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14.36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
现代中国的科技、训练与文学艺术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35分)
1.“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进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涵、并存中得到富强。
”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解析】选D。
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是科技的作用,A错误;“科教兴国”主要是科技、训练领域,B错误;学术问题不能反映文艺方面,C错误;“双百”方针即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D正确。
2.(2022·沈阳模拟)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奇》插曲《乡恋》经中心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解析】选D。
1980年中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故A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故B错误;“文化大革命”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对之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故C错误;“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正确。
3.“20世纪50年月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颜色深厚。
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等。
”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训练( )
A.成为苏联训练的附庸
B.借鉴苏联阅历中存在极严峻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训练政策
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解析】选D。
外国作品首选苏联,体现深厚的政治颜色,反映出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D正确。
【加固训练】
1954年训练部规定:“高中从一班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
二、三班级原授英语的,可连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同学又情愿改授俄语并对英语老师能作妥当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B.为一五方案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解析】选A。
1954年的规定倾向于俄语代替英语,联系当时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的背景,可见此举旨在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故A正确。
4.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最终再次开启。
他说:“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其次是择优录用……”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敬重学问、敬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预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进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训练和科技优先进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选A。
恢复高考是训练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学问、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用”,体现了对学问和人才的敬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A正确。
【拓展延长】新中国成立以来训练事业进展的阅历教训
(1)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训练优先进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国运兴衰,系于训练。
(4)坚持训练的社会主义方向。
(5)训练必需为国民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5.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放射。
究其缘由是( )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解析】选C。
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逼,尽管当时中国国民经济进展状况不好,仍是乐观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C正确。
6.中国有名女医药家屠呦呦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解析】选C。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早于题干时间,A错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早于题干时间,B错误;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题干成就同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C 正确;D是在1983年,错误。
7.(2022·昆明模拟)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一重要论断( )
A.反映出科技和社会进展的时代特征
B.是对美国“新经济”模式的呼应
C.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说明中国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解析】选A。
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出科技和社会进展的时代特征,A正确。
【加固训练】
观看《国家财政拨款科学争辩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
B.科研铺张现象日益严峻
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
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解析】选C。
材料供应的是关于科研中基建支出的数据,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建设,而且数据是在缓慢增长的,不是萎缩,A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是否铺张,B错误;从1960年到1988年,科学争辩中的基建支出渐渐增加,体现了国家在逐步改善科学争辩的硬件条件,C正确;材料数据没有涉及使用率的问题,D错误。
二、非选择题(15分)
8.(2022·昆明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训练大事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训练部《训练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训练的进展历程。
任选其中两个进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缘由。
(15分)
【解析】第一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
如选定1952年,据材料“依据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可知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据材料“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可知政府办学,据材料“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可知重工轻理,减弱人文学科;再如选定2000年,据材料“国家开头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消灭了公办、民办……基本上实现了高等训练大众化”可知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训练大众化。
其次问缘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如选定1952年,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经济方面方案经济的反映和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训练模式的影响;如选定2000年,结合所学学问可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进展、大众需求、弥补国家训练投入的不足等方面思考。
答案:评分说明:概括特点基本精确,依据史实对特点形成缘由的说明充分恰当。
不得少于两个阶段。
示例一:
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减弱人文学科。
(任答2点得2分)
缘由: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方案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训练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6分)
示例二:
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训练大众化。
(2分)
缘由: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训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进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训练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训练投入的不足。
(5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