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

庄以任侠自
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
..,常置驿马长安
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
..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①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②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③,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

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部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减)[注]①算器:竹器。

②推毂:荐举。

③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
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洗沐,沐浴。

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因借指休假。

B.黄老,即古代道教学说。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C.秩,原指指官吏的俸禄,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

D.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实,表达作者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郑庄名声远扬。

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B.郑庄喜好交游。

他仰慕长者,结交天下名士,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迎送宾客,夜以继日,唯恐不周。

C.郑庄仕途坎坷。

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曾一度贬为平民。

D.郑当时生性淡泊。

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5)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
关文字。

(5)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要“知人论世”。

【解答】(1)C.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

句中“始”是“当初”的意思,语意紧承下句,在其前停顿,排除D.“及废”语意完整,为一句,故选C。

(2)D.“补叙史事”应为“议论史事”。

(3)C.“诬陷”一词没有依据,只能说司马安揭发了此事。

原文“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4)①“薄”,低;“游”,交往;“大父行”,祖父辈。

译为: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己都是他的祖父辈。

②“无”,无论;“执……之礼”,以……礼节对待;“贵”,尊重。

译为:“客人到来,无论高贵低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

”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5)每一位作家写作文章时都有自己的目的,本文的作者司马迁,写作此文时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可以跟他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

“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跟他自己当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本可以家财白赎,但因“家贫,财赂不足以白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

作者其实由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想到了获罪时的处境,借郑庄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

答案:
(1)C
(2)D
(3)C
(4)①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己都是他的祖父辈。

②“客人到来,无论高贵低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

”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5)与作者自身遭遇有关。

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本可以家财白赎,但因“家贫,财赂不足以白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
刑。

(或:作者获罪下狱时朋友无人救助,亲戚无人替他说话,因此对郑庄遭受的世态炎凉心有戚戚)。

作者意在借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

他的父亲郑君曾经做过项藉的将镇;项藉死后,不久归属汉朝。

郑庄以行侠仗义为乐事。

他曾经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名声在梁、楚地区广为传扬。

孝景帝时,为太子舍人。

每逢五天一次的官吏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四郊设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请竭拜谢宾客,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总是担心不周到。

郑庄喜好黄老学说,仰慕年高望重的人。

好像生怕见不到。

他年纪轻官位低,但他交往的好友都是他祖父辈的天下知名的士人。

武帝登基,郑庄一步步升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升为九卿担任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举行的当时的廷议中发言失当,郑庄被贬为詹事,后来调升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他家的)守门人说:“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来),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

”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能以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廉洁奉公,又从不添置私产,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诸位年长的宾客。

这样﹣来,他赠送人的礼物,只是些竹器盛放的普通食品。

每次上朝,等到皇上空闲时就进言,每次不忘记说及天下德高望重的贤士。

推举士人和丞、史等下属官员时,总是津津乐道,兴味盎然,还常说这些人比自己贤能。

他对吏属从不直呼其名,跟下级谈话,总怕言辞失当而伤害他们。

听到别人好的建议,就把它推荐给皇上,生怕延误了。

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因此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

(郑庄虽然人缘好),然而他在朝廷议事,常常迎合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态对或不对。

到他晚年时,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夷族,全国耗费多,财力物力越发匮乏。

郑庄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有给大司农承雇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

司马安做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以后贬为庶人。

不久,在丞相府暂任长史。

皇上认为他老了,让他担任汝南郡太守。

几年以后,在任上去世。

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为人清廉,平时居家品行纯洁。

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宾客渐渐散去。

等到做郡守,去世后家中没有剩一点财产。

太史公说:凭着郑庄的贤良,得势时宾客多到以十倍数计算,失势时宾客星散,何况一般人呢!下邽翟公有过这样的话: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家居,门口可以张网罗雀。

翟公重新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投靠他,翟公于是在门上写上大字,说:“一死一生,才知交情;一贫一富,才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才显。

”郑庄
的境遇也可以这样说,可悲呀!
【点评】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

2.(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

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

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

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②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C “在位之人”作“才”的定语,中间不停顿,排除AD;“久以天幸为常”为完整结构,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中间不停顿,排除B.句子翻译为: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2)A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3)B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倒数第二段为“大抵皆庸人”,是大都是才能庸俗之人.
(4)①当国:掌管国政;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祖:效法、尊崇.句子翻译为: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②中外:朝廷内外;儇慧:浮浅慧黠;洎:等到;岁余罢:被动句.句子翻译为: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答案:
(1)C
(2)A
(3)B
(4)①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②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
朝廷,前后共八年.
【点评】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

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

维开元
九年进士擢第
....。

事母崔氏以孝闻。

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
推之。

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

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服阕
..,拜吏部郎中。

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

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

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
..贵势之门,无不拂
..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维尤长五言诗。

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
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

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

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

”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

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

”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

缙自有传。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段二:
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

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

(节选自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贵授太子中允/
B.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C.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D.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进士擢第,科举考试及第。

文中指王维参加科举殿试并及第。

B.服阕,古人守丧期间穿孝服,丧期满后脱下孝服。

也称除服。

C.昆仲,指称呼他人为兄弟的敬词。

年长曰昆,次之曰仲。

D.豪右,有钱有势的家族和大户。

一般家住右边,故称豪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