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创新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创新系统
作者:陈桂云郁培丽
来源:《辽宁经济》2022年第07期
〔内容提要〕产业龙头企业的创新机遇涉及国际、国内和企业内部,知识积淀与知识转化成市場认可的产品并创造价值互相倚重。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风机、压缩机和泵类产业龙头企业,几十年开拓进取,形成了具有产业特点的创新系统,与国际竞争对手形成了竞合式创新关系,与科研机构和产业同行建立长期互信互惠的创新合作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内部研发构筑了企业的龙头地位。

〔关键词〕企业创新系统: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
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研发、区域内部以及外部区域创新合作打造其创新系统,积累知识,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成经验实现创新价值。

作为后发龙头企业在垄断竞争产业中形成的创新系统则展现出较强独特性。

成立于1952年的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作为风机、压缩机和泵类产业龙头企业,历经几十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持续自主创新,已经形成具有产业特点的创新系统。

突出表现为:(1)外部区域创新合作推动跨越式创新;(2)区域内部创新合作积蓄创新潜力;(3)内部研发创新奠定行业龙头企业地位。

一、外部区域创新合作推动跨越式创新
外部区域创新合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思想、方法和工具,有助于企业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不过,地理距离会阻碍对于建立互信和接触到的暗默知识有限。

1.超强学习能力将技术引进转变为成长契机
沈鼓在两次重大技术引进中积累了强悍的学习实践能力,成功克服了外部区域创新合作的障碍,形成产品生产的模仿创新能力。

1952年,由国家投资,沈鼓开启了第一次技术引进,从测绘仿制起步,自行设计制造出了多款国内首创的扇风机和鼓风机产品。

沈鼓人的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积淀促使其在1975年争取到国家投资的第二次技术引进机会——从美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了先进的透平机械的设计、制造等单元和整机核心技术,以及设计、结构分析软件,并从IBM公司引进了中国大陆首台大型计算机。

到1980年,沈鼓利用引进技术试制的第一台压缩机样机就试车合格,速度之快令技术输出方在验收时都难以置信。

2.在国内市场的国际同业竞争中奠定创新基因
国际化使区域市场变成产业巨头的竞技场,而同场竞技构成了另类的外部区域创新合作。

1990年代末沈鼓就生产出1.8万空分机(即每小时空气流量1.8万立方米),但随着空分压缩机需求大型化,外国巨头“一统天下”。

2002年3月,多次竞标失败的沈鼓,在山东德州某大型氮肥装置的4万空分压缩机组项目中,凭借“即使谈判不成功,也要帮用户多了解技术细节,使用户和外商谈判不至于吃亏”的理念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在设计过程中,对标国际竞争对手,沈鼓负责人借助1970年代引进技术时的配套程序和客户化创新,最终多项指标优于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形成了沈鼓的独特技术基因。

3.单个技术合作确保高收益高端产品技术先进性
突破高端产品是高收益的基础,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确保单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3年,沈鼓获得研制12台套10万空分装置中一台套的任务,外国企业闻讯立即将要价从每台套1.5亿元降到1亿元左右。

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沈鼓在4万、5万空分压缩机研制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进行研发设计,不断地与合作方杭氧集团和用户进行沟通,确保每个参数的准确性;同时也与外国企业在个别技术领域合作,以确保各项技术的先进性。

最终,沈鼓产品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外同类装置和产品的先进水平,并获得权威机构尽快推广使用的建议。

二、区域内部创新合作积蓄创新潜力
区域内部创新便于面对面交流,建立互信和暗默知识传递,是企业积淀知识和形成壁垒的重要手段。

1.合作研发突破技术瓶颈
先进技术是无法引进的,区域内部创新合作是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沈鼓在1975年引进的二元流叶轮压缩机技术,最高效率是78%,三元流叶轮的进口压缩机可以达到85%。

这迫使沈鼓打破常规,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奠基人吴仲华曾任该所的所长和名誉所长)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究,利用三元流理论,结合沈鼓的产品情况来设计三元流叶轮。

经过3年多的反复修改、实验,沈鼓于1987年突破了核心技术,从此能够正向开发产品,到2007年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2.广泛合作积蓄创新潜力
对于沈鼓这样与国际巨头竞争的产业龙头企业,内部区域创新合作对象早已扩大到全国范围。

沈鼓从三元流叶轮研发开始,不断创新合作研发机制。

为了解决传统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问题,2006年5月,沈鼓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创建了“沈鼓—大工研究院”,使教师和企业的长期合作研发在经费、时间、待遇等方面有保证,沈鼓也可获得科研成果。

目前,沈鼓形成了以“两站三院五中心”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研发体系,每年科研投入强度达到6%以上,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试验基础设施,其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3.产业协同打通创新通道
产业链协作是打通知识获取途径的重要手段。

沈鼓定位是行业龙头企业,在国内,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等客户、与杭州汽轮机等产业链供应商早已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在国际市场,从2019年开始,沈鼓携手同为龙头企业的杭州汽轮机公司一起参与项目投标和建设,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及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设计院开展战略合作,取得了中东、文莱等地重要订单,成功实现了中国高端设备“走出去”。

三、客户化创新奠定产业龙头企业地位
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其积累、学习、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存量固然重要,通过研发活动和经验积累,系统运用知识创造出市场接受的产品更为重要。

1.为顾客着想提升产品性能
将知识成功转化成市场接受的产品获取价值,是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重要体现。

沈鼓曾多次上演成功客户化开发的杰作。

在开发中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时,沈鼓为了改善大型乙烯压缩机组的运行费用和整机效率,打破常规思维,以超过零下100℃的原材料乙烯为冷却介质,从产品设计源头改进,不断演算模拟,最终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设计方案,实现了产品的性能和效率的突破,一次试车成功。

这为沈鼓带来后续10多个项目,提升了乙烯产业的质量水平。

2.为顾客解忧提升服务标准
打破技术瓶颈,提高制造服务化水平,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机遇,不但能提升老顾客的服务体验,还能赢得新客户,是企业内部重要的创新方向。

沈鼓长期坚持对行业通用技术瓶颈进行攻关。

以振动问题为例,基于独步的技术软件系统,创造出2天内拿出方案、1天敲定详细加工方案、10天后管道减振装置发货,性能优于标准要求,为用户挽回上千万元损失的经典案例。

解决振动问题为沈鼓带来十几个亿的客服后续订单,签订价值上亿元的世界首套18MW 集成式压缩机订单,大幅提高了沈鼓离心压缩机组的一次试车合格率……
3.基础研发同步顾客需求
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是制约产品升级和顾客体验的关键因素,基础研发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沈鼓始终坚持基础研发,不断取得突破。

以关键基础材料为例,沈鼓在各类产品用低温(超低温)材料开发、高温材料研究、金属材料表面强化、高比强度复合材料的应用以及材料相关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成果,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一系列科研壁垒。

助力10万等级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实现国产化、跨音速连续大型风洞项目突破技术瓶颈。

材料基础研发能力还体现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方面,如,创造了叶轮制造新工艺,将压缩机叶轮加工周期从半年缩短至2周多时间,同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