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一中2021-2021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根底上与溶液相联络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根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消费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络。

C.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消费中的运用。

〔2〕才能目的: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根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比照,进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才能。

〔3〕情感目的:
A.在互相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消费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开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浸透“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络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才能〞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课根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形式进展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才能,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详细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性、开放性,即打破时间是是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我提早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搜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
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互相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根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时机,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历为根底通过与外界的互相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根底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详细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以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稳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那么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剧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互相解答困惑,自主进展探究。

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以下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一样的;此题尚须补充、
添加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那么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互相碰撞。

直到他们达成一一共识,一一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展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根底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响〞作好铺垫,又到达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构造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络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才能。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展比照。

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

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络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

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详细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展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展了拓展升华。

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消费、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开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意义。

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展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响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响,稳固知识、技能目的。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络。

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互相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一时间是是,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互相命题互相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敏运用程度。

而对于根底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以下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

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理论,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搜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形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一一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