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27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劝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概述《劝学》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的课文之一,经典的散文作品。

课文以劝学为主题,通过描写晚清学子废寝忘食、勤奋学习的情景,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子应该怀有的豪情壮志。

(二)教材分析《劝学》属于古文阅读的范围,采用了散文的形式。

课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逐步展现了主人公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认识与评论作者对勤奋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律精神,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字词句义。

2. 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学会运用相关阅读技巧,帮助理解古文。

4. 掌握分析诗文的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1.学生能正确朗读出课文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古文的阅读,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写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词句意思和上下文的语境。

2.掌握古文阅读技巧,解决生字、疑点和理解问题。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把握主旨思想。

(二)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较为薄弱,需要加强培养。

2.学生对于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困难。

四、说教学步骤和方法(一)教学步骤1.开篇导入:引入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认识。

2.课文导读: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大意和重点。

3.词句解读:针对生字和疑点进行解释和讲解。

4.阅读技巧训练:讲解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例题训练。

5.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旨思想。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劝学》教案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目标]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教学难点]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介绍作者、解题;三、正字正音;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劝学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和学业发展的影响。

2. 掌握一些有效的劝学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坚持学习的意愿。

教学内容:一、教师介绍劝学的重要性及其好处(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劝学很重要,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重在积累和实践。

二、分享劝学的有效方法(20分钟)1. 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困惑和挑战,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2. 介绍一些实用的劝学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3. 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三、课堂活动:劝学演讲(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并准备一篇劝学演讲。

2. 每位代表需要就劝学的重要性、有效方法以及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演讲。

3.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分享劝学的成功案例(10分钟)1. 带领学生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成就。

2. 鼓励学生从成功人士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努力。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劝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2. 提醒学生要将劝学理念融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并鼓励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3. 布置延伸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信,向自己劝学的过程和决心。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演讲和提问环节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劝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劝学信评估:评价学生在写劝学信中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并体现出劝学的意识和决心。

教学反思:1. 通过课堂讨论和演讲活动,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劝学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劝学的认识。

2. 劝学信的写作任务可以加强学生对劝学的思考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文章哲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划分层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剖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理解文章内涵;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5.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问题;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态度和重要性;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收集荀子的其他著作,了解其学术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中“学不可以已”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文中重要词汇和论证方法的应用;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3.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4. 激励机制:设立学习目标,对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劝学”文化;•感受古代先贤为人生奋斗和价值追求所作的呼吁与慷慨激昂的演说;•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责任感、内在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技能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劝学”文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品学”、“读书”、“修身”、“为政”四个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劝学”文化,了解古代先贤为人生追求与价值所做的呼吁和激昂演说,了解其对于当今学习文化与竞争文化的启示。

2. 阅读古文《劝学》教师通过解读文言文《劝学》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和意图等方面,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并运用古文中的文化常识和生活道理。

3. 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学习方法和工具,包括如何设置学习计划、如何整理复习笔记、如何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来辅助学习等方面。

此外,对于中考、高考备考学生,还需特别指导学生有效的应试策略和考试技巧,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教学重点1.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劝学”文化,理解文化传承对于个体的影响;2.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掌握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3.掌握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基本阅读技巧,训练思考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和讲述,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2.师生共读文言文《劝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3.课堂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想碰撞;4.课外拓展活动,包括旅行、读书会和文学作品阅读等。

五、教学评价1.期末课程考核,包括文言文阅读、作文、口试等多个方面;2.个人成长记录,考察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应用;3.期末时间轴回顾,总结学生的重要学习历程和成长经历。

六、小结劝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优秀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解读和学习,可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学生们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方面找到方向和路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伟大精神。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26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26

人教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2、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3、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2、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3、让学生切实体会学习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之于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三、解题。

“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四、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范读。

2、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五、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已:停止。

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

(奔腾不已,不能自已)中:去声,符合。

又有“射中目标”意,如:百发百中、一语中的等。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

㈠知识目标⒈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⒉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系㈡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质疑能力。

⒉掌握背诵的技巧。

㈢德育目标⒈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⒉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效果。

教学方法⒈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⒉朗读法⒊点拨法⒋讲解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提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哪里,阐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

(板书:《劝学》荀子)多媒体展示:1、荀子简介(多媒体投放)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

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

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

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

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

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

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肖文锋一、教案背景:《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

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提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进取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种传统修辞手法应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授课:结合《劝学》的内容,通过讲述、板书、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新知识。

3.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感。

4.演示:通过视频、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同时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感性认识。

5.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教师讲述,学生听取,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2.讨论法: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互动法:提问、测试、评分等互动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PPT、视频、试题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小组练习、个体练习、课堂测试等,能够及时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撰写心得体会,提出学习建议和改进意见等,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为他们提供多角度的学习反馈。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和知识点讲解,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k12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设计

[k12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设计

《劝学》教案设计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能解释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翻译本文词句的过程中运用查词典的方法。

(2)能在解释本文的论证方法和体会文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同上)(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

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十年寒窗,你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吗?你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劝学》,看看古人是怎样谈学习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入课文,在认知和情感上导入。

)(二)学生通读感知每人以较快速度自行默读课文,边读边给段落标上序号,先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时间3分钟左右。

(三)讨论学习内容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顺序是怎样的?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在介绍中逐渐形成班级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文言文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两方面:“文”与“言”。

应该先学哪个呢?应该先“言”后“文”,只有准确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分为四部分来学习。

(四)梳理“言”的字词音义,解析“劝学”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自己翻译字词,遇到难以翻译的地方标注出来。

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

时间10分钟。

个人梳理结束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尝试解决将每个小组成员的疑问,小组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主动提问,直至一一过关。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劝学》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劝学》教学设计方案

《劝学》教学设计方案江西省鄱阳一中程小春【教学目标】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把本文学习到得论证方法学以致用,运用到作文训练中。

【教具、学具准备】: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配套资料《新理念新学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主要论述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

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现实性,所以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非常重要。

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在诵读中领会词语的含义,以探究、练习为途径,所以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借助《新理念》的“相关介绍”了解作者、以及题目“劝学”的含义3、借助《新理念》的“知识梳理”预习课文,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4、诵读课文六遍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我们每天都在学习,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同学们思考过吗?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一、检查预习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荀子的认识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注意校正字音、断句、重读。

多媒体出示字词注音、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劝学》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劝学》课程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应持的态度,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3.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重难点1.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应持的态度,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2.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劝学”,即劝导、勉励人们去学习。

2.学习课文注释,了解作者。

二、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和课文导读,了解课文大意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4.出自本文的成语和名句成语: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不舍积善成德积水成渊驽马十驾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内容研讨(一)研读第一段1.《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本段中还有哪些提到学习的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不可以停止。

为什么?因为如果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聪明多智,而且行为也就不会有过错了。

本段着重论述学习的意义。

3.本段中的其它句子与学习无关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就能超越原来的状态。

同样的,人通过学习也能改变自己、超越自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论证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后,就能彻底改变原来的状况。

同样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学习。

4.小结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我、超越自我,让自己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二)研读第二段1.本段共几句话?请给本段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2.第一层(第句)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思不如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教学设计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 27 课时2人教版高中语文内容与过程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人教版高中语文 5人教版高中语文6人教版高中语文7人教版高中语文8作业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9人教版高中语文 10高考资源网赠送: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

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

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

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

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

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

”(低效)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

(高效)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

(高效)4.高度依赖书本。

(低效)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

(高效)6.多微笑。

(高效)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

(低效)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

(低效)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

(低效)10.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冷静、专业。

(高效)11.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

(高效)12.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高效)13.测试中出现的题目不超出课堂教授的内容。

(高效)14.测试中出现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题目。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劝学》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劝学》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劝学》教学设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劝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标高】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设想】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施过程】一、铺垫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

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背诵全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全文比喻论证及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法、质疑释疑法。

【课前准备】课前下发本课的导学案,预习课文。

(学案附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投影ppt 全体朗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两首诗告诫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对学习也有精辟的论述。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近荀子,走进荀子的《劝学》,聆听他给我们的谆谆教导。

二、解题、走近整理1.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2.整理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他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四.合作探究,质疑释疑:(一)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用你那双犀利的慧眼,找出字音的错误。

投影学生做题的ppt,找出错误,纠正,节省时间,齐读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虽有槁暴(pù)金就砺(l ì)则利须臾(yú)之所学跂(qì)而望矣假舆(yú)马者假舟楫(jí)者蛟(jiāo)龙生焉不积跬(kuǐ)步骐(qí)骥(jì)一跃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理清思路,教师板书课文结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教学设计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 28 课时内容与过程作业设计高考资源网附赠材料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

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

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可以让学生摸透。

课程在上课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你曾因为学生而生气吗?你是否曾因为“中了学生的计”而感到不爽?你是否曾经让学生看出来他们的举动已经让你愤怒到失去理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至少一两次类似的经历。

)当学生发觉已经探到了你的底线,他会做什么?请围绕下面几个主题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师,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

教师如果表现出不满,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逞了。

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地控制了教师的情绪。

●可以让学生看出你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失望,但要分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和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们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为学生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正当的,并且要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所做所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接下来,请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如何以冷静专业的态度来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避免感情用事。

简单举几个例子示例:课堂上有学生不断弄出声响。

教师已经多次提醒该学生,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示例:某堂课上,学生正在独立完成各自的练习,有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嬉笑,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有一个学生满面愁容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在外面被别的学生欺负了,作为发现这个迹象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示例:课堂上有学生和教师顶嘴,并且措辞十分不当。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介绍作者、解题;三、正字正音;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

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

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

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

(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教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

教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
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此,教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

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

(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

(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三、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系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

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

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

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