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仰宗及其历代祖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沩仰宗及其历代祖师
沩仰宗由唐代灵祐和慧寂在潭州(今长沙宁乡境)大沩山所创,以“大圆镜智”为宗,把想生、相生、流注生“三种生”作为虚妄,宗风以方圆默契,体用圆融为特色。

其传承据《传法正宗论》,约99人,至六世以后,虽传承不明,仍然与临济宗一起继续流传。

在海外,主要由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五观顺支(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入唐,唐懿宗乾符元年874回国),为沩仰宗在在国外的著名传承者。

唐代湖南主要代表人物是灵祐、慧寂、智闲等。

1、沩仰立宗沩山灵祐(771─853)唐代僧人。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南)人。

沩仰宗创始人。

15岁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安寺,先习大小乘经律,继往百丈山参谒怀海,怀海一见许之,为上首弟子,并任典座(寺院炊事员中为首者)。

怀海以“拨炉中有火否”启发他“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

方省己躬,不从他得。

汝今既尔,善自扶持。

”这时,司马头陀从湖南来,说在湖南寻得一山,名为大沩,是一千五百善知识大道场,要怀海找个开山的人去。

怀海于是以净瓶置地上,召集全寺僧众,指着净瓶说:“若有人当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沩山住持。

”灵祐上前一脚踢倒了净瓶,转身便出。

于是怀海即命灵祐,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来到沩山(又名肉山)。

当时沩山荒无人烟,虎狼纵横。

过了五六年,绝少来者,灵祐想离开,这时懒安(又名紫林懒安、大安)从百丈山带来数僧,积极支持。

裴休时任荆南节度使,讲学益阳,乘便到沩山访问灵祐,尝咨玄奥,并布施,奏请创建密印寺。

以后连帅李景让又奏请创建同庆寺。

灵祐率众开山垦田,置僧田3700亩,于是“天下禅学幅辏焉”,食指恒数千人。

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否他自修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

”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废佛法,勒令僧尼返俗,灵祐乃裹首为民,到宣宗时(847)解禁,重新剃发为僧。

他敷扬宗教40余年,达者不可
胜数。

百丈怀海的丛林规矩,实际上是灵祐真正建立、并在湖南发扬光大的。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灵祐卒,终年83岁,谥号大圆禅师。

建塔于同庆寺侧,塔曰清净。

有《语录》一卷行世。

传承弟子有慧寂、智闲、径山洪諲、西山道方等44人。

2、长庆大安长庆大安(793─883),唐代僧人。

是百丈怀海弟子,对于沩仰宗的开宗立派、弘传大有功的僧人。

一名紫林懒安。

福州陈氏子。

灵祐在创建沩山道场五六年时,人迹罕至,几乎要走了,是大安带了弟子多人,前来支持,终于建起一千多人的大道场,与灵祐同参30年开发沩山。

灵祐晚年,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大安受寺众推举,继任沩山第二任住持。

其法语曰:
“我若说禅宗,身边要一人相伴也无,岂有五百、七百众耶?我若东说西说。

则争头向前来,恰如将空拳诳小儿,都无实处。

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

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本,不愁其末。


力主向内修行,不要追求“三明六通”的神通。

后回福州任长庆寺住持。

禅史上称为长庆大安。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卒于黄檗山,谥号圆智禅师。

其弟子有灵云志勤、大随法真等6人。

3、慧寂与圆相仰山慧寂(814─891)唐代僧人。

俗姓叶,韶州怀化(今广东番禺县东南)人。

少年出家,初参耽源,已悟玄旨。

后参沩山,遂升堂奥。

耽源将六代祖师传97圆相授慧寂,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便付之一炬;后重录一本,竟无遗失。

师灵祐时,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云:“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言下顿悟。

自此在沩山任侍者、知客、直岁等职,共15年,在劳作、杂役中与其师灵祐互逞机辩。

宣宗大中十年(856)继大安住持沩山,为第三任住持,前后诸州、府、节、察、刺使相续礼为师。

曾住王莽山,僖宗帝乾符六年(879)迁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大张化门。

任住持时,有“酽茶两三碗,意在钁头边”的偈语,力行农禅。

接机利物,为禅宗标准。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卒。

谥号智通禅师。

其弟子有西塔穆、南塔
涌、新罗顺支等10余人。

4、如来禅与祖师禅香严智闲(?─898)为慧寂的师弟。

在怀海时,性识聪敏,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参禅不得;怀海迁化,后参沩山,灵问他:“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他茫然无所措,回去遍翻经书,终无答案。

自叹道:“画饼不可充饥!”屡求沩山说破,沩山以“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未为说破。

智闲回去,将平时所看文字统统烧掉,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遂告辞沩山,过南阳,参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后来,有一次,在普请下地除草时,因捡起一片瓦砾,随手一扔,碰到竹子上,“当”的一声,忽然省悟,马上回房,净手焚香,遥礼沩山,说:“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遂写一偈给沩山,沩山说:“此子彻也!”称赞他开悟了。

仰山说香严只会如来禅,不会祖师禅。

香严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这才首肯他:“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宣宗大中十三年(859)住持沩山。

其弟子有止观一法、绍宗广应等11人。

他所传授的祖师禅,即师徒口耳相传,以心传心所传禅法;如来禅即经教所说禅法。

如来禅有阶梯之渐,有迹可寻;祖师禅则言语道断,刹那之间,当下契入,迹相具泯。

二者是统一的,但祖师禅要高于如来禅。

这是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区别如来禅与祖师禅的。

5、翠严如真翠严如真(—862—),沩山灵祐法嗣,幼敏,长而豁达,心捷而口锋利,无远不临其地,无高不登其极,善属文辞,深痛禅究。

自视甚高,有时议论风发,旁若无人。

会有善侍者,亦楚圆弟子,与可真同在金銮结夏安居,一日,可真又喋喋不休,竞为善所诘,一时思索不得,被善斥为“思停机,青识未透”。

可真愧疚,无法自制,即趋石霜,恳求楚圆开示,,经楚圆指点,方才大悟。

后机锋迅捷,丛林惮之。

沩山灵十分器重他,而灵祐的创业,无不是如真之力也。

于懿宗咸通三年壬午(862)继主沩山法席。

故后人称赞他“有大圆声价,震荡寰中云” 。

6、真如慕喆真如慕喆(?—1096),翠岩真法嗣,抚州临川闻氏子。

幼年孤苦,天祐元年乙丑(904)主沩山,住众二千余指,讲论
法要,劳苦作务,14年无一虚日。

绍圣元年(1094)诏住相国寺,三年十月八日无疾说偈曰:“昨夜三更,风雷忽作。

云散长空,前溪月落”而寂。

弟子分塔京、潭两处。

7、师迁易简司马头陀之青囊弟子,懿宗咸通七年丙戍(866)主沩山,传为神异人。

8、径山洪諲径山洪諲(—862—)沩山灵祐法嗣,吴兴人。

一日问:“先师是沩山?道场是沩山?其沩山者,是唤先师邪,是唤道场耶?”师曰:“两边都不唤,你且道中间”。

师礼拜。

受嘱于懿宗咸通十年己丑(869)主法沩山。

后因其法究过人,被从沩山席上夺去,到径山弘法,为径山开法祖也。

9、慧沐普润(811—898):灵祐法嗣。

从随州吏胥受业未久有省,因作出尘想,遂投觉智契真祝发。

道参沩山,侍灵祐毕世,于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873)继主沩山法席,后归焉,旋里即得邑宰韦政公率创栖真禅院,继得廉使裴延公迎开鉴水精舍,又主玉笥峰法席,于唐昭宗乾宁五年(898)示寂,寿88,法腊45 。

10、铁磨禅师唐时人,早得慧悟,晚脱尘缘。

观水中皓月,觉性理真机,不啻福城十绕,得入毗卢华藏。

沩山祐祖异之,往往以牛唤,使盘诘,趁锋受祖记莂,是为祖第十八行弟子。

同庆寺下,结茅养暇,居处有遗庵曰铁磨。

寂厝其山,建窣堵波,曰铁磨塔。

《大沩山志》载有刘铁磨尼禅师,未知与铁磨禅师是否同一人?传曰:
刘铁磨尼禅师,一日出庵到沩山见祖。

祖在禅床坐,曰:“老牸牛,汝来也。

”磨曰:“来日合山大会斋,和尚还去否?”祖放身作卧势。

磨便出去。

11、资福如宝西塔穆法嗣,后梁末帝贞明四年戊寅(918)主沩法席。

问:“路途歧别处,借问又何妨?”师曰:“因问死猫头,不见活狗子。

但教行便有,还受也无?出得沩山亡见处,老僧吐出太虚来” 。

其法嗣有潭州鹿苑。

12、黄连义初明微南塔涌法嗣。

从参南塔涌得受记莂。

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923)主沩山。

有僧问:“三乘十二分教,云何语
别?”师曰:“沩山没有,老僧不知”。

问:“法师开口不答话”。

师曰:“宝华台上,自见古今”。

师曰:“是你自家忘却”问:“如何是宝花自见?”师曰:“昨日前来尤昨日,今朝后去又今程”。

问:“学人全体不会,请和尚开示?”师曰:“死里活着出来后,山僧自有好商量”。

13、沩山太初禅师太初,字子愚,温陵人。

世为儒者。

师倜傥有大志。

所为诗文皆不凡,士大夫多推目之。

一旦弃去,“选佛”于尊胜,以律自检,尽去豪举之习。

出岭遍参,丛林有声。

久之,罢参归闽。

会南剑报恩寺虚席,郡守陈宓闻师名,命主之。

未几,(约在后晋开运元年,944年)真德秀西山居士延师之大沩,20余载,日绕万指。

师说法纵横博大,不让古尊宿。

西山既致政,每与师游,从容论道,莫不心醉。

大抵师以平实接人,故诸儒雅重之。

沩仰宗五代以后,虽有传承,但法脉不盛,因而一般认为沩仰宗“六世而斩”,后继乏人。

实际上沩仰宗密印寺祖庭宋以后仍在继续发展,一直到清末;其发展经历了“分——合——分”,即由唐代灵祐立宗,到明末慧山海法师时与其它宗派(主要是临济宗杨歧派)合流,再到清末重振祖庭的曲折发展过程。

沩仰宗祖庭现在还完整地保留着,这是中国佛教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