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3月16日,即将年满90岁的李嘉诚宣布,将在5月10日股东大会后,正式退休,结束自己长达几十年的工作生涯。
对于退休安排,李嘉诚表示将担任长和集团的资深顾问,同时将全力投入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工作上,特别是医疗和教育方面。
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
说起李嘉诚基金会,它被李嘉诚视为第三个“儿子”,创立于1980年。
李嘉诚曾表示,这主要是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东西,这个具有内在力量的孩子,可以让人更加专注地去为社会做一些好事。
实际上,李嘉诚在1980年基金会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做慈善了,但他认为如果没有系统性和独立的实体,慈善工作就无法发展壮大,经营一项慈善事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他当时创立基金会,并且将基金会打造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让其拥有资源去追求自己的使命,坚持自己的方向。
香港科技大学陈江和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倩称,华人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初期大都十分
艰辛,得到了乡亲邻里的各种照顾,
所以在事业兴旺之后,便不忘回馈社
会,而慈善事业也是家族精神传承的
重要部分,这种慈善不仅仅是出钱,
更需要全程系统性、科学性的跟进,
才能起到更大的社会效用。
早在2012年,李嘉诚宣布“分
身家”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提到这第
三个“儿子”,也谈及了基金的财产
分配,他表示基金会占了他家产很大
的一部分,之前投资的Facebook(脸
书)股权也已经全部注入基金,而近
两年频频增持的公司股份,也会注入
基金。
李嘉诚称,基金的规模早已超
越他个人定下的目标,对公益事务服
务投入的金额更是高到“猜不到”。
根据2015年的一份声明,李嘉
诚早在2006年就已经把三分之一的
资产,即超过90亿美元(约合570
亿元人民币)投放到李嘉诚基金会里。
而李嘉诚也曾说过,如果他连基金会
也退休,那么李泽钜将会担任基金会
主席,李泽楷则会担任副主席。
他强
调,基金会拥有收支制度,将来无论
是李泽钜还是李泽楷,都有明确分工
制度,不能花超过多少,也不能花少
于多少。
李嘉诚表示,李嘉诚基金会早已
拥有自己不少的资产,他将全心全意
地爱护它,他相信基金会的同仁及他
的家人,一定会把李嘉诚的理念,通
过知识教育改变命运或是以正确及高
效率的方法,帮助正在深渊痛苦无助
的人,把这心愿延续下去。
使命感源自一次对亲戚的帮助
自从1980年以来,李嘉诚基金
会一直支持教育改革和推动医学研
究。
目前,项目捐款累计已超过200
亿港元,其中超过80%用于支持大中
华地区的项目。
1981年,李嘉诚更是
创办了汕头大学,并使其成为基金会
的核心项目。
直至今日,热衷教育事
业的李嘉诚仍然坚持每年参加汕头大
学的毕业典礼。
长期以来,李嘉诚深信,亚洲的
慈善捐献文化需要扩大更新,发展为
能深远影响社会、兼备惠泽苦困、推
动广大社群的同济能量。
因此,李嘉
诚基金会的3个主要核心策略是,在
亚洲培育崭新的奉献文化、推动教育
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
改革和支持医疗发展。
早在2011年,李嘉诚在接受加拿大媒体《环球邮报》专访时,就曾经提及对创立基金会有强烈使命感的原因。
他说,在他15岁的时候,他父亲已经去世1年,有一个亲戚来找他,因为家境贫困,这个亲戚要带孩子回潮州生活,而李嘉诚当时也要养家,日子过得也非常拮据,但他十分清楚,他的亲戚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他,于是他拿出足够的钱帮她全家回潮州。
在登船的那一天,李嘉诚的那位
亲戚哭了,因为她本来辛苦准备了六
天的食物被人偷了,那时李嘉诚觉得
一定要帮她,于是他急忙回家把他父
亲的衣服拿去典当,换了些钱买了些
食物去到码头,准备把食物给他那位
亲戚,但当他到码头的时候,他亲戚
搭乘的船刚刚挂帆起锚,所以李嘉诚
只好雇一艘小舢板去追,就在他奋力
追着大船的过程中,突然有很多船上
的乘客对他挥手,在对他喊一些他听
不清的话。
就这样,他追了一个小时,最终
都没法追上这位亲戚,因此他觉得很
对不起这位亲戚,心里很难受。
直到
不久后,他收到这位亲戚的来信,说
因为李嘉诚追着船送食物的行为,感
动了船长和所有乘客,乘客们都愿意
把食物拿出来跟她分享,而且都站出
来喊李嘉诚回去。
对于这件事,李嘉诚说他会永远
都记得,而这也显示了关爱是如何互
相传递的。
(节选自:第一财经日报)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李嘉诚先生以其精睿的商业智慧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王国,每天的时间安排精细到以分钟计算,但李嘉诚每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时,都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坦言,自己是快乐的,内心平静。
这份平静来自哪里?来自于“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人生态度,来自于“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够帮助别人”的自足之心。
为了心无旁骛做慈善,上世纪80年代,李嘉诚基金会应运而生,李先生把三分之一优质资金放在基金会,全情投入教育、医疗等慈善事业。
至今,基金会项目捐款逾200亿港元,当中87%用于大中华地区。
长久以来,由基金会推动的许多社会公益项目从汕头“启航”,又从潮汕辐射到全国各地。
人间有情——
“能够帮助贫困病人减轻痛楚,实在是有意义的事。
”
“有能力选择如何作贡献是一种福分,大家要共同珍惜。
”在《万变社会不变承诺》一文中,李嘉诚这样阐述自己对慈善的理解。
1998年11月,在李嘉诚的倡导和资助下,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宁养服务机构。
李先生曾对媒体谈起过设立宁养院的初衷:一个非常冷的冬天,一个朋友患肿瘤,进了私家医院,我探望他,他看见我非常高兴,双手拉着我的双手,要我坐在床边;朋友后来睡着,拉着我的双手也没有放开。
我心里想,这个朋友很富有,得到很好的医疗照顾,但因肿瘤而痛楚不已。
竭诚推动慈善事业,着力点燃慈善火种李嘉诚的公益情: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张明纯 李敏
相关链接
内地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接受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我不喜欢“临终关怀”,改为“宁养服务”。
如今,“人间有情”宁养服务计划已开展了17年,在内地及香港建起40所宁养院,为无以计数饱受病痛折磨的晚期癌症患者送去温暖和关爱。
李嘉诚告诉宁养院负责人:“现在使用的药可帮助病人减少80%的痛楚,假如新药可帮助病人减少90%痛楚,即使价格贵一倍,你们也不用问我,立即转用新药。
能够帮助贫困病人减轻痛楚,实在是有意义的事。
”
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办副主任、宁养项目主任李曼红2003年加入宁养团队,至今的十多年里,为晚期癌症患者服务是她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由于接触的晚期癌症病人多,许多义工与患者、家属感同身受,常常压力巨大,倍感艰辛。
“每年春节前,宁养院每位义工都会收到李先生亲笔署名的来信,让人倍感温暖。
”李曼红说,李先生的信每年都有不同内容,他感谢每个人的身心付出,也鼓励大家积极投身这项济世工作,他在信中写道:“我们是宁养的同路人”。
病人们对李先生的敬意亦无以言表。
2003年,一把制作精美的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都他尔,被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生带到汕头送给李先生。
这把都他尔是新疆晚癌病人阿里木·木里提在生命最后阶段亲手赶制出来的。
阿里木叮嘱医生,务必把乐器送到李先生手里,以表达他对李先生的谢意。
星星之火——
“我还留下有生命的基金会,足以长久地进行公益事业。
”
在偏远荒僻的山区,有人终其一生不曾看过医生,有人处在吃了饭就吃不起药、吃了药又不能吃饭的窘境。
1998年5月,李嘉诚先生作出令贫困病人重燃生命希望的决定——由基金会资助,由汕头大学医学院及其5所附属医院执行,对全国贫困地区的病人实施医疗扶贫,为那些有病但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贫困患者送上康复的一道曙光,也对条件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对口支援。
医疗扶贫行动首先在潮汕贫困农村展开,逐步辐射到全国各地。
至2015年底,出动各种形式的医疗队1495次,发动志愿者5.7万名,志愿服务超过25万小时,为63.5万
名贫困病人送医送药;创建了首个农村服务模式的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治疗儿童逾600名,开展各类免费手术1.3万例,累计捐赠药品逾2100万元;建立了31个扶贫基地和141个扶贫点为开展各项公益项目活动提供保障,培训了81名基层医护人员。
2012年,“汕头大学医学院医疗扶贫行动”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为中国公益慈善最高政府奖。
宁养服务、医疗扶贫行动、“关心是潮流”农村扶贫医疗计划、“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健康快车、彩虹计划……这些项目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将星星之火带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受益的贫困地区群众至今已逾2000万人。
李嘉诚曾说,一个理想的人生,应该是站得牢,挺得腰,走正路,有理想。
“假如我是一盏灯,能够照亮一条路就好了。
而且,我还留下有生命的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拥有自己的资产,足以长久地进行公益事业。
而我的儿孙,谁都不能从基金会得到任何利益。
”
大学使命——
“建立自我能让个人梦想成真,追求无我能让更大的理想成真。
”
南澳县青澳竹栖肚湾,蓝天白云,海风轻拂,一行行渔排点缀在波光粼粼的近海处,1000多亩“南澳金贝”正在这里养殖,孕育着丰收的喜悦。
2015年4月,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由汕头大学培育的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通过审定,成为汕大第一个自主培育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可别小看这个小贝壳——“南澳金贝”由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经4代人工定向选育和2代示范养殖培育成功,富含类胡萝卜素,肌肉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是普通养殖种的10.8倍,10℃时的低温耐受率是普通养殖种的2.9倍,更易养殖成功。
这个消息在广大渔民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因为经过在福建的漳浦、东山,广东的饶平、汕头、汕尾、深圳等地示范养殖,“南澳金贝”每公斤市场价格比普通养殖种高4至5元,亩产值增加6000至9000元,不仅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也缓解了我国南方扇贝养殖产业良种短缺的问题。
“养殖户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南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柯文得介绍,2015年金贝在南澳海域的养殖面积已达1300亩,预计2016年推广面积将增至1500亩。
服务好汕头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李嘉诚先生对汕头大学的期许,也是汕大的职责和使命。
多年来,汕头大学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库”的作用,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产业升级、文化提升、人才培养、社区服务等方面为汕头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
汕大轻工装备研究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等,为粤东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业、海洋养殖业等解决了关键技术,为企业和地方创造出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
汕大商学院、法学院、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等积极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在内的多种帮助和服务。
目前,汕大医学院下属的5所附属医院已成为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机构,服务潮汕70%的人口。
第一附属医院更是被粤东人民亲切地称为“李嘉诚医院”。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成立了汕头眼库,并与香港眼库结为“姐妹”库,成为我国内地首个角膜无偿劝捐机构。
据了解,汕大医学院还将启动大潮汕人口健康信息和生物标本库项目,为提高疾病研究、诊治、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撑。
不止于此,汕大在国内大学中首开先河,推行服务学习模式,将学生课堂扩展至当地社区,同时将公益课程学分纳入学分制系统,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郁郁葱葱的桑浦山下,又一年金凤花开之时,便是毕业生告别母校,投入人生新旅程之日。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人生态度润物无声,化作“满天星辰”汇入人海,成为新的慈善“火种”。
一如李嘉诚先生对毕业生的赠言——“若果我们坚信万物凝聚有始,长江不择细流,汇聚百川,如浩瀚宇宙,点点银河繁星,那你们必须谨记,建立自我能让个人梦想成真,追求无我能让更大的理想成真,汕大人要活出超越梦想的人生。
”
(本文2015年12月15日发表于《汕头日报》)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桑浦山下,郁葱苍翠,两所高校将毗邻而居,共同见证一个“教育梦”。
30多年前,李嘉诚先生倾力创办汕头大学,一圆潮汕人民百年“大学”梦,建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从1980至2018年,李嘉诚基金会支持汕大建设款项达80亿港元,其中大部分捐款已到位,而未来数年亦将全数投入。
可以说,汕大是李先生“超越生命的承诺”。
30多年后,笑称自己为“80后”的李嘉诚将世界顶级理工学府引到汕头,共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希望科技这支迷人的“魔术棒”能在此释放威力,创造未来。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
“但愿教育的花果开满中华大地,使锦绣河山,新姿焕发,使中华民族的前途远大辉煌。
”李嘉诚先生初心始终。
创新思维——
“真正的魔法潜藏在思考的创生力中”
2013年9月28日,飞机掠过地中海的蔚蓝上空,降落在特拉维夫。
经过近12个小时飞行旅程,时年85岁的李嘉诚第一次到访以色列,为的是出席次日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签约仪式。
这次签约的另一位见证人是广东省省长朱小丹。
2013年,李嘉诚基金会宣布捐资1.3亿美元给以色列理工学院,助推其与汕头大学合作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以色列理工学院,这所享誉全球、诞生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顶尖理工科大学,由此“牵手”汕头。
又一所大学将从桑浦山下起飞。
“我们在中国众多城市中选择了汕头,与李嘉诚先生密不可分。
”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保罗·费根告诉记者。
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安亚杰也曾表示:“我知道,李先生是潮汕人,他是这个项目设立的原因之一。
李先生在以色列有很多投资,他与以色列联系紧密。
”
根据报道,李嘉诚进军以色列始于1997年。
在近20年间,李嘉诚在以色列的投资遍及电信、海水淡化、港口、互联网、视频科技等领域。
出于对以色列科技创新的长期观察,李嘉诚萌生了将其科技教育、创新机制引入中国的想法。
合作办学签约仪式上,李嘉诚在致辞中情真意切:“‘科技’本身就是那支迷人魔术棒,然而发挥魔术棒的威力,取决于魔术师本身的能力修为,真正的魔法潜藏在思考的创生力中。
要在竞争中开创胜局,要释放人类的潜能,要
倾力创办汕头大学,为家乡引进世界顶尖学府李嘉诚的教育梦:超越生命的承诺
张明纯 李敏
构建一个知识丰富的社会,让大家可享有持续的优质生活”,“投资教育是创造未来”。
教育梦想——
“我对汕大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横空出世”前,人们提及李嘉诚时更多的是将他与汕头大学连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在潮汕地区兴办一所大学的想法与李先生不谋而合,他欣然应诺,不仅为汕头大学基础建设捐出巨资,还专门在香港成立汕大工作小组,对筹建亲力亲为。
翻开汕头大学校史,包括李嘉诚等在内的一众乡贤多次翻山越岭、勘察校址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早期的汕大工作人员都知道,办校最初10年,李嘉诚每次到汕大都要工作至凌晨两三点。
14岁便要在“残酷而悲凉的社会”撑起一个家,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便如今已获得世人所仰慕的成功,但从李先生历年参加汕大毕业典礼的演讲中,依然能体察到他的心中块垒。
令一众“同乡子弟”能够得到“知识的力量”——创办汕头大学的初衷正在于此。
李嘉诚在1986年4月给邓小平同志的信中说:“本人童年失学,深切体会到学业对人生之重要,自少即有志办学校。
其后,个人事业薄有成就,即渴望偿此心愿。
”
李嘉诚爱汕大。
在他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办公室里,简洁的办公桌上仅有为数不多的装饰品,其中一个就是汕大图书馆前雕塑的缩小版——“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汕大执行校长顾佩华曾提到一个细节:有一年校董会恰逢李先生在欧洲有个大项目要签约,为了参加校董会,他把签约时间推迟了三天。
“宁愿放弃生意,也不愿缺席汕大的校董会,足可见李先生对汕大的重视程度”。
汕大也爱他。
学生们昵称李嘉诚为“诚哥”,每年李先生回校参加毕业典礼,总有学生们长久地守候着、欢呼着与“诚哥”合影。
有学生在微博写道,真正的大人物是非常平和的,不会让你有任何的压力。
“我对汕大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这是李先生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对教育的郑重承诺。
上世纪80年代,李嘉诚基金会成立,李先生将其视其为“第三个儿子”,不仅把三分之一优质资金放在基金会,还将汕大作为基金会最大的一个项目。
在他的极力推动下,汕大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重点大学。
国际眼光——
“办好汕大一定要脚踏实地放眼世界”
创新,是汕大发展的“关键词”。
汕大落成时,李嘉诚就在《我对汕大的期望》中明确了办学目标:“要办好汕大,一定要脚踏实地,放眼世界,而不可闭门造车,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要使汕大成为具国际标准的高水平大学”。
他还说过,希望汕大未来能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培育全国一流的本科毕业生;二是将汕大医学院打造成全国五大医学院之一;三是建设世界水平的先进教育体制。
汕头大学
而今,这片昔日菜花飞扬的农田上,已经培养出了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
他们中有的毕业后继续精进学业,成为科研精英,有的进入社会工作,成为有用之才。
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成材更令人欣慰的了。
在不少场合每提及此,李嘉诚自豪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30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汕头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秉持着“国际化办学、精细化培养”的原则和目标,汕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聘请外籍人士担任执行校长、学院院长;建立国际化教师团队;实施书院制改革、国际基准学分制、CDIO工程教育改革、英语提升计划、高级户外拓展项目,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改革;对管理系统进行ISO质量认证;推行以年薪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阳光财务”……在李先生的直接支持下,海内外的高端人脉资源更成为汕大所拥有的、国内其他高校难以企及的优势。
这一系列与国际接轨、领国内高校风气之先的措施,令汕大获得了“全国高校改革试验田”的美誉。
在2015年10月1日正式发布的201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汕头大学异军突起榜上有名,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80后”中国高校。
坚定信念——
“以爱国之心办好教育”
创办汕大时,李嘉诚50多岁,正当壮年。
如今,80多岁的他再次为教育倾注巨资和心血。
2015年7月,李先生曾表示:“成功引进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广东汕头,是新的里程碑,这个教育投资是对解决今天的问题和建设明天的一大贡献,必定可为广东省经济转型及教育改革带来无尽的新思维、新动力。
”
引进以色列理工学院被外界认为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继在美国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创建雅各布研究院之后,与外国合作办学的第2所学校,也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第一次在以色列以外建立本科分校。
而从以往情况看,无论其校区设在哪里,都必然有一大批国际知名公司前往驻扎“淘金”,以期实现优质教育和科技资源的共享。
对此,汕头反应迅速,在即将启动建设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旁规划建设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力争打造中以国家层面合作创新平台,推动汕头工业与以色列创新科技的直接对接,以期最大限度“放大”创新集聚效应。
诚能如此,恰与李嘉诚先生根深蒂固的坚定信念遥相呼应。
1990年2月的那一天,历经第一代“汕大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的荒山野岭上矗立起白墙红瓦的大学校园。
在简朴又不失隆重的汕头大学落成典礼上,李嘉诚深情致辞:“以爱国之心办好教育,从而对国家作出贡献,对我个人来说,就是汕大创办的目的和意义,对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国家民族兴衰的关键所在。
但愿教育的花果开满中华大地,使锦绣河山,新姿焕发,使中华民族的前途远大辉煌。
”
(本文2015年12月14日发表于《汕头日报》)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