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 语文 初中 2013 浙江 模拟题 李婷 201302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学科模拟试卷
考试说明:
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直接在试卷上答题,卷外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伺.候(shì)屏.障(píng)寂寥.(liáo)阴风怒号.(háo)
B.簇.拥(cù)痴.心(zhī)勾.当(gōu)长吁.短叹(yū)
C.庇.护(bì)间.或(jiàn)狩.猎(shîu)优劣.得所(liâ)
D.按捺.(nài)匀称.(chân)膝.盖(xī)叱咤.风云(zhà)
2. 下列成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诚惶诚恐一愁莫展相形见拙别出心裁
B、食不裹腹貌合神离故技重演呕心沥血
C、如法炮制乔装打扮山青水秀走投无路
D、英雄辈出按部就班相辅相成一张一弛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科学家研究发现,忧郁、愤怒、悲伤……等恶劣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C.“新华澳报”报道,中央政府将向澳门赠送名为“奇妙”和“蜀祥”的两只大熊猫。
D.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情感、精神能否健康发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________长年无敌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②无论国际风云________如何,我国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变。
③这场比赛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灰心,他们接受教训,________,争取胜利。
A. 宁愿变换卷土重来
B. 宁愿变换重振旗鼓
C. 宁可变幻重振旗鼓
D. 宁可变幻卷土重来
5.对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骨精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曾先后变成年轻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师徒,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西游记》) B.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水浒传》)
C.曹操是魏国的奠基者,他一生东征西讨,打了许多胜仗,但也有打败仗的时候,如官渡战袁绍、赤壁遇周瑜、华容逢关羽时,他都惨遭失败。
(《三国演义》) D.贾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孙子,他和林黛玉青梅竹马,真心相爱。
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最终却娶了薛宝钗为妻。
(《红楼梦》)
6.《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七—九年级)中,对写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写记叙文,要做到_________ ;写简单的说明文,要做到___________;写简单的议论文,要努力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A.明白清楚详细具体逻辑清楚有理有据
B. 明白清楚逻辑清楚详细具体有理有据
C. 内容具体充实明白清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D.详细具体明白清楚有理有据观点明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7.名句填空
(1)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仙”李白,在游山玩水中飘逸洒脱而又放旷不羁,但他诗中往往又愁情满怀。
请写出李白诗中与“愁”有关的一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
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奇异风光作过描写,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汉字“六书”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提出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
9.《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简答题。
(16分)
10.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文段进行简要的分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敲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4分)
11.简要分析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6分)
12.请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简单说说你对于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
(6分)
四、鉴赏题(28分)
1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溢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
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八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
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
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
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
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
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
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
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
固然
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和大自然。
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
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味道?(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学生推荐上面这篇文章。
( 5分)14.阅读下列这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相应的题目。
(5分)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3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2分)
1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12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
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油然(而)不怪者
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
C.必有过人(之)节且夫有报人(之)志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事甚怪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2分)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五、教学设计题。
(20分)
请以“劝告”为主题,设计一堂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容易误读的字音的掌握。
A项伺.候(cì);B项痴.心(chī),长吁.短叹(xū);D项按捺.(nà)。
此外,在此题中还需注意这么几个字的读法:B项中的勾.当(gîu),C项中的狩.猎(shîu)、优劣.得所(liâ)。
2.D
【解析】此题以成语的形式主要考查考生对易错、易混字形的掌握。
A项“一筹莫展”应为“一筹莫展”,“相形见拙”应为“相形见绌”;
B项“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故技重演”应为“故伎重演”;
C项“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
3.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A项正确,并列短语作补语,用逗号,而不用顿号;B项省略号和“等
不能同时使用;C项报刊名称应用书名号,而不是引号;D项此句中虽有疑问词“什么”、“怎么”,但整个句子并不是一个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故三个问号均应改为逗号。
4.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力。
第一空“宁愿”与“宁可”:“宁愿”表示两者相较,只选取某一方面,放弃另一方面;“宁可”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
根据句意,显然“宁可”更合适。
第二空“变换”与“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而“变幻”则无此意,它是指不规则、无规律的变化。
故此句中,“变幻”更合适。
第三空“重振旗鼓”与“卷土重来”:两者都有失败后重来之意,但前者多为褒义词,而后者则多含贬义。
根据句意,应选褒义的“重振旗鼓”。
故答案选C。
5.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掌握。
C项官渡之战中,曹操是获胜一方,这场战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6.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课标内容的熟悉和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写作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故,答案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7.名句填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篇名句的熟悉和运用。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8.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汉字“六书”的了解和掌握
【答案】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顺序可打乱)东汉许慎
9.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课标内容的熟悉。
【答案】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
三、简答题(16分)
10.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这段话进行简要的分析。
(4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修辞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答案】(1)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2)整个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突出了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3)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4)文段结尾运用反问修
辞,加强了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主题。
11.简要分析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6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把握。
【参考答案】阿Q是鲁迅笔下塑造的极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精神胜利法”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同时阿Q的性格中也有着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
首先,阿Q质朴愚味但又圆滑无赖。
他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
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和无赖。
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时,他却死皮赖脸地不承认,还说 “你能叫得它答应吗?”
其次,阿Q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
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再次,阿Q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在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
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最后,阿Q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
他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
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小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
12.请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简单说说你对于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
(6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课标相关内容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参考答案】(1)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养成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之一,其培养贯穿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始终。
(2)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四、鉴赏题(28分)
1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1)【解析】此题属于筛选整合信息题。
【参考答案】①西湖是抗州的眉目,没有西湖就等于一个人没有了眉目;②整治两湖可以开发和增强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方面的功能。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能力,同时需要考生对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
【参考答案】①“雨”贯穿全文,首尾照应,穿越时空,点出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感;②雨是西湖美景的极致写照,开篇、结尾以美丽的伞映衬美丽的湖;③雨也暗藏着苏轼那首:“千古绝唱”;④“宋朝的雨”还让人梦回过去,深含传统和文化之味,颇具诗情画意。
(3)【解析】此题较为灵活,表达恰当、得体,与推荐内容相关即可。
【参考答案】这是一朵用诗化的语言编织而成的优雅伞花,这是一幅再现西湖苏堤的历史真迹,这是一首伟大诗人而吟诵的唯美长诗……这就是陈富强的《宋朝的雨》。
宋朝的雨能落千年而长久清丽,今朝的苏堤能经百世而依然迷人.那是因为苏轼,因为诗人的一项治湖工程。
《宋朝的雨》,开篇撑伞,收尾沐雨,让我们生动感知到那位才气鲜活的诗人.真切感动于那段造福为民的历史佳活,不仅是故事,流淌的,还有魅力和意境:西子湖畔的雨,丝绸织就的伞,美丽串成的文字.诗意洋溢的情怀……历史和今天,清新和厚霞,生命和永恒,诗情和哲理.在《宋朝的雨》里,穿越时空,横亘古今,和谐交融,自然天成。
14.阅读下列这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相对应的题目。
(5分)
(1)【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所写环境特点的把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的环境的最大特点是清幽。
庭院深,远离闹市;夏席清,舒适宜人;树阴满地,更添几分幽静与清凉;石榴花的明艳与黄莺的鸣叫又使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
这些又都是从诗人昼寝的美梦中流露出来的。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参考答案】从全诗来看,诗人的“夏意”就是诗人恬淡而闲适的情趣。
1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12分)
(1)D
【解析】此题主要查考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
A、B、C项均正确,D项应为“成全”。
(2)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重点虚词的把握。
A项中的两个“而”,前者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后者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B项中的两个“以”,两者均为介词,但前者表示“用”,后者表示“因为”;
C项中的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D项中的两个“其”,前者为代词,代“天下之大勇者”;后者为指示代词,“这”。
故答案选C。
(3)D
【解析】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
A项中前一句能说明“忍”的表现,但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这件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
B项中虽然后一句确是“不忍”的表现,但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
C项中前一句能说明“忍”的表现,但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D项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的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选D。
(4)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整体把握能力。
B项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
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故答案选B。
(5)【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参考答案】①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而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②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
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五、教学设计题。
(20分)
【解析】“口语交际”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忽视的,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对很多考生来说稍显陌生。
初中阶段,口语交际的类型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常生活类的,一是组织类的。
前者在设计时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后者在设计时则要注意恰当又准确的评价。
此题要求以“劝告”为题,做一个教学设计。
“劝告”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交际方式,显然,它属于日生活类的口语交际。
因此,在设计这种口语交际教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