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断2处)。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________
②教以书字________
③或因而抄录________
④抄录未毕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4)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 欧阳修聪明过人
B. 欧阳修刻苦攻读
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太夫人教子有方
【答案】(1)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用,拿;写;有时;完毕
(3)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4)B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译为: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书”:写。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昼”:白天。
“寝”:睡觉。
还有“唯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可分析“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等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欧阳修刻苦攻读。
所以选B。
故答案为:⑴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⑵用,拿;写;有时;完毕;
⑶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
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昼”:白天。
“寝”:睡觉。
⑷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
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
②鸲鹆(qú yù):即八哥。
③罗:张网捕捉。
④调:调教。
⑤曷若:怎么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久之能效人言效:________
②但能效数声而止但:________
③唯数句而已唯:________
④鸟俯首而惭俯: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②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4)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
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但”:只。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效”在现代汉语里有“仿效,模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笑”“曷”“意”等字词的翻译。
“蝉鸣于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八哥听了蝉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没有能抒发出心意。
启发可从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但”古今义不同,“效”、“俯”是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翻译划分: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鸣于树:在树上鸣叫,曷若我: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其意:鸣唱自己的心意。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
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1)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见往事耳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当日知其所亡________
④遂七年不返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的句子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何异断斯织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 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答案】(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
;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为: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见”:了解。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辞”“异”“斯”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蒙辞以军中多务”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A项“而且要钻研经书”说法有误。
可分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意思。
故答案为:(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点评】(1)断句首先要注意句子停顿的技巧,其次要理解清楚句子的含义,根据这两点做起来就比较容易。
(2)理解文言文的重点词的关键是能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含义来推断词的含义。
平时学生要多积累书本中文言词语。
(3)文言翻译是固定题型,做题时要注意翻译的原则,其次是能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并翻译出来。
(4)读懂文言文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在阅读文言文时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去推断文章的意思,如遇读不通的内容可暂且放过。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
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湮于沙上________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
(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
(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清;纪昀
(2)经过,经历;埋没
(3)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意对即可)
(4)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5)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文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阅”:经过,经历。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湮”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
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处地中;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了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4)讲学家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越陷越深陷进河里。
文中还描写了他的“笑”。
所以由此判断讲学家是一个空谈事理,脱离实际,喜欢臆断,好为人师,骄傲自大的人。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如许多事情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在,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实践出真知,实践
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故答案为:⑴清、纪昀
⑵经过,经历;埋没
⑶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意对即可)
⑷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⑸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位置的注释内容的学习好掌握,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人物,要结合人物的语言、独自等相关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文章的抒情、议论句子的理解。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③任: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分析】(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牍”指的是“公文,案卷”。
故选A。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意思是“离开”。
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从文中“爱民如子”“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见他爱护百姓;“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见他清廉,勤政;“以画竹,兰为长”“与文士畅饮咏诗”可见他有才华。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⑶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牍”指的是“公文,案卷”。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是赋分点意思是“离开”。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依据文本和具体的事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附参考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6.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
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涟”,水波。
(2)重点字词:“亵”亲近而不庄重;“案牍”,官府公文。
(3)结合“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分析得出: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结合“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析:以菊花正面衬托,突出莲的脱俗高雅。
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①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② 劳:使……劳累;③ 蕃:多;④ 涟: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