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式形意拳的独到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式形意拳的独到之处
我所学之形意拳为尚氏形意拳,
传自民国武术宗师尚云祥先生。
尚云祥,字霁亭(1864---1937)
山东乐陵人,勤奋过人。
得师中华武士会创办人李存义先生真传,并深得师爷郭云深先生的厚爱亲传武艺。
专攻形意,享有“铁脚佛”等美号。
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播和演变,
至今不论文字转抄或头授受,
各派形意拳都有许多差异。
形意拳起源于心意六合拳,
但是又不同于心意六合拳,
虽然都是讲究内外三合,
但是发力的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心意讲究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
叫起随追。
记得在与央视姚宇导演的接触学习中,
了解到了张志俊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法,
他的拳法就是讲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这个应该就是心意拳的:
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
我所说的尚氏形意拳的发力却不是这样,我们讲的是,丹田气发力上下催发。
讲究的是:
腰催肩,肘,手,下催胯,膝,足。
所有的力量从腰胯丹田中来。
今天谈谈尚云祥先生是怎样教练形意拳的。
因先生对形意一生为断探索练习,
故各个时期所教又略有不同。
按我师父的说法,早期的拳有些类似,
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
等尚先生到了一定年龄以后,
开始教的就是丹田发力的根节三催之力了。
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
这句话是尚氏形意传人都知道的一句。
站三体式是为了强身,打好技术基础,
故先生特别注重站桩,并藉以考验人。
但是现在又有几个尚氏形意传人会真传桩法?我初学三体式之时体重仅有一百二十斤,
三个月后一百四十斤,但是身形却没变化,
半年多后一百六十斤,整个人都壮了一圈。
早就过了生长发育期的我整个人都强壮了许多。
从学上三体式到现在四年多了我都没得过感冒。
身体真是好的不得了,
而且站在地上十余人推之不动。
丹田中自然而然而出气,
曾经让许多散打高手打过,
凡是很用力的都把手腕打伤了。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真传中国功夫的厉害。
尚氏形意拳真传的三体式,
夹剪腿三七劲、
龙折身,难度极大。
如果桩功站得好,不仅拳术基础扎实,
而且站对了,一站气沛周身,掌指、
劳宫穴的热流、气感明显,
虽处于静态,却有抻筋拨骨、
调整五内、惊起四梢之效。
不过入门之前还要练许多功法,
才能让你初步具备站三体式的基础,
要不然真传桩功,一般人是站不住的。
不要说三五十分钟,就是三五秒都不行。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尚氏形意讲“腿劲”,常说这两句话。
我们似乎明白,又不真懂。
也知道尚氏形意的槐虫步,
是它的特点之一。
也知道“打法须要先上身,
手脚齐到方为真”的道理。
认为利用身体向前冲的惯性,
再加上手臂的发力,打上就能有效,
有效就是不落空呗!
根据这个道理,为了加大身体的前冲力,所以才要“消息全凭后足蹬”吧!
至于为什么叫脚打?
又为什么叫踩意?
却捉摸不清。
我和师父练功时,师父说我上步的劲不对,过来拉着我的手,随即用脚一趟我的前脚,我就不由自主一连后脚也跟着离地而起。
不是我的手被拉着,定会被凌空摔出,
“这就叫脚打踩意不落空!
劲不对,劲不大能行吗”?
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踩意,
又为什么叫脚打。
也领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风的真正涵义了。
如果不跟步只追求着做,凭踩脚以造声势,
或单凭手脚齐到的撞劲来理解形意拳的精华,相差何其远耶!
尚氏形意练鹰捉、钻拳等,和一般的练法不同,都是把前脚先拉回半步,接着再进步。
且前脚上步脚不外撇,
而是直进且有独立之形。
此外还有进退、摇转等不同变化的步法,
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
要进退灵活,还要迅速有力,
不知进退枉学艺嘛!
学形意的第一趟拳,人们叫它劈拳,
而尚氏形意却叫它鹰捉。
说来是有道理的:
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
2、劈拳之形似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
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
就更无法练出似斧之劲,
与要求的劲根本不符,
这就说明它不是劈拳。
3、经云:出势虎扑,起手鹰捉。
既然提出起手动作是鹰捉,
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
又都用得是它,所以应该管它叫鹰捉。
我们练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
以小臂作斧刃发劈劲的。
谈到鹰捉,说来平凡,
练形意的人都会,但不好练。
甚至有一辈子吃不透、练不到的味道。
为什么?
这就得从形意拳的劲追究起。
形意拳竟有什么劲?
广义来讲,五行、十二形,
一种拳一种劲,
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
而形意独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劲,
却在于起落、钻翻。
这种劲是从鹰捉中得到的,
所以尚氏形意讲究独精鹰捉。
如果把起落简单地理解成是动作的起伏,就大错而特错了。
人们都听说且知道翻浪劲。
而鹰捉正是练它的基本拳,
故称之曰:形意母拳。
经云:
起为钻,落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
如果对鹰捉的起落、钻翻不理解,
就谈不上领会形意的真谛。
不懂起落,就是傻练!
只能闹个好身体,没法领会其中窍要!拳法意来本五行生克里边变化精
人们练五行拳,大多数是按
金、木、水、火、土,
形成劈崩钻炮横的顺序来练。
而我所练的尚氏则不同,
我们按五行生克制化。
练五行拳既为治病、健身提高技术,
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做,
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
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
否则,钻与崩的顺序一颠倒,就出了问题。
因为劈属金,崩属木,便形成了
金生木,钻属水,炮属火,又形成水生火。
讲五行却又违反相生的规律,
从道理就说不通,当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虎未扑食头早抱出洞入洞紧随身
有人曾对“虎抱头”提出质疑,引出不少议论。
我以为,在形意拳术中虎抱头是正确无疑的。
它是形意技法中独具特长的动作要领。
必须理解并要在平素练习中,严格掌握和运用。
至于虎豹头则是与虎抱头同音,
由于臆测误解而产生的。
尚先生讲形意动作,一开始就强调
“肘不离肋,拳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附身”。
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则,
起到先打顾法后打人的作用。
顾是为了打而储蓄力量。
因为肘不离肋,拳不离心,
会使身臂成为一体,
形成整体的束身,
臂借身力而力大,
身借臂力而得发。
再加上钻、翻、拧、裹、坠
使蓄力增至极强,
威力就会更加大。
因之它是有利于防守、发劲的窍要所在。
而出洞入洞紧随身不仅是上述涵义的引申,而且是对即将出手的刹那间的要求。
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说
出入手都要从嘴这儿走。
在手未离身蓄力待发时,
手是在头下抱着,
这正和虎扑食的形意相同,
故名虎抱头。
虎之扑食不仅蓄力而发既快又猛,
而且是爪到嘴也到,
故使被扑之物难于抗脱。
形意虎形拳的技击威力,
正是借助虎抱头的束身蓄力,
既顾又打而产生的。
并且成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
列为四象之一,
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火机一发物必落硬打硬进无遮拦
尚氏形意要求打好刚劲,
迅猛刚实,
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
打倒还嫌慢,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的技法要求。
只有打好刚劲,迅猛刚实才能达到,
火机一发物必落,硬打硬进无遮栏
的技击作用。
因之在形意技法中,
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
是不符合拳经要求的。
刚劲,与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两码事。
形意练功有返先天之说,要求一切动作顺乎自然。
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
如果是靠笨力气蛮练,就谈不上什么刚劲了。
形意拳有刚(明)柔(暗)和化劲三步功夫,
三种劲的划分。
动用中疾用骤发的为刚劲,
缓动遂发的为柔劲,
不意而发的为化劲。
但是,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它们同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周身完整一气这一基础上求得的。
而且三者还有个同一目的------发(打)。
讲发不论是柔劲还是化劲,
都必须有刚劲来作本钱。
否则,就是借力而发,
也发不出理想效果来。
故尚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
“我若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
因而先生认为柔(暗)劲的操练,
不能分阶段单趟地练,否则会得不偿失的。
特别是化劲,根本没法分从阶段单趟去练,
更不是单趟所能练得的。
只有在刚劲打好,身力得发的基础上,
根据掌握的技法,把发劲前的过渡动作,
从自然轻松中、从技术分解中、
从运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
才会渐有所得。
尚氏形意十分注重练功找劲,很少讲招法。
“不论什么高招绝招,都不是灵丹妙药,
都会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甚至有时反被他人所乘。
”
我师父讲拳时那真是:
“哪沾哪有,欲发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