体化和抑郁两个因子共25道题目作为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所有被试要求在20分钟内独立完成量表,所得
①杭州市中医院护理部 (310006) ②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③ 浙江邵逸夫医院护理部
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1一般资料:下发525份量表,回收518份,回收率98167%。

参加测试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0150±7143岁;平均工作年限10175±8100岁,其中来自内科91名;外科64名;急诊43名;肿瘤科43名;门诊68名;精神科93名,其他科室116名。

21护士工作倦怠水平(表1、2)
表1 护士与M氏样本的工作倦怠水平比较(x±s)
M BI 杭州护士群体
(n=518)
M氏医护人员
(n=1104)u
EE21113±1015722119±91531194
DE5159±51377112±5122514033
PA31127±910836154±71341115633
3P<0105,33P<0101,下同
表1表明,本研究护士群体在情感衰竭分量表上与Maslach在美国1104名医护人员样本所测的评分没有差异[5]。

其他两个分量表则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M氏样本去人格化水平高于本研究群体,而个人成就感水平亦高于本研究样本。

表2 不同科室间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水平(x±s)
科别例数EE DP PA
内科9121169±101285141±510633113±7160
外科6424162±91196121±514533149±7119
急诊4330158±1018510174±717128170±8139
肿瘤4321156±91166174±416931170±7199
门诊6816175±101034100±416034165±10128
精神科9315142±81694177±415527128±10129
其他11622113±101574163±415530156±8162
F15194433101015336195333
进一步比较不同科室间护士群体的差异,表2提示,不同科室间工作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急诊科护士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水平分值最高,而门诊和精神科护士则在上述两个分量表分值最低;在个人成就感分量表中,则表现为精神科和急诊科护士分值最低。

31工作倦怠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3)
表3则提示,工作倦怠各分量表均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且表现为积极与倦怠各分量表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抑郁、躯体化因子与倦怠各分量表呈正相关。

表3 工作倦怠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r)
M BI EE DP PA123
DP 0162133
PA-0128833-0122733
1 0136833 0131833-0128833
2-0126133-011053 0132333-01068
3 0144033 0131533-0123133 0125533-0112733
4 0148233 0144633-0129333 0145733-0120433 0174633
1=消极应对;2=积极应对;3=躯体化因子;4=抑郁因子
41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表4)
对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并按其影响的显著程度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其结果见表4,情绪衰竭水平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抑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躯体化因子,其总贡献率为3112%;去人格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抑郁和消极应对,其总贡献率为2118%;个人成就感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年龄和躯体化因子,其总贡献率为2111%。

表4 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Beta R2t P
EE抑郁因子 01481 01231 1110961000积极应对-01221 01277-511221000
消极应对 01161 01298 314261001
躯体化因子 01186 01312 219131004
DP抑郁因子 01451 01203 1012331000消极应对 01134 01218 217181007
PA消极应对-01341 01116-713451000积极应对 01237 01171 512201000
年龄 01152 01194 313991001躯体化因子-01134 01211-219041004
讨论
近年来,护士职业压力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6,7],在众多研究工具中, M BI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是一个被普遍采用的研究工具,该问卷在国外护士职业压力研究中较多,但国内还不是十分普遍,为此,有必要探讨该量表在国内护士职业压力研究中的应用。

本研究表明, M BI量表中译本具有较高的信度,将518名护士测评结果与美国常模比较,发现两者在情感耗竭分量表上没有差异,去人格化水平和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则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考虑到个体在量表评价时存在文化差异,该结果仅能作为参考,还无法用于判断两国间护士倦怠的差异水平。

今后,即使国内同文化背景下
护士之间的比较,也还需考虑结合经济、社会等特征建立常模样本。

使用该量表对不同科室护士群体进行比较,主要表现为急诊科护士压力最大,精神科和门诊压力最小,但精神科与急诊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低。

这一结果与日常工作中对护士群体的职业压力判断基本相符,其中精神科护士个人成就感低可能是由于专科工作性质所造成的。

由此提示,M BI量表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护士群体的职业压力水平。

已有研究提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身应对方式可以影响到护士工作倦怠水平[8,9],采用积极应对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护士工作倦怠水平低。

本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以及SC L-90的躯体化因子与抑郁因子均与M BI量表的三个分量表呈显著相关,且各个因素均能进入回归方程。

由此提示,M BI量表中译本同样具有较好的效度。

由此也表明,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和通过训练减少护士的消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减少护士的职业压力。

总之,本研究表明,M BI量表适用于我国护士群体职业压力的研究,该量表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护士群体职业压力的差异,并且对进一步探讨护士群体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具有实践意义。

然而,由于该量表在国内应用还不是十分普遍,为此,有必要建立常模样本,便于今后作为不同护理群体比较的参照,同时,更有必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永鑫1工作倦怠及其测量1心理科学,2003,26(3): 556-5571
2 Maslach C,Jacks on SE1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99-1131
3 Maslach1C,Schau feli1W1B,et al1Job Burnout1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2001,52:397-4221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0-122,31-351
5 Maslach C1,Jacks on S1E1Manual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2 tory,2nd,C 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Inc1Palo Alto,C A, 1993141
6 李小妹,刘彦君1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1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1
7 陈素坤,王秋霞1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1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1
8 T ait D1Shanafelt,K atharine A,Burnout and Self-Reported Pa2 tient Care in an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Ann Intern Med12002;136:358-3671
9 Samuel1F,Sears1Jr1et al1Examining a S tress-C oping M odel of Burnout and Depression in Extension Agents,Journal of Occupa2 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0,5(1):56-621
责任编辑 王希林
(上接第470页)
(3)验证值的方差是否齐?如果方差相差太大,则有必要考虑方差的影响。

(4)如果验证结果发现,所有条目的备择答案都不符合等距离假设,此时下结论要谨慎,如果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条目按不等距赋值后,剩余的条目还是有可能表现出等距离的特性的。

以上结论是我们依据个案提出的初步设想,其普遍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论据和数理学论证。

参考文献
1 T ownsend J T and Ashby FG1Measurement scales and statistics:the misconception misconceived1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6
(2):394-4011
2 S treiner D L and N orman G R1Scaling responses1In:S treiner D L and N orman G R eds1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a practical guide to their development and use1Second edition1Ox ford,New
Y ork,T oky o: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1995;p28-531
3 G uilford J P1Scaling from interval and ratio judgments1In:G uilford J P ed1Psychometric methods1New Y ork,T oronto,London: McG raw-Hill book com pany11954:197-2221
4 Ware J E,Wherbourne C D1The M OS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I1C onceptual framew ork and item selection1 Med Care1992;30:473-4801
5 Ware J E,K eller S D,G andek B,Brazier J E,Sullivan M1Evaluat2 ing translations of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s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 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11995;11(3):525-5511
6 李俊,刘朝杰,李宁秀,等1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1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6 -381
7 刘朝杰,李宁秀,任晓晖,等1SF-36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研究1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9-421
责任编辑 王希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