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愿动词能、会、要、想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愿动词“能、会、要、想”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
汉语语法中存在着大量不对称现象,能愿动词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之间同样有不对称。
由于能愿动词大都不止一个义项,不同义项与否定词搭配情况也不同,就造成了能愿动词肯定式和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甚少,而且侧重于个别能愿动词的微观研究,缺少宏观系统的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解释也比较薄弱。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理清这些能愿动词的肯定式与否定式之间的对称和不对称关系,总结出一些规律。
本文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首先梳理“能”、“会”、“要”、“想”的所有义项,以及按义项为单位所对应的否定式的用法,对其语法意义进行细致的分类。
在确定这四个能愿动词语义、用法的基础上,描写能愿动词肯定/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关系,归纳出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的几条规律。
并将从“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否定标记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结构隐喻”和“肯定词的两阶段生成方式论”等四个角度去解释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的动因。
研究价值在于从理论角度探讨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为汉语能愿动词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全文一共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交代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梳理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阐述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语料的来源和选定加以说明。
第二章首先借用语料库分别归纳出“能”、“会”及其各个否定形式的语法意义,并行分类描写,找出它们的肯否不对称关系,最后辨析这两个近义能愿动词。
第三章首先借用语料库分别归纳出“要”、“想”及其各个否定形式的语法意义,并行分类描写,找出它们的肯否不对称关系,最后辨析这两个近义能愿动词。
第四章首先通过表格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然后归纳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的规律,最后从四个不同角度对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的原因进行尝试性解释。
第五章首先总结本文每章的研究框架和结论,然后列举在分析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性结论,最后给出关于如何准确辨析、选择能愿动词否定形式的建议。
关键词:能愿动词肯定否定不对称
*****
指导教师:***
Study On the Asymmetry between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 the Can-Wish Verbs Abstract Study On the Asymmetry between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 the Can-Wish Verbs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asymmetry phenomena in Chinese,so as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 Can-Wish Verbs.Most Can-Wish verbs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also,Can-Wish verbs have different negation forms with different meanings,which bring asymmetry phenomena. This problem has already attracted scholars’attention,but there are few study at present. Most study focus on microcosmic research,lacking of macroscopic and system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s relatively weak.So,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larify the symmetrical or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irmation forms and negation forms,and to summarize some rules.Firstly,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corpus,the paper finds out all meanings of two pairs of synonyms“neng”(能)and“hui”(会)、“yao”(要)and“xiang”(想),and finds out all the affirmation forms and negation forms of them,classifying their grammatical meanings.Then we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irmation forms and negation forms,including 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systematically.And sum up four rules about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At last,the paper probes the reasons why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forms are asymmetrical,from following aspects: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axiom of natural language,negation markedness theory,metaphor structur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the theory of two phase generation mode of affirmative words.All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blem from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Can-Wish verbs and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
In total,the thesis includes five parts.
In preface,firstly we explain the research object、purpo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Then we make an introduction on the present results of this stly,we describe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is paper.
In second chapter,we analyze the meanings of Can-Wish verbs”neng(能)”and”hui(会)”,and find out all the affirmation forms and negation forms of them,classifying
Abstract Study On the Asymmetry between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 the Can-Wish Verbs their grammatical meaning.Then we describe the 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systematically.At last,we compare the pair of Can-Wish verbs which have similar meanings.
In third chapter,we analyze the meanings of Can-Wish verbs“yao(要)”and“xiang (想)”,and find out all the affirmation forms and negation forms of them,classifying their grammatical meaning.Then we describe the 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systematically.At last,we compare the pair of Can-Wish verbs which have similar meanings.
In forth chapter,first of all,we sum up four rules about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Then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forms are asymmetrical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 last chapter,we firstly summarize the whole paper,and draw some conclusions. Lastly,we list the methods which are being used in differentiating synonyms.
Key words:Can-Wish Verbs;affirmation;negation;asymmetry
Written by Han wen
Supervised by Gao Yongqi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对象及意义 (1)
一、研究内容 (1)
二、研究范围 (2)
三、选题价值 (3)
第二节研究综述 (4)
一、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4)
二、能愿动词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综述 (5)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7)
一、研究方法 (7)
二、语料来源 (7)
第二章“能”、“会”及其否定形式 (8)
第一节“能”及其否定形式 (8)
一、“能”的语义 (8)
二、“能”及其否定式的不对称关系 (12)
第二节“会”及其否定形式 (19)
一、“会”的语义 (19)
二、“会”及其否定式的对应关系 (21)
第三节“能”与“会”的比较 (22)
一、语义的区别 (23)
二、句法的区别 (25)
三、使用频率的区别 (25)
第三章“要”、“想”及其否定形式 (27)
第一节“要”及其否定形式 (27)
一、“要”的语义 (27)
二、“要”及其否定式的不对称关系 (29)
第二节“想”及其否定形式 (33)
一、“想”的语义 (33)
二、“想”及其否定式的不对称关系 (35)
第三节“要”与“想”的比较 (37)
一、语义的区别 (37)
二、句法的区别 (39)
三、语用的区别 (39)
第四章能愿动词肯定/否定不对称规律及原因 (41)
第一节肯定/否定不对称规律 (41)
一、能愿动词义项总结及肯否对应关系表格 (41)
二、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规律 (42)
第二节肯定/否定不对称原因 (43)
一、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 (44)
二、否定标记理论 (46)
三、认知语言学“结构隐喻”理论 (49)
四、肯定词的两阶段生成方式论 (51)
五、其他理论解释 (53)
第五章结语 (55)
参考文献 (57)
附录 (61)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62)
致谢 (6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对称”是语言结构的一种规律,肯定与否定也是语言中一对重要的语义范畴,一般而言,所有的语法表达形式都有其对称形式以保证语言系统的平衡。
能愿动词的肯定式与否定式也存在对称关系,肯定式前加“不”或“没(有)”即是否定式。
因此,能愿动词从肯定形式转换为否形式时,一般是按照此规则进行转换的。
如:
1)(a)肯定式:她今天会.来。
1
(b)否定式:她今天不会
..来。
2)(a)肯定式:他能.给你帮助。
(b)否定式:他没.能.给你帮助。
上述两例就是典型的肯否相对称的句子,从肯定形式转换成否定形式,只要在动词前面加上“不”或“没(有)”就可以了。
然而这些对称性总要受各种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些不对称性。
能愿动词的肯定与否定不对称尤为明显,我们也可以从一些病句中看出这个问题。
例如:
3)(a)肯定式:要.下雨了。
(b)否定式:*不要
..下雨了。
这个否定句就是按照肯否转换规则类推而得出的病句。
很显然,能愿动词复杂的多义性使否定式的意思并不是肯定式的简单相反意义,这就是典型的能愿动词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
究竟哪些情形下使用哪些否定形式就取决于具体语境下这个能愿动词表示哪一义项。
关于为什么选择“能”、“会”、“要”、“想”这四个能愿动词,一是因为“表达可能、能力的动词以及表达意愿的动词‘要’构成助动词的核心部分。
换言之,这
1本文中例句如果没有注明出处,即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用习惯的自造语料。
些助动词最常用,给学习者的麻烦也最多”1;第二个原因是:根据于康(1996)的观点,“一个句子由命题和主体表现构成。
凡构成命题内容的成分称之为命题内的动词以及表达成分;凡构成主体表现的成分称之为命题外成分”,我们把汉语能愿动词分类:意愿类能愿动词“要”和“想”表示做某事的意志时都充当命题内成分;而表示主体对事情作出判断时,“要”充当命题外成分。
“能”和“会”既可以充当命题内成分,也可以充当命题外成分,即既可以表示主体有能力做某事(命题内成分),也可以表示对事物的一种肯定性判断(命题外成分)。
然而,具体分析之时,又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而且表“能力”、“条件”、“可能”几个核心语义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
因此“能”和“会”、“要”和“想”之间的语义相近、义项交叉、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这四个能愿动词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能愿动词“能”、“会”、“要”、“想”与其否定形式的语义进行归纳分类,拟对其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
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这几个能愿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称、不对称关系,研究任务是描写并解释这四个能愿动词的肯否不对称问题。
二、研究范围
1.能愿动词否定式的范围
肯定与否定是能愿动词判断的两种基本形式。
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否定标记主要是“不”、“没”和“别”,“甭”过于口头化,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否定词“未、无、非、否、莫”等文言色彩较强,这些词在构词方面的组合能力有很大的限制,例如,“不”和“没(有)”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放在能愿动词前面构成否定式,可是“未、无、非、否、莫”则不行。
这些词修饰能愿动词的情况并不自由,因此这些词我们不加讨论。
因此,我们把本文所论述的能愿动词否定式的范围界定为:能愿动词前有“不”或“没”的词语。
2.不对称的范围
由于日常教学与运用中我们最容易注意的是形式上的特点,因此我们的考察主要从形式上探讨能愿动词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
同时,我们也对语义、语用上的不
1徐丹,《汉语句法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对称现象进行研究和描写,以求从多角度研究此不对称现象。
(1)形式的不对称
形式上的不对称有两种:一是有无的不对称;二是一对多的不对称。
有无的不对称指的是,有肯定式但没有否定式(有肯无否)或者有否定式但没有肯定式(有否无肯)的现象。
例如,“敢”字除了作为助动词表示“有勇气做某事”和“表示有把握作某种判断”之外,在河南安阳、陕北神木等地,还有“表示环境、情理上的许可”的特殊义项,表达道义情态上的允许。
这是普通话的“敢”不具备的,大约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助动词“能”,不过仅仅出现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1。
例如:
4)天黑了,小孩子可不敢
..出去玩(有否无肯)
一对多的不对称指的是,一个能愿动词的肯定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否定式与之相对应。
例如:
5)(a)这个考试你要.参加。
(b)这个考试你不必
..参加。
(c)这个考试你不用
..参加
(2)意义的不对称
在意义上肯定式与否定式不对称指的是,从肯定式转换为否定式时在能愿动词前加上否定副词后,其否定式存在且有意义,但否定式在意义上与肯定式并不对称,例如,表示“需要”意义的“要”的否定式并不是“不要”:
6)(a)新生儿每天要.保持二十小时的睡眠。
(b)新生儿每天不要
..保持二十小时的睡眠。
很显然,后者没有语法错误,并且有意义。
但否定式意义有变化,并不是表示“不需要”义的“不必”或者“不用”,而是表示祈使义的“不要”。
(3)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这是指能愿动词的否定式与肯定式在使用频率上有较大的差距,这点在现代汉语实际运用中很常见,我们也会通过语料库统计的数据来支持此观点。
三、选题价值
1.选题的理论价值
1邢向东,《陕北神木话助动词“敢”及其语法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从理论角度对几个能愿动词的肯定和否定用法做出阐释。
汉语能愿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内部一个比较特殊的词类,因为其归属问题一直颇受争议和关注。
大部分能愿动词的意义都是多个,就造成了一些能愿动词之间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些情境下可以替换,有些情境下不可以替换。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理清这些能愿动词的肯定式与否定式之间的对称和不对称关系,总结出一些规律,并试图用现有理论去解释这些现象,为汉语能愿动词的本体研究,甚至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2.选题的学术价值
现代汉语能愿动词的肯定否定不对称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吕叔湘、赵元任、沈家煊等都揭示过这种现象,九十年代以来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个问题。
但目前的研究大都侧重于个别能愿动词的微观研究,缺少宏观上系统的研究。
据调查,虽然研究词类的不对称现象较多,但专门以能愿动词的肯定和否定不对称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极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3.选题的实践价值
辨析近义能愿动词的异同,给出辨析近义能愿动词的相关建议。
能愿动词的否定用法之所以容易出现偏误,一方面与能愿动词复杂的义项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汉语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有关。
错综复杂的关系造成了留学生学习汉语能愿动词出现高频偏误,比如前面说过的“能”和“会”、“想”和“要”等词,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研究,给出辨析近义能愿动词的建议,就可以减少实际使用中的偏误。
第二节研究综述
一、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的能愿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然、必要、意愿等意义的特殊动词,也叫助动词1。
能愿动词是词类中一个封闭的类别,数目不多。
一般来说,常用的有“能”、“能够、“可能”、“可以”、“会”、“应”、“应该”、“该”、“要”、“得”、
1“助动词”和“能愿动词”是一个范畴两种表达,前者由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参照西语所建立的词类,后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王力等人参照马氏的“助动字”和英语的“情态动词”命名的。
我们认为“助动词”的说法更强调其语法意义,“能愿动词”的说法更强调其语义,我们之所以选择“能愿动词”的说法是因为它更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相符。
“愿”、“愿意”、“肯”、“想”等,不过十多个,但其语法意义十分复杂。
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汉语能愿动词的研究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节点:最早见于《马氏文通》,马氏把助动词作为汉语中的一个特殊类别作了专门描述:“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不动之境者,如‘有’、‘无’、‘似’、‘在’等字,则谓之‘同动’,以其同乎动字之用也。
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足’、‘能’、‘得’等字,则谓之‘助动’,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1;第二个节点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语词类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学界对助动词的注意,关注多集中于助动词的归属(词性)、划界、助动词+动词/动词性词组等基本问题,即助动词的外部关系。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汉语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可以单独作谓语,不能重叠,不能加“着”、“了”、“过”,用于把字句和被子句时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第三个节点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想,学术界用新的理论方法、从新的角度研究助动词,例如助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形式特征分析,从情态范畴和语气范畴等角度的研究,这些都给助动词的研究带来了新希望。
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我们认为:第一,大部分的能愿动词研究集中在描写层面,缺乏理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第二,学界对能愿动词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为发现能愿动词肯定/否定不对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能愿动词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综述
关于不对称现象,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有:早期吕叔湘的《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论述了“这”与“那”、“前”与“后”等的不对称现象;后来,文炼的《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讨论了一些成对的形容词、动词在某种格式或句式中的不对称现象,这些词语在形式上形成正负对立,但在意义上却是不对称。
如:“错”的反义词是“对”,可是“不错”是“好”的意思;另外,石毓智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以肯定和否定用法为纲,讨论了许多句法和语义上的问题,其中第七章谈到了肯定结构与否定结构的问题;另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是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和标记论》,该书用“标记理论”来描写和解释语法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侧重从理论上解释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
书中“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无标记否定和有标记否定”以及“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称和不对称”都与本文考察的主题有关。
1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7页。
对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大约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当时,汉语学界对不对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外汉语领域,大多是针对单个能愿动词的研究,如张维耿的《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1982)、周小兵的《“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1989)、史有为的《得说“不能来上课了”》(1994),石毓智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2001,第二版)对此问题也有所涉及;另外,一些偏误研究对个别能愿动词的肯否不对称问题也略有涉及,如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2002)对“不能”的研究,袁毓林的《试析中介语中跟“不”相关的偏误》(2005),吕兆格的《关于能愿动词否定用法的偏误分析》等。
第一个对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相原茂《汉语助动词的否定形式》(2000),然而他是从历时角度研究助动词“得(děi)”的肯否不对称问题,虽然找出了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没有就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构建具体的肯否对应系统,而且解释得略显单薄,只从历时语义演变角度进行解释;继相原之后,鲁晓琨(2004)的《现代汉语基本助动词语义研究》、徐丹(2004)的《汉语句法引论》等也谈到了能愿动词的肯否不对称问题,然而这两部著作分析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现象的目的都是为外汉语教学服务的。
褚智歆(2008)《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分析》一文,既从共时角度辨析近义能愿动词的意义,描写能愿动词肯否对称、不对称关系,又对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规律与原因进行了探讨。
然而,这篇硕士论文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出发点,所有语料也均来源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此在汉语本体性方面有所欠缺。
综上所述,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神秘领域。
前贤们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关于能愿动词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大都处于单个能愿动词的描写性阶段,在学界不仅成果不多,而且缺乏抽象的理论解释;另外,大部分研究都是仅凭一些常见的例句就得出结论,并没有建立在对大量的语言事实做调查的基础之上。
因此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属于比较薄弱的领域,亟待深入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在大量分析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借用现有语言理论进行阐释。
具体为:
1.运用语料库对这几个能愿动词进行检索,并根据意义进行分类。
主要运用科学统计法和分类描写法;
2.依据语言事实,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逐类对近义能愿动词进行比较分析,描写能愿动词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关系。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类描写法、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归纳总结法;
3.寻找理论解释。
能愿动词语义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仅靠一种语言理论就能解决问题,必须在不同层面采用不同的语言理论。
因此我们用石毓智的“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解释多个能愿动词共用一个否定式的原因;用“否定标记”理论,从否定词“不”、“没”的不同性质角度解释能愿动词的肯否不对称的原因;从认知语言学“结构隐喻”理论解释肯否不对称的形成过程;根据相原茂“肯定词的两阶段生成方式论”,生成于第二阶段的能愿动词在形式上没有自己的否定式,这就造成了不对称现象。
这一部分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总结法。
二、语料来源
我们所选取的语料主要有以下来源:
1.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根据搜集得到的文献形成的自建语料库;
2.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上搜索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料;
3.从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借鉴选取的例句;
4.本文还使用了适量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用习惯的自造语料。
第二章“能”、“会”与其否定形式能愿动词“能、会、要、想”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研究第二章“能”、“会”及其否定形式
在归纳“能、会、要、想”这四个词的意义之前,有必要对能愿动词所表示的大类意义作一个说明。
根据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能愿动词可表四类意义:能力类、可能类、必要类和意愿类,下文在论述时直接运用此分类表达。
能力类能愿动词表示主体具有做某事的条件,包括主观能力条件(本领)和客观外在条件;可能类能愿动词表示说话人客观表达或者主观推测某事物有可能性的存在;必要类能愿动词表示说话人对某事物的评价;意愿类能愿动词表示行为主体的意愿。
“能、会”都属于可能类,“想”属于意愿类,“要”兼属可能类和必要类。
第一节“能”及其否定形式
一、“能”的语义
1.前人归纳的含义
“能”是一个典型的能愿动词,使用范围最广,研究得也最多,关于其意义的争议也最多。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现代汉语词典》1将助动词“能”的含义归纳为四点:
(1)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恢复某种能力也用“能”,如:
1)他病好了,能.下床了。
2)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
(2)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表示可能,如:
3)他不能.不答应吧?
(3)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如:
4)这雨能.下长吗?
(4)表示有条件或情理上的许可,如:
5)下游能.行驶轮船。
《现代汉语八百词》将“能”的含义归为六点:
1《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3年),941页。
能愿动词“能、会、要、想”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研究第二章“能”、“会”与其否定形式(1)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
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否定用“不能”。
如:
6)他的身体快痊愈了,能.慢慢下床走路了。
7)因为缺少老师,学校暂时还不能
..开课。
(2)表示善于做某事,前面可以加“很、最”等。
很少单独回答问题。
否定用“不能”。
如:
8)我们三个人里,数他最能.写。
(3)表示有某种用途。
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否定“不能”。
如:
9)大蒜能.杀菌。
(4)表示可能。
很少单独回答问题。
否定用“不能”。
如:
10)——这么晚了,他能.来吗?
——我看他不能
..来了。
(5)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或否定。
表示肯定用“可以”。
如:
11)我们不是发起单位,这个会能.参加吗?
(6)表示环境上许可,多用于疑问或否定。
表示肯定用“可以”。
如:
12)这儿不能
..抽烟?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也将“能”的含义归纳为六点,只是与《现代汉语八百词》所列顺序不同:
(1)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如:
13)他能.听见一般人听不到的声音。
(2)表示具备了某种客观条件。
如:
14)时间充裕,八点钟以前能.到达目的地。
(3)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或否定。
在陈述句中,表示肯定用“可以”。
如:
15)天这么晚了,我不能
..让你走!
(4)表示“准许”,多用于疑问或否定。
在陈述句中,表示肯定用“可以”。
如:
16)没有我的命令你不能
..动!
(5)表示估计。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