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学生诗词素养的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高中学生诗词素养的提升
曹红建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18(000)012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曹红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226400
【正文语种】中文
对于古诗词教学,高中教师都有相同的感觉:教起来难度大,学起来难度更大。

如果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教辅资料,就难以读懂原文,更别说深度理解原文的意思了。

一、基于文本,实施有为教学
让学生走进课文,深度阅读课文,进而对课文进行自觉而充分的认知是必须要有的教学步骤。

然而,在这个教学步骤中,学生往往是自主阅读课文,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的阅读是漫无目的“游弋”,学生这样的表现说明语文教师采取的“无为”教学方法没有起到作用,只会导致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无为”。

毕竟学生极不熟悉古诗词,课文的内容尚未理解,更谈不上自主的阅读与欣赏。

基于这样的认识,古诗词教学必须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运用“有为”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比如,学习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在学生预习的阅读环节,要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回答。

比如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人与事?对景又是怎样描写的?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对事物的叙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基本形成了叙事思维。

因此,指导学生由词的叙事部分切入,就给了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拐杖”,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读懂文本。

读后让学生尝试思考和分析文章中写了什么人和事,可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古诗词中描写的创作对象;让学生思考诗词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写作的特点,为学生鉴赏词中的典型人物提供相应的背景,进而奠定情感基调。

因此,自主阅读前的“有为”教学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为学生读懂和深入理解文章指明了方向。

二、基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学生在读懂和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已经初步了解了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但是这仅仅是开始,远远不能满足高考对古诗词考查的要求,必须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更高级别的鉴赏方法。

“想象”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更高级别的鉴赏方法。

在古诗词中,想象是经常见到的表现手法,也是很多古诗词大家非常喜欢和擅长应用的创作手法。

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借助和品析“想象”是非常好的选择。

必须让学生明白,这里推荐的“想象”和古诗词中的“想象”的表现手法不是完全对等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和感知诗词描绘的意境,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再现诗词中表现出的人、事、物、景等。

比如,在教授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时,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就很难理解作品中堆叠着的名词性物象。

如果单纯地看待作品中呈现出的单一物象,似乎不能看出有意义的内容。

但是在“想象”介入的情况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丰满起来。

基于“枯藤”,想象到藤蔓的枯败;基于“老树”,想象到参天的古木大树;基于“昏鸦”,想象到黄昏时鸦鹊的归巢。

根据类似的想象,类推出“小桥”“流水”等词的想象情景。

经过这样的想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想象。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断肠人”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并把这个人物形象和所描写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那么,上面“干瘦”的想象就有了丰富的涵义。

此时的物象上升到了意象,意象的多种组合变成了有意义的意境,而意境中描写的“断肠人”也变得圆润和丰满。

到此,作品表现出的画面就非常的鲜明。

西风劲吹的古道上,“断肠人”孤独地骑行着;由于长途跋涉,不但人瘦、马瘦,而且二者憔悴不堪;古道两边的藤蔓枯败,古树参天,黄昏时分的鸦鹊纷纷回巢;当骑行到小桥边时,看到流水淙淙,团聚的一家人,衬托出“断肠人”的愁苦与孤寂。

借助想象的“翅膀”,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翱翔于诗词中,尽情领略作品表现出的韵味,学生的诗词素养无意间也会得以培养和提升。

三、基于“理”,实现理性认知
人们通常认为古诗词是偏向于感性的,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如果我们从文学作品创作的机制方面看,文学创作一般都有先期沉淀。

作者创作作品的原因是由于受到某种外在因素的触动,但是紧靠生活中的触动是不能写出优秀作品的。

因此,文章写作后期的理性加工就成为了文学作品创作的“过滤器”。

基于这样的认识,高中学生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时候,就不能仅靠感性认识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而是需要通过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考和分析文本中蕴含的“理”。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文中描述了作者和友人
突逢春雨时,随行的朋友狼狈逃窜,而作者本人却坦然面对;片刻过后,风雨逝去,太阳高照。

若我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则本文的魅力尽失。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本词隐藏在背后的深意。

让学生理解“风雨”是作者在借实写虚,生活中面对的风雨是作者生活情景的寄托,作者经历了多次的宦海沉浮,经历了社会风雨的无情洗刷。

但风雨总会过去,人生终究会晴,坦然面对才是生活的真理。

总之,古诗词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提出了三种方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要想
提升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素养,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