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 与能力
海南师范大学 赵秀文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 源说
心理起 源说
2、教育的定义
(1)教育词源探求
我国教育的词源 最早见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许慎
高等教育大众化、 普及化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
发展
2
1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 展,年限不断延长
终身教育体系 的建构
4
(四)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的“壬演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 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钦 定学堂章程》,又称“壬 演学制”,这是中国第一 个正式颁布的学制。
广义教育目的
狭义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 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 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 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反 映着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具有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特点:未从其他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 理论上抽象概括层次低,停留在现象描述上。
(2)创立时期
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初步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规范学科的标志
特点: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不同流派教育理论的产生。
(3)发展时期
代表作:凯洛夫《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特点:两种不同性质教育学并存时期;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 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 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 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 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
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








4、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
特点: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具有全民性 3、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 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 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 动。
3、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 作用的人。
4
1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决定》。
2004年 《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
3
2006年 :新《义务 教育》对学制的规定。
(五)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 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 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 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包 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 神文化
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 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 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产物。 特征: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教学4要、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速度和质量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期)
教几学种要观点求
外铄论
内发论
多因素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 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洛克、华生)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 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 先天遗传素质。(孟 子、霍尔)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 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 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 互作用的结果。
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 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和
3
1951年的“现代学制” : 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 改革的决定》,又称“新学 制”。文革:学制要缩短倒 退,教育要革命。
1993年:《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两全面 两重点
2 1995年《教育法》 ,对我国基本教育 制度作出了规定。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补偿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育要做到既要掌握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要
重视发展的变化性
不平衡性 教育要做到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性教育
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和可
顺序性和阶段性 接受性
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 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婴儿期 幼儿期 儿童期 少年期 青年期 成年期
出 生 至 3 岁
3 岁 — 6 岁
学校教育
3
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原因: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 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 育是有组织、有系统、全面、 深刻影响人的活动;
第三,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和 专职性;
第四,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 长中的时间跨度长。
条件:
第一,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 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人才 培养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 性和专门性;
◆(2)古代教育
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近代教育
特点:
1、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2、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结合。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 多元化
教育的 现代化
教育的 终身化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 文化——达到“明人伦”的目的。
西方:片中科学技术型文化— —达到培养人的理性的目的。
中国:重农抑商、追求仕途的 文化传统——以伦理道德和社会 典章制度为主。
英国: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传 统——以古典人文课程为主。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PK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 “三中心”
赫:书本 杜:经验
教师 儿童
课堂 活动
猫老师:我们今 天做什么游戏?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 –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
广义教育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 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 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 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人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一)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3.
教育能够 传承文化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育 的
教育能够
教育可以选择文化
文 化
改造文化
教育可以批判文化


教育可以交流、融合文化
教育能够
创造文化
教育可以更新与创造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教育与文化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 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 和行为方式。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 生产力发展水平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历史和外国学制影响
这个学制 把学校系 统分为两 个互不相 同的轨道。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
分支型
单轨制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英国现行学制
双轨制
直到20世纪初以前,西欧各 国都实行严格的双轨学制。—— 带来不公平现象。
西方教育词源
﹜ 现代英语:education

语 :éducation 拉丁文:educare educěre
德 语 :erziehung
具有“引出”的意思
柏拉图《理想国》“洞穴中的囚徒”
(2)现代教育的定义
一个共 同的基 本点: 教育是 培养人 的一种 社会实 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
单轨制比双轨制进步, 它至少取消了形式上 的不平等,有利于提 高全体国民素质。
是西方现代学制类型之一。20世纪上半叶 产生于苏联,该学制特征是:“上通(高等学 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 中等职业学校)畅通”。是一种既有单轨学制 特色又有双轨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制。
(三)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904年的“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了《奏定 学堂章程》 ,又称“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
2
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特点:教育年限长, 26年封建传统学校的结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4
1
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制”,是一个 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 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 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 当的。
四、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 是依据一 定社会需 要和对人 的认识而 形成的关 于教育对 象的总体 发展规格 的预期设 想或规定。
6 岁 — 11、 12 岁
11、 12 岁— 14、 15岁
1儿期又可分为乳儿期和婴儿期。
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
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 、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和半幼稚、 半独立和半依赖的特点。
二、教育的功能
图1-1 教育同社会与人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受 育教 的育 领的 导权 权利
教 育 目 的 的 性 质
为 政 治 经 济 培 养 人 才
传 播 思 想 、 形 成 舆 论
教 育 可 以 促 进 民 主
•控制人口数量 •改善人口质量 •完善人口结构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心不断发展 变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影响
生理发展
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 及其机能的增长
心理发展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 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物质基础
1
4 影响因素 2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手教


段学
发 展 的 规 模 和 速
培 养 结的 构规 格 和 教
发 展 和 改 革
和 教 学 组 织 形
内 容 、 教 学 方
式法


的、
教 育 再 生 产 劳 动 力
教 育 再 生 产 科 学 知 识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青年初期(14、15—17、18岁)
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
教育应如何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阶段性
稳定性、可变性 和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和互 补性
•可接受性教育 •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和补偿性教育
三、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制度处于 国民教育 的核心和 主体地位, 体现了一 个国家国 民教育制 度的实质。
教育的 民主化
教育的 全民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 凡是一切 培养人的 活动的外 在形态和 表面特征。
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就是教育 内部诸因 素之间, 教育与其 他事物之 间的本质 性联系。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萌芽时期
代表作: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47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8一一二二三三四四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的教育观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9六大特征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创新性主体性可持续性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
第三,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 相配合,协调一致;
第四,学生必须肠粉发挥其主 管能动性。
资料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 女孩。刚发现时约有七、八岁,其中一个很快就死了,另一 个被送到狐儿院进行教养。开始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通 过专门培养才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二年后,才会 直立,六年后才学会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问题,仅仅 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十七岁时, 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童的水平。
二战以后,欧洲许多国家, 已经变成为分支型学制。
英国的高中是通过综合中学 实行并轨。
从当前来看,综合中学是双轨 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 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为了现代中 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美国学制图
单轨制
该学制的特征就是所 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 系统学习,可以由小 学升入中学、大学, 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 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