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是怎么出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是怎么出现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时间还有争议)的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现在所有的时间、空间、物质都来源于那次大爆炸,可是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奇点是怎么产生的,没人能够回答。
古人在拥有现代科学知识之前,对于世界的起源有自己的认识,他们大多认为世界是由神明创造的,比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
今天,留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盘古。
盘古的故事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听说过,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曾收录过《盘古开天地》的课文,原文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早期的“创世神”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盘古不仅创造了整个世界,还是“人类的老祖宗”。
作为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如果有的话),应该排在最前面了。
可是这样重要的一尊大神,出现的却并不早。
我们知道,远古时期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如三皇五帝,包括《山海经》中的神人异兽,大都出现在先秦时期。
这些神人中有的也有创世神的意味。
比如治水的大禹、生出十个太阳的羲和、补天造人的女娲(女娲造人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汉代)等。
他们都有创造一部分世界的能力或功绩。
《山海经》中还提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身长千里。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是烛龙。
”这个烛龙或烛阴创造了昼夜、四季和风雨,也有部分盘古的能力。
但是上述这些神人都只是创造了天地中的一部分,而且,他们都是在天地产生之后才存在的,并没有回答出天地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道家在这方面也有所论述,如《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汉代的《淮南子》中说“道始生虚霩(读廓),虚
霩生宇宙,宇宙生气。
”把宇宙的起源归结为神秘的“道”。
《淮南子》中还说“古未有大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
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
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是二神创造了世界。
至于二神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阴阳,也有人认为是伏羲女娲。
唐代伏羲女娲绢画盘古的出现
最早出现盘古的文献记载,是三国时期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原文是这样的:“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
被认为同样出自徐整的《五运历年记》中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
黎甿就是老百姓,上面这两段加起来就和课文《盘古开天地》的内容基本对应上了,只是少了一把斧头。
斧头的事我们后面再说,再看同样出自《五运历年记》的这一段:“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
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与《山海经》中的烛龙很像吧,都是两眼一睁就是白天,两眼一闭就是黑夜。
盘古是龙头蛇神,烛龙是人面蛇神。
虽然头不一样,但是烛龙人家毕竟叫龙啊。
《三才图会》中的盘古像
《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原书早已看不到了,上面这些记述都是别人的著作中引用过得以保存下来的只言片语。
我们已经很难去判断盘古究竟是徐整自己创造出来的,还是对前人说法的继承,但其形象大约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山海经》中的烛龙。
之后盘古的记述开始增多,如南北朝的《述异记》中对盘古记载的就比较详细了,说“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
吴楚间说:
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
”可见在当时盘古信仰在一些地方已经很普遍了。
有意思的是,其中“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这句,也有人断句为:“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弄得盘古还有妻子了。
盘古的斧子是哪来的
慢慢的盘古在民间信仰、道教体系以至于一些史书中都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如宋代的《三洞群仙录》中称盘古为道祖,黄帝为道宗。
说盘古真人自号元始天王,将道学传给了黄帝。
类书(相当于百科全书)《事物纪原》中把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等的起源都归结于盘古。
《通鉴续编》等书把盘古列在三皇之前,作为历史的开端。
人们讲述中国的历史都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
作为开辟天地的神话人物,盘古在明清的小说中也多有体现。
比如《西游记》最前面的开场诗中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同样《封神演义》上来开场诗第一句就是“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
”明末还有一本名为《开辟衍绎》的小说,讲的是从盘古开天地直到周武王吊民伐罪讨伐纣王的故事。
书中说盘古是释迦摩尼佛的弟子毘多崩娑那菩萨所化。
毗多崩娑那是梵语的音译,大概意思是破除障难。
书中描述盘古“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
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之前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都没提到斧子,这是第一次,所以盘古的斧子就是这么来的。
那时人们开山都需要斧凿,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初遇孙悟空拜师的时候,说“只是我又没斧凿,如何救得你出?”所以给开天辟地的盘古也配上了斧子。
明代状元罗伦有一首诗中说“混沌神工劈天斧,凿破鸿蒙开太古。
”这里的劈天斧应该就是盘古用的斧子了。
为什么会有盘古
因为人们本能的想要探究世界的起源。
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自然科学,都要回答一个世界起源或者本源的问题,也就是要先构筑起一个世界观或者宇宙观。
神话可以说就是古人的宇宙观。
在盘古出现之前,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等等都没有完全满足这一要求。
他们出现的时候,世界已经在那里了。
因而屈原的《天问》上来就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读蒙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最初远古的事情,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天地还未形成的时候,怎么去考寻它呢?昼夜不分的时候,谁又能够看透它呢?迷迷蒙蒙的现象,怎样才能认清?后面还问到天地如何分离、日月星辰如何变化、昼夜怎么产生,甚至还问到女娲是由谁来造就的。
可见,这些都是困扰着古人的终极问题,如果只用一个含含糊糊的“道”、“气”、“太极”之类的来回答,恐怕不能完全让人满意。
因而盘古的传说适时出现,满足了这一需求。
盘古的来源
关于盘古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起源印度说,二是起源盘瓠(读户)说,三是盘古即伏羲说。
起源印度说认为,盘古的传说是由印度的梵天传入中国后演变产生的。
在古婆罗门的传说中,梵天出生在一枚金色的鸡蛋中,他把金蛋分为两半,产生了天地,与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类似。
梵的读音和盘也较为接近,所以盘古神话产生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印度神话。
起源盘瓠说认为,盘古来源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说盘瓠。
关于盘瓠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东汉的《风俗通义》,也很有意思。
大概说的是,高辛氏帝喾(读酷)在位的时候,犬戎(先秦时期曾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作乱。
高辛氏下令,如果谁能得到犬戎将军的头,就赏赐黄金千镒、万户侯,还会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
高辛氏养了一条狗,长着五色的毛,名叫盘瓠。
盘瓠听到了这个命令后,就衔了一个人头到高辛氏面前,大家一看,正是犬戎将军的头。
高辛氏考虑到盘瓠作为一条狗,既没法封侯,又不能娶自己的女儿,不知道怎么奖励它,但是他的小女儿认为君无戏言,一定要跟着盘瓠走。
高辛氏没办法,就把女儿许配给了盘瓠。
盘瓠驮着公主跑到了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中,住在石头屋子里。
盘瓠和公主生了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这些孩子们继续繁衍生息,成了南方蛮夷的祖先。
由于盘古和盘瓠读音很像,所以有人认为盘古起源于盘瓠的故事。
《浙江景宁蓝氏祖图》中的盘瓠
盘古即伏羲说认为盘古就是伏羲,持此说法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伏羲也叫庖牺,庖牺也好,盘瓠也好,都起源于葫芦。
在古音中,伏羲和盘古读音相近,因而盘古就是伏羲。
这些说法究竟谁对谁错,现在还争论不休。
只因为在三国之前,春秋、战国、秦汉那么多典籍,诸子百家那么多学说,竟然没一个提到开天辟地盘古。
所以让人难免对盘古的来历产生疑问。
结尾彩蛋:
盘古之前有什么?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混沌如鸡子。
”混沌是指天地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如《太始經》云:“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
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
”所谓的混沌应该类似于大爆炸理论中奇点出现之前的样子,是一种不可知的状态。
在希腊神话中,最早诞生的神也是浑沌神卡俄斯(Chaos)
但是,为了便于理解,混沌也被实体化了,成了传说中的凶兽。
混沌也称浑沌、浑敦,《神异经》中说“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读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
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
名混沌。
”意思是说混沌是一种像狗的怪兽,它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
在《史记》中,帝鸿氏的儿子因为行凶作恶,就被称为浑沌,是四凶之一。
《庄子》中还讲了个好玩的故事,说南海之帝是倏,北海之帝是忽,中央之帝就是浑沌。
倏和忽在浑沌的地盘相遇,浑沌招待的挺好。
倏和忽很感动,想要报答浑沌。
他们看到浑沌没有七窍,就商量着说,人人都有七窍,可以看事物、吃东西、听声音、呼吸空气,这个浑沌却没有,我们给他凿出来吧。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凿之。
”于是两人每天给浑沌凿出一窍,凿了七天,七窍凿好了,浑沌也死了……
还有比浑沌早的大神。
在纬书《遁甲开山图》中说,“有巨灵者,
偏得元神之道,故兴元气,一时生混沌。
”还有书中说巨灵与元气齐生,是九元真母。
这个与元气齐生的巨灵又生成了混沌,然后才有的盘古开天地。
留史君不禁对《西游记》中被猴子戏耍的巨灵神肃然起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