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铺设技术交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岔铺设技术交底
张集铁路正线上采用GLC(06)01型200km-60kg/m12号可动心道岔,站线采用P50-1/9专4151型和P50-1/12专4257型道岔。

现将道岔铺设的技术要求说明如下,尤其是GLC(06)01型道岔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施工:
1.道岔的装卸、转运和储存
1.1 岔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长度大于15米的配轨及箱装零件,都应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装卸。

起吊时绳索的吊点应布置在工件重心两侧,不允许单点起吊。

起吊时应缓缓起落,防止工件碰撞。

使用大型起重机机械装卸有困难时,用人工滑杠卸车,必须控制好工件的下滑速度,不宜过快。

滑杠下端必须放置缓冲垫物,避免撞伤道岔零部件,尤其应加强保护可动心轨第一牵引点转换凸缘,第二牵引点接头铁,不得使其承受冲击,避免将其撞坏或变形。

1.2 于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枕组装件,落地点必须是工件的底平面,防止工件侧面先着地致使工件变形。

1.3 卸下的道岔主要部件应堆放在平整的场地,不得随意堆放以免产生变形,造成较大质量变化。

1.4 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的技术状态在出厂时已经组装调整好,为保持其质量状态良好,必须整体卸车。

1.5 零部件转运应采用大型运输机械进行,若采用人工转运应分配足够的人力,避免意外发生,损坏零部件的质量状态,对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需更加注意。

1.6 无论运输装车或存放,道岔轨件需多层码放时,同层木楞应均布(间隔3mm为宜,不应超过4mm),不同层,各层木楞应上下对齐。

尖轨、基本轨组件和可动心轨辙叉组件不得多于4层。

2.道岔的铺设
2.1 技术要求
2.1.1 75型和92型道岔铺设应遵守《铁路轨道施工规范》、《铁路线路维修规则》、《铁路工务技术手册——道岔》、《铁路工务技术手册——线路业务》中的有关规定。

2.1.1 提速型道岔铺设参照《提速道岔及转换设备铺设安装及维护技术条件》(铁工务函[1996]313号)执行。

2.2 铺设注意事项
2.2.1 铺设场地
(1)预铺铺设场地应平整,平整面积应满足零部件临时放置需求等,同时铺设场地要便于运输、装卸,并应考虑其他作业的影响。

无合适场地时应就近搭设临时平台,平台应坚固、平整。

(2)铺设场地或者平台还应考虑电务安装和调整需求,满足推进作业要求。

2.2.2 组装顺序
为便于保证铺设质量,特提出以下组装顺序,施工单位可依据自身条件和施工习惯进行调整。

本组装顺序主要按提速系列道岔结构编制,其他类型道岔可以此作为参考。

(1)摆放岔枕
1)从前至后按顺序摆放;
2)选好方向,确定第一根岔枕的位置和方向;
3)调整岔枕间隔,注意应使用长尺,不得以岔枕间距累积测量,要特别注意牵引点处岔枕间距,一般情况下不得小于设计尺寸,可动心轨牵引点岔枕间距可按+5mm摆设,且只允许一根岔枕后移。

(但要考虑护轨的安装)
4)方正岔枕,以第一根岔枕为基准方正岔枕,应于3)项一并进行。

混凝土岔枕定位以直股外侧第一个岔枕螺栓孔为基准拉线确定(由于垫板设置不同,外侧第一根螺栓孔不一定对齐的,在摆放枕木时要特别注意),岔枕方正应采用两把长尺平行放置,按岔枕间距找正。

5)粗调高低,对高低差明显(一般以20mm高差区分)的岔枕进行粗调。

6)核实岔枕摆放间隔、方正及全长。

(2)安装转辙器前端普通垫板(木岔枕可取消此项);
(3)安装直股辙后支距垫板(木岔枕可取消此项);
(4)摆放直基本轨+曲线尖轨组件。

(5)确认跟端支距垫板组装状态良好;
(6)摆放直股滑床垫板于安装位置附近,以便于挂板安装;
(7)注意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的起吊位置与方法,严禁快速起落,严禁单点起吊;人工作业时要注意岔枕位置的保持,特别注意平稳安放;
(8)确定基本轨前端位置,确定基本轨方向。

(9)将滑床垫板安装于基本轨上,按岔枕位置找正垫板位置,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拆卸尖轨;
(10)安装岔枕螺栓,注意基本轨方向和与岔枕的相对位置、岔枕间距的正确性;
(11)安装滑床垫板上的轨距块,注意按设计号数安装;但不要锤击砸入;
(12)外拨基本轨使轨底与轨距块密贴。

一般在理论上台板压嘴立侧面与轨底侧面预留了一定间距,便于轨距负向调整,为此在进行此工序时应注意采用轨距调整片将间隙填满。

(13)重新确定基本轨前端位置;
(14)安装外侧Ⅱ型弹条(不要紧定),达到连接及扣压作用,但需将垫板提起与基本轨底密贴;
(15)安装内侧弹条或其他弹性扣压零件,刚性扣压垫板无此项;
(16)安前端普通垫板上的轨距块及弹条Ⅱ型扣件系统,用岔枕螺栓副与岔枕连接;
(17)跟端垫板就位并与岔枕连接,要注意尖端位置调整;
(18)确定基本轨的方向及岔枕方正,尽量不采用轨距块调整;
(19)紧定岔枕螺栓及弹条Ⅱ型扣件系统。

(20)重新确定直基本轨端头位置及方向。

(21)摆放和安装直基本轨股道上的普通垫板一直到辙叉跟端
(22)摆放直股钢轨;
(23)摆放曲基本轨+直线尖轨组件,注意前端与直基本轨端头的方正与位置。

其他参照按(4)项顺序进行。

(24)摆放可动心轨辙叉
(25)拆除可动心轨辙叉组件中包装用件(固定心轨位置的包装暂不拆除),并妥善保管;
(26)吊运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采用人工搬运时,注意不要突然落下;
(27)调整并确认可动心辙叉位置,并与岔枕连接。

辙叉组件的垫板位置与方向在道岔制造厂内已经调好,没有特殊情况应以辙叉组件垫板确定岔枕位置及间隔。

(28)安装直股普通垫板的轨距块及弹条Ⅱ型扣件系统(不要紧定),达到连接及扣压作用。

在此期间要做好直股方向,和道岔全长的确认工作,不能满组要求时应进行调换或磨修。

(29)以直股钢轨端头为基准,方正辙叉跟端尺寸及其方向。

(30)测量长心股轨的道岔全长,确定可动心轨辙叉纵向位置。

(31)依据直股方向确定可动心轨辙叉翼轨外侧轨距块的正确性(可作适当调整)。

(32)其余垫板件摆放与连接。

(33)导轨连接,扣压件安装及紧定。

(34)确认道岔始端位置及方向。

(35)粗调高低,特别是转辙器和辙叉及护轨部分要进行仔细调整。

(36)转辙器部分轨距调整、密贴调整。

(37)确认曲线尖轨和直线尖轨的质量状态,若发现问题预先顶调。

(38)对滑床垫板位置进行顶调,一般情况下使垫板外调至极限位置;
(39)首先确定框架尺寸(尖轨尖端处轨距和直线尖轨轨头切削起点轨距或基本轨间距离);
(40)确定直线尖轨固定端及跟端轨距,调整好转辙器方向;
(41)调整直线尖轨直线度;
(42)调整曲线尖轨与直基本轨密贴;
(43)调整密贴段至尖轨跟端支距;
(44)结合轨距调整、尖轨直线度调整,调整直线尖轨与曲基本轨密贴;
(45)调整密贴段以后的直、侧股轨距;
(46)尖轨轨底与滑床台板密贴满足要求。

(47)支距、轨距调整。

(48)可动心轨辙叉密贴及轨距调整。

注意密贴调整必须与长心轨直线度同时进行。

(49)护轨安装与调整
(50)总体水平、方向调整。

(51)尖轨密贴、心轨密贴及各部轨距精调,达到技术要求。

(52)扣件连接紧定到位。

(53)工务系统整体检测与质量评估、局部调整。

(54)电务转换装置安装与调试。

(55)各项密贴检查、调整与电务测试。

(56)防跳限位装置最终安装。

(57)标记及现场清理。

(58)推进作业
(59)若为原位施工,保证基础施工对道岔状态无有影响或影响最少;若为道外预铺,则要注意推进作业对道岔状态的影响,就位后重新检查和调整。

2.2.3 推进作业
推进作业应注意对转辙器和可动心轨辙叉的框架尺寸的保证,要特别注意均衡推进。

在拆除推进工具及工状前要确定好道岔中心位置、基本轨前段位置及道岔整体方向。

推进作业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方向调整与线路连接,填碴、捣固等项作业,开通前要做好道岔状态的总体估测,尤其严禁存在空掉现象。

道岔初联后要及时进行道岔状态调整,达到铺设要求,要特别注意工电联雕。

2.2.4 调整中的注意事项
2.2.4.1 岔枕
(1)要注意对混拧土岔枕的保护,岔枕装卸、运输时严禁碰、撞、摔、掷。

岔枕装卸时应使用起重机械。

装卸时应轻吊慢放,避免互相碰撞,发生碰伤或折断。

如采用滑杠人工卸枕,应单根进行,岔枕下端必须放置缓冲垫物。

岔枕落地后及时移开。

然后方可滑卸另一根岔枕。

(2)严禁使用硬物直接敲击,以免损伤。

(3)严禁用撬棍插入岔枕套管内撬拨岔枕,并且注意保持混凝土岔枕的清洁,特别是对差枕螺栓孔要严加保护。

(4)在混凝土差枕上组装时,岔枕螺栓必须手工入扣,尽可能手工旋入。

按规定扭矩螺栓,不得过大或过小,严禁电动入扣或锤击入扣。

(5)每根岔枕安装前应弹墨线,标定岔枕中心线,以此为参照确定岔枕方正、对中。

(6)岔枕顶面标高应超平控制,钢轨件连接前偏差不大于±20mm。

钢轨连接后以钢轨顶面的水平为准。

(7)道外预铺时岔枕基础应考虑转辙机安装要求,满足设计高度的要求。

(8)岔枕、水平、方正及间距调整要求尽早进行,避免过多的返工现象。

2.2.4.2 钢轨件
在钢轨件的安装、调试过程中要注重对钢轨质量的保持。

(1)钢轨件的装卸及转运、铺设按相关条款要求执行;
(2)为保证现场组装的顺利进行,对钢轨弯曲(包括高低和水平)要严格控制,铺设前对钢轨质量进行检查,若有较大质量差异应预先进行调整。

施工现场应配备150t以上的顶调设备。

(3)在组装顺序中,多次提到道岔前端位置与方正,主要是因为此项点对道岔铺设影响极大,若不加以严格控制,会造成较大的返工,或使道岔铺设状态不好。

2.2.4.3 轨距块安装与调试
轨距块安装、调整前应使垫板外移至极限,紧定岔枕螺栓后进行,以避免轨距扩张。

(1)设计轨距块安装号数
1)Ⅱ型弹条
60kg/m钢轨工作边一侧安装13号轨距块,非工作边一侧安装11号轨距块;
Ⅱ型轨距块规格有:9-11、13-15、7-17(备用)
Ⅱ型接头轨距块规格有: 9-11、13-15、7-17(备用)
2)Ⅲ型弹条
60kg/m钢轨工作边一侧安装11号轨距块,非工作边一侧安装9号轨距块;60AT钢轨短肢侧安装接头轨距块;
Ⅲ型轨距块规格有:60-9、60-11、60-7、60-13(备用)
Ⅲ型接头轨距块规格有: 60-9、60-11、60-7、60-13(备用)
(2)轨距块安装
轨距块应按设计安装号数安装,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备用轨距块进行调整。

(3)轨距块安装时,应以自由密贴为基准,严禁大力砸入;确需加力调整时应拆下另一侧轨距块,利用钢轨位移变化进行安装和调整。

2.2.4.4 其他
(1)台板与基本轨轨底
为使轨距负向可调,在道岔设计中,滑床垫板和护轨垫班等具有台板扣压结构的垫板,承轨槽设计中预留了一定的调整间隙,因此在预组装时应在呀力偶嘴立面与轨底侧面间装设轨距调整片,一般按安装正常轨距块厚度状况下,配装2mm为宜,在方向、密贴等项调整中可适当调整,但总体上应保持直股垫板和侧股垫板的调整片总厚度趋于一致。

(2)防跳限位装置
为保护防跳限位装置,铁卡、滚轮及连接螺栓副未组装在垫板上。

铁卡和滚轮在出厂时应组装在一起,现场安装时将铁卡与台板连接即可。

安装时注意铁卡可能会有不同长度。

铁卡安装应在道岔调整完毕后进行安装。

防跳限位装置安装到位。

(3)关于支距调整
支距调整主要是靠轨距块的号数调整,并且支距调整应与轨距调整同步进行。

(4)扭矩要求
1)整组道岔调试完毕应对弹条螺栓进行复紧,紧定限位板使弹条前部应与轨距块宏观接触(缝隙0.2~1mm),锁紧螺母扭矩为300N*m。

2)岔枕螺栓副扭矩为250~300Nm.
3)限位器螺栓副扭矩为1000Nm。

4)翼轨间间隔铁螺栓副扭矩为1000Nm。

5)长短心轨间间隔铁螺栓副扭矩为600Nm。

6)辙叉跟端间隔未胶接时螺栓副扭矩为1000Nm;若采用胶接型式时,铺设及正常使用状态不必复紧。

7)其他4.8级及5.6级螺栓副,以弹性垫圈平齐控制,不宜采用过大扭矩。

8)尖轨跟端与后续导轨采用焊接或冻接连接时,尖轨跟端间隔铁螺栓螺栓副扭矩为1000Nm.
9)尖轨跟端与后续导轨采用夹板固定连接时,尖轨跟端间隔铁螺栓落双副扭矩为600Nm。

10)尖轨跟端为间隔铁活接头连接
尖轨:采用高强度平垫圈的螺栓副扭矩为300Nm;采用弹簧垫圈的螺栓副应以弹性垫圈平齐控制,不宜采用过大扭矩。

尖轨后续导轨:采用高强度平垫圈的螺栓副扭矩为600Nm;采用弹簧垫圈的螺栓副扭矩为500Nm。

(5)道岔前后过渡枕及过渡枕
为保持道岔稳定性,一般在道岔前后均有铺设过渡枕及过渡枕的要求,正常情况下应严格按道岔相关要求和《铁路轨道施工规范》进行,但线路或战场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相应规定执行。

(6)铺设道岔的路基
铺设道岔的路基、道床应满足《铁路轨道施工规范》、《铁路线路维修规则》、《铁路工务技术手册——道
岔》、《铁路工务技术手册——线路业务》中的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确保路基稳定,排水良好,不得有翻浆冒泥、冻害、不均匀下沉等病害。

3.焊接作业技术要求
道岔的焊接作业对道岔质量状态和使用寿命有关,除遵循焊连作业相关技术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相关要求。

3.1 根据配轨要求,确定岔内钢轨焊接与胶接接头数量与位置,并依此安排焊接作业与备料工作。

3.2 焊连作业应在道岔基础施工完成且稳定后进行,若确需提前焊连应做好论证及相应准备工作。

3.3 根据道岔钢轨材质及连接线路钢轨材质确定道岔采用的焊接方法与工艺,确定配轨型式,并将道岔配轨式作为道岔订货条款之一。

焊接工艺和机具应充分考虑道岔区结构尺寸对作业空间及相关条件的限制。

3.4 道岔在焊连前要确认道岔铺设质量良好,应对道岔及线路进行检查。

3.4.1 道岔几何形位符合设计要求;
3.4.2 可动心轨位置,尖轨尖端与限位器位置正确;
3.4.3 道岔直、曲尖轨方正,偏差不得大雨4mm,并使限位器的子母块居中;
3.4.4 道岔方向正确,渡线上的反向曲线或岔后附带曲线圆顺,正矢符合规定。

4.道岔的养护
道岔的养护维修应遵守《提速道岔及转换设备铺设安装及维护技术条件》(铁工务函[1996]313号)、《铁路线路维修规则》、《铁路工务技术手册——道岔》、《铁路工务技术手册——线路业务》中的有关标准,使其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注意以下内容。

4.1 道岔上道后,应及时检查调整各部轨距、水平、方向、高低;
4.2 铺设初期。

尖轨、心轨产生1mm飞边时,应及时打磨,避免掉块;
4.3 铺设初期,应经常检查道岔范围内的螺栓紧固情况,特别是限位器螺栓副及辙叉长短心轨间隔铁螺栓副,如有松动必须及时按规定扭矩拧紧或更换。

4.4 注意检查尖轨、心轨、叉跟尖轨的密贴状况,如有问题必须及时调整。

4.5 及时清楚影响尖轨、心轨密贴的夹异物。

4.6 保持滑床台板、可动心轨台板的清洁台板开焊应及时补焊或更换。

4.7 限位器的观测与维修
在锁定轨温下采用焊连作业后,限位器相对位置不应随便调整,在轨温度变化情况下,限位器子母块两侧缝隙不一致或有接触,属正常情况,不必调整。

当因直曲基本轨相对位移较大,影响电务转换时可适当进行张缩作业。

4.8 当尖轨尖端或心轨尖端相对移动量超限时,要立即检查道岔钢轨扣压件是否松动,限位器是否损坏,翼轨跟端间隔铁胶接是否被破坏,或者是否维修不当造成钢轨应力放散。

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和修整,应及时调整尖轨与基本轨的相对位置,并锁定限位器位置。

4.9 经常检查扣压件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或更换。

4.10 高温季节注意观察限位器道岔及相连线路方向变化;发生失稳先兆要立即泼水降温。

4.11 确保路基、道床养护状态满足要求。

5.道岔的维修
5.1 尖轨、可动心轨有下列病害之一者,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5.1.1 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密贴程度超过允许范围;
5.1.2 尖轨弯曲变形,造成轨距不符合规定;
5.1.3 尖轨、心轨断面宽35mm及以前,其轨面高于基本轨、翼轨顶面;
5.1.4 在尖轨断面宽50mm及以上端面,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1.5mm及以上;
5.1.5 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

5.2 基本轨、翼轨有下列孙双或病害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5.2.1 基本轨的弯折点位置不正确或弯折尺寸不符合规定要求;
5.2.2 基本轨垂直磨损,在正线上超过4mm;
5.3 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栓、长短心轨连接螺栓必须齐全,作用良好,折断时必须立即更换。

同一部位(或同一间隔铁)同时有两根螺栓缺少或失效时,道岔应停止使用。

5.4 道岔各种零件应齐全,作用良好,缺少时应及时补充。

有下列伤损或缺陷时,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5.4.1 各种螺栓、顶铁、间隔铁损坏、变形或作用不良;
5.4.2 滑床垫板损坏、变形或滑床台板磨耗2.5mm以上;
5.4.3 橡胶垫板损坏或失效;
5.4.4 轨撑损坏\变形\失效;
5.4.5 垫板上焊接件开焊;
5.4.6 各种弹性扣压件损坏或失效;
5.4.7 各种轨距调整件损坏或失效.
6.高锰钢辙叉的铺设养护注意事项
6.1 辙叉铺设、养护的相关记录
辙叉铺设就位后请及时填写使用记录,注明辙叉品种规格、上道时间、岔位置、辙叉铸造序列号。

在使用过程中要及时记录辙叉出现质量问题的时间、现象、通过运量、维修记录,辙叉下道时间、下道原因、通过运量及处理方式、结果等。

6.2 打磨肥边
高锰钢具有高的抗磨性是由于冲击硬化特性所决定的,而要达到具有一定耐磨的硬度(一般需大雨320HB),需要一定运量或时间。

因此,在冲击硬度达到最高值之前,辙叉磨耗将有一定的快速期,这是正常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初期磨耗。

在此期间,车轮对辙叉工作边圆弧碾压易形成肥边,应及时的打磨,减少裂纹源的形成机会,是辙叉具有高寿命、大运量的必不可少的维护手段。

6.3 对辙叉应经常进行捣固护。

提高、维护道床的坚实度,是保证辙叉具有高寿命、大运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减轻辙叉冲击,、减少裂纹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铺设时对辙叉范围的岔枕应捣固良好,道碴饱满、密实,铺设初期要注意观测,发现状态出现问题应及时维护,进入稳定期后要依据相应的维护要求进行正常维护。

除道床密实度外,还应对辙叉铺设方向的正确性、辙叉与前后的线路的高低平顺性等进行观测,这些状态都对辙叉的正常使用影响较大。

及时改进,利于高寿命的实现。

6.4 对辙叉质量状态,在初期应加强观测,进入稳定期后可按相应规定执行。

加强辙叉的质量状态观测,可及时获得产品质量信息,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因为初期问题容易得到解决,利于辙叉使用寿命的提高。

注:由于GLC型道岔是新型道岔,没有相关的施工经验。

必要的话请提前通知工程部,并指派人员由工程部组织到古营盘车站现场进行学习。

工程部
2008-1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