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第12章-煤的分类和煤质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37.0
>37.0 >37.0a ≤50b
Coal chemistry
无烟煤亚类的划分
亚类 无烟煤一号 无烟煤二号 无烟煤三号 代号 WY1 WY2 WY3 编码 01 02 03 分类指标 Vdaf/% Hdaf/% ≤3.5 ≤2.0 >3.5~6.5 >2.0~3.0 >6.5~10.0 >3.0
分类依据:元素组成、 基本性质和现代工业 用途 对全部煤炭进行系统 的分类
分类依据:变质程度 和工艺性质 对全部煤炭进行系统 的分类 用途:工业实用,也 称实用分类或工业分 类。
用途:学科的总结;
Coal chemistry
12.1 煤炭分类
1998年,中国煤层煤的分类标准(GB/T 17607—1998))颁布,标志 着中国煤炭分类形成了由技术分类、商业编码和煤层煤分类三个国家 标准组成的完整体系。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和国际煤炭的技术分类和中国煤层煤的科学/成因分 类方案,其中技术分类是以应用—商业为目的。 煤质评价是煤炭和相关各工业部门非常重要的问题,本章简单介绍煤 质评价的阶段、任务和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等,并介绍中国煤炭资源的 分布和煤质特点。
气煤
QM
1/2中黏煤 弱黏煤
1/2ZN
RN
不黏煤
BN
长焰煤
CY
Coal chemistry
褐煤亚类的划分
分类指标 PM/% 褐煤一号 褐煤二号 Qgr,maf/(MJ· kg-1)a
类别
代号
编码
HM1
HM2
51
52
≤30
>30~50

≤24
由表可见,褐煤的煤化度参数采用透光率PM,并采用恒湿无灰基 高位发热量Q作为辅助指标,将褐煤分为两小类。
Coal chemistry
《中国煤炭分类》(GB/T 5751—2009)
该标准是对GB 5751—1986的修订,在基本沿用GB 5751—1986的 分类指标和分类体系的同时,主要进行了如下修改。
(1)标准的属性由强制性改为推荐性。
(2)与ISO 11760:2005《国际煤分类》保持一致,增加了对术语“煤” 及其定义的描述: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煤化作用转化而成的富含碳的固 体可燃有机沉积岩,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相应的灰分产率小于或等
PM
SM
JM
FM
QM
Coal chemistry
各类煤用两位阿拉伯数码表示
十位数系按煤的挥发分分组: 无烟煤为0(Vdaf≤10.0 %); 烟煤分为4组
Vdaf/% 数码 10.0 ~20.0 1 20.0 ~28.0 2 28.0~37.0 3 >37.0 4
褐煤为5(Vdaf>37.0 %)。 个位数 无烟煤类为1~3,表示煤化程度;烟煤类为1~6,表示黏结性;褐煤 类为1~2,表示煤化程度。
Coal chemistry
12.2.1 历史沿革
1974年开始,以原煤炭部、冶金部下属四个起草单位组织了40多个
单位共同研究。1986年以国家标准《中国煤炭分类》(GB 5751— 1986)予以颁布实施。
该煤炭分类方案主要采用表征煤化度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 将煤划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共3个大类,然后再采用干燥无灰基 氢含量Hdaf(%)将无烟煤分为3个亚类;采用黏结指数G、胶质层最 大厚度Y (mm)和奥阿膨胀度b( %)将烟煤分为24个亚类;采用恒湿无 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将褐煤分为2个亚类。 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分类方案克服了1958年颁布的旧方案中存在 的一系列缺点,无疑是科技的一个进步。经过多年来各系统的试用, 证明新标准基本适合中国煤炭资源状况的要求,可以指导煤炭的勘探、 开发、生产和利用。
于50 %(干基质量分数)。 (3)增加了关于标准分类体系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明。 (4)增加了对煤炭分类用煤样要求的规定:判定煤炭类别时要求所选煤 样为单种煤,煤样可以是勘查煤样、煤层煤样、生产煤样或商品煤样, 分类用煤样的干燥基灰分产率应小于或等于10 %。
Coal chemistry
12.2.2 煤类划分代号与编码
Coal chemistry
(3)符号与数码
个位数表工艺性质
Coal chemistry
12.2.3 中国煤炭技术分类体系
GB/T 5751—2009包括五个表:无烟煤、烟煤及褐煤的分类表,无烟 煤亚类的划分,烟煤的分类,褐煤亚类的划分和中国煤炭分类简表。 并有一个附图:中国煤炭分类图,该图表明各煤种的相互关系及它们 在中国煤炭分类图中的位置。
Coal chemistry
12.2 中国煤炭的技术分类方案
12.2.1 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煤产量和消耗量迅速增加,为了合理利用煤 炭资源,1952年~1953年提出东北区和华北区两个炼焦煤分类方案。 1956年又制订了统一的中国煤(以炼焦煤为主)分类方案,以大致代 表煤的变质程度的挥发分Vdaf(%)和表征煤的黏性的胶质层最大厚 度Y (mm)两个参数为分类指标,将中国煤分为10大类24小类。 该方案于1958年经国家技术委员会向全国推荐试行,起了统一中国煤 分类的作用。 这一分类方案在20多年的使用过程中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存在问 题较多。
Coal chemistry
《中国煤炭分类》(GB 5751—1986)存在问题
(1)对煤样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事实上,灰分对G的影响十分 敏感,而确定煤种时浮选的标准不一,同一煤种有时可能跨三个牌号, 造成供需双方争议大,并且用浮煤分类的煤,实际上精煤的质量较差。 (2)对1/3焦煤、焦煤和瘦煤所定的G下限值偏低,由此造成:1/3焦 煤质量波动大,部分1/3焦煤质量低下,影响其正确使用;焦煤、瘦煤界 限划不清,部分瘦煤划为焦煤而实际是不起焦煤作用的低质量焦煤,并 造成了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人为混煤,使瘦煤人为地“提质”,造成瘦煤 资源的浪费。 (3)分类方案中有些煤的分类指标只需一个而不必两个或三个分类 指标。例如:无烟煤只用Hdaf指标就可以,不必再用Vdaf;烟煤中G>85 即可定为肥煤,而不必测Y或b等。
由表3无烟煤的分类表可见,无烟煤小类的划分是采用Vdaf和Hdaf 作为指标,将无烟煤分为三个亚类。 在已确定无烟煤亚类的生产矿、厂的日常工作中,可以只按Vdaf分 类;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为新区确定亚类或生产矿、厂和其他单位
需要重新核定亚类时,应同时测定Vdaf和Hdaf,按上表分亚类。
如两种结果有矛盾,以按Hdaf划亚类的结果为准。
(5)操作简易方便
(6)仪器价廉易于购置 (7)具有测试自动化的潜力 (8)对于配煤指标具有可加和性
Coal chemistry
编码参数
三类
A 煤阶参数四个:
a. b. c. d.
瘦煤
13 14
15 24 25 16 26 36
焦煤
JM
>65a >50~65 >65a
(>85) a (>85) a (>85) a >65a (>85) a
≤25.0 ≤25.0
≤150 ≤150
肥煤
FM 1/3JM QF
>25.0 >25.0 >25.0 ≤25.0 >25.0
>150 >150 >220 ≤220 >220
12.5 煤的国 际分类
Coal chemistry
12.1 煤炭分类
煤炭分类是煤化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人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 对煤炭进行过不同的分类。 主要的有如下三种:
煤的成因分类
煤的科学分类
煤的技术分类
分类依据:成煤的原 始物质和堆积环境 分为腐殖煤、腐泥煤 和残殖煤 用途:在地质上用的 较多;
Coal chemistry
烟煤的分类
类别 贫煤 贫瘦煤 代号 PM PS SM 编码 11 12 Vdaf/% >10.0~20.0 >10.0~20.0 >10.0~20.0 >10.0~20.0 >10.0~20.0 >20.0~28.0 >20.0~28.0 >10.0~20.0 >20.0~28.0 >28.0~37.0 分类指标 G ≤5 >5~20 >20~50 >50~65 Y/mm b/%
无烟煤、烟煤及褐煤的分类表
类别 无烟煤 代号 WY 编码 01,02,03 11,12,13,14,15,16 烟煤 YM 21,22,23,24,25,26 分类指标 Vdaf/% PM/% ≤10.0 >10.0~20.0 >20.0~28.0 —
31,32,33,34,35,36
褐煤 HM 41,42,43,44,45,46 51,52
Coal chemistry
12.1 煤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指标
煤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实用技术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煤的复杂性 和对煤质的认识有待深化,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煤分类方案都不是完整、 科学的系统分类。 煤的技术分类对于煤炭的勘探、生产、分配、合理利用和国际学术交 流与贸易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煤的成因、产地、种类、组成和性质等的多样性,以及分类的角 度与目的的不同,因此煤分类的指标繁多,归纳起来可有如下四类。 (1)煤化度(rank),能在一定阶段反映煤化度的诸指标 (2)煤炭显微组分的组成 (3)粘结性与结焦性指标 (4)其他指标 分类表达方法 多指标编码系统,便于计算机处理
1/3焦煤 气肥煤
35 46
>28.0~37.0 >37.0
Coal chemistry
烟煤的分类
类别 代号 编码 34 43 44 45 23 33 22 32 21 31 41 42 Vdaf/% >28.0~37.0 >37.0 >37.0 >37.0 >20.0~28.0 >28.0~37.0 >20.0~28.0 >28.0~37.0 >20.0~28.0 >28.0~37.0 >37.0 >37.0 分类指标 G >50~65 >35~50 >50~65 >65a >30~50 >30~50 >5~30 >5~30 ≤5 ≤5 ≤5 >5~35 Y/mm ≤25.0 b/% ≤220
凡Vdaf>37.0 %,PM>30 %~50 %的煤,如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
量Qgr,maf>24 MJ/kg,则划分为长焰煤。
Coal chemistry
GB/T 5751—2009仍然存在的不足
可能限于经济与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新标准未能采用镜质组 反射率作为煤化度参数。
对1/3焦煤、焦煤和瘦煤所定的G下限值偏低,由此造成:1/3焦煤质 量波动大,部分1/3焦煤质量低下,影响其正确使用;焦煤、瘦煤界 限划不清,部分瘦煤划为焦煤而实际是不起焦煤作用的低质量焦煤, 并造成了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人为混煤,使瘦煤人为地“提质”,造成 瘦煤资源的浪费。建议提高上述三种煤的G下限值。 分类方案中有些煤的分类指标只需一个而不必两个或三个分类指标。 例如:无烟煤只用Hdaf指标就可以,不必再用Vdaf;烟煤中G >85即可 定为肥煤,而不必测Y或b等。
Coal chemistry
12.3 中国煤炭分类的商业编码系统
目的 煤炭质量的商业信息交流,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提出GB/T16772—1997与技术方案GB5751—1986并用
分类指标选择原则 (1)良好的重现性与重复性
(2)适当的精度
(3)主观因素少,客观性强 (4)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区分性
Coal chemistry
煤化学篇
第12章 煤分类、煤质评价与中国的煤炭资源
能源化学工程(能stry
本章内容
12.1 煤的分 类指标 12.7 中国的煤 炭资源与煤 质特征 12.6 煤质 评价
12.2 中国煤 炭的技术分 类方案
12.3 中国煤 炭分类的商 业编码系统 12.4 中国煤层 煤的科学成 因分类
GB/T 5751—2009中,先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等指标,将煤炭分为 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再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及黏结指数等指标, 将烟煤划分为12小类。 各类煤的名称用汉语拼音字母为代号表示:
煤的大类 符号 烟 煤 类 别 符 号 贫 煤 贫 瘦 煤 PS 瘦 煤 焦 煤 褐煤 HM 肥 煤 烟煤 YM 1/3 焦 煤 1/3 JM 气 肥 煤 QF 气 煤 无烟煤 WY 1/2 中 黏 煤 1/2 ZN 弱 黏 煤 RN 不 黏 煤 BN 长 焰 煤 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