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调速的平滑性——用两个相邻调速级的转速差来衡量。 l D 一定,稳定运行转速级数↑,调速的平滑性↑;级 数→∞,称无级调速。 l 不同的生产机械,可采用有级或无级调速。
2. 动态技术指标
• 最大超调量 • 过渡过程时间 • 振荡次数
由于电磁、机械惯性,调速过程经过一段过渡过程, 即动态过程。
1) 电气方面——得到多种转速; 2) 机械方面——用机械变速机构的换挡进行变速。
11.2.2 生产机械对自动调速系统技术指标的要求
(调速方案的选择) 1. 静态技术指标
• 静差度 • 调速范围 • 调速的平滑性
1) 静差度——生产机械运行时转速稳定的程度。 S 应小于一定数值。
如:普通车床 S 30% ,精度高的造纸机 S 0.1% 等。
3. 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n、I、电流变化率调节器或电压调节器) 特点:
l 进一步改善系统的调速性能; l 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用接触器切换
1) 电枢反接的可逆线路 用晶体管切换
用两套晶闸管变流器(有环流、无环流)
2) 励磁反接的可逆线路(用得较少)
环流——不流过负载而只流过两组晶闸管电路的电流。 调速方式:
l 系统1:T较大 l 系统2:振荡次数较多 l 系统3:较理想
如:龙门刨床——允许一次振荡; 造纸机——不允许有振荡的过渡过程。
11.2.3 根据生产机械的负载性质来选择电动 机的调速方式
l 在调速过程中,电动机负载能力(即输出)在 不同 n 下是不同的。
l 为保证在 D 内电动机得到最充分利用,则选 择调速方案时,必须使电动机的负载能力与生产机 械的负载性质相匹配。
1. 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
1) 恒转矩型—— TL = 常数, PL TLn
如:起重机、机床进给运动。
2)
恒功率型——
PL
=
常数,
TL
PL n
如:车床主轴运动。
注:
粗加工
n , ap , TL
精加工
n , ap , TL
2. 电动机的负载能力(调速时)
调速 Ia(电枢)=I N(额)T出max、P出max
l 有环流调速(可控有环流) l 无环流调速(逻辑无环流、错位无环流)
接线方式: l 反并联连接(一个交流电源供电) l 交叉连接(两个独立的交流电源分别供电)
注:交叉连接用于有环流的三相全控桥。
此外,一般采用反并联连接。
如:三相半波反并联、无环流可逆线路。
11.3.2 晶体管-电动机直流脉宽调速系统 (大功率晶体管)
I (或略小于)I N ,使电动机得到最充分利用。
作业: P:322 11.3~4
11.3 几种常见的直流传动控制系统(简介)
➢ 晶闸管-电动机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 晶体管-电动机直流脉宽调速系统 ➢ 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直流传动系统
11.3.1 晶闸管-电动机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作业: P:322 11.1~2,11.5~6
11.2 调速方案的选择
11.2.1 机械与电气调速方法
1. 电气调速的优缺点
1) 简化机械变速机构;
2) 提高传动效率,操作简单;
3) 无级调速;
4) 便于远距离控制和自动控制;
5) 应用广泛;
6) 电气系统复杂,投资大些。
(缺点)
2. 电气与机械配合调速
2. 按复杂程度——单环、多环自动调节系统; 3. 按 被 调 量 与 给 定 量 的 差 别 —— 有 静 差 、 无 静 差 调
节系统; 4. 按给定量变化规律——定值调节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随动系统; 5. 按调节动作与时间的关系——断续、连续控制系统; 6. 按元件特性——线性、非线性控制系统。
注:输入量—控制量,输出量—被控制量。
l 开环控制系统(单向控制)
如图11.1所示的G-M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往往 不能满足高要求的生产机械的需要。
1. 主要参数
1) 转速降
nN
R fa Rda KeKt2
TN
(与
n0 无关)
2) 调速范围 D nmax / nmin
(前提:生产机械对转速变化率的要求) nmin
③ S2 一定, D , nN , 机械特性硬度 。
2.提高机械特性硬度的方法——使电动机转速不变。 (负载↑,n↓)
1) 在电动机轴上安装一台测速发电机BR, 输出电势 EBR K BRn 。
2) 偏差电压
U
U
(给定电压)
g
EBR
T
n
EBR
U
不变
g
U
I励磁
EG
n
负反馈控制
3) 加一个放大器, U , EBR Ug ,n不 变(负载变动)。
1.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有静差调速系统(P 调节器) 无静差调速系统(PI 调节器)
( n 单闭环调速系统——速度调节器 ASR )
无静差调速系统的特点: l 实现转速的无静差调节; l 动态响应较快; l 满足一般生产机械对调速的要求。
注:a)由PI调节器组成速度调节器ASR。 b)对于频繁处于正反转工作状态的生产机械,
注:a) U稍变化, 更E大G 变化。 b) U,维0 持 。 EG
l 闭环控制系统(正向控制和反向反馈控制) 如上述自动调速系统。
1. 方框图:
2. 常用系统: 电机放大器、磁放大器和晶闸管调速系统。
11.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 按反馈方式——转速负反馈、电势负反馈、电压负反 馈、电流正反馈控制系统;
宜采用双闭环(或可逆)调速系统。 如:龙门刨床、可逆轧钢机(生产率↑,过渡
时间↓,T动↑,I↑)。
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n、I 双闭环调速系统 ——速度调节器 ASR、电流调节器 ACR)
特点:
l 系统的静特性很硬,基本上无静差; l 启动时间短,动态响应快; l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 l 调整方便(先调电流环,再调速度环); l 应用广泛(在自动调速系统中)。
与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比较: 1. 主电路所需的功率元件少。 2. 控制线路简单。 3. 频带宽(动态响应速度和稳速精度等性能指标较好)。
如:晶体管脉宽调制(PWM)放大器的开关频率为1kHz~3kHz; 晶闸管三相全控整流桥的开关频率为300Hz。
4. 电压放大系统不随输出电压而变化(低速性能较好, 调速范围很宽)。
1)
最大超调量
Mp
nmax n2 n2
100 %
l 一般为 (10~35)% 。
l M p ,不满足工艺要求; M p ,过渡过程缓慢。
2) 过渡过程时间 T ——从输入控制(或扰动)作用于系统开
始到被调量 进n 入 间。
(0.05 ~ 0.02) n稳2 定值区间时为止的一段时
3) 振荡次数——在过渡过程时间 T 内, n 在其稳定值上下 摆动次数(图中所示为1次)。
如:MCD-Ⅱ型微机控制直流调速系统(1995 年,武汉重型机床厂与华中理工大学研制成功)。
作业: P:323 11.17, 11.27
1) 直流电机 ——调压调速(恒 T 型)、调磁调速(恒 P 型)
2) 交流电机 ——变极调速、变频调速
l 变极(p)调速——双速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
Y 改成 YY(恒 T 型), 改成 YY(恒 P
型)。 l 变频(f)调速——固有特性以上(恒 P 型,很
少),以下(恒 T 型,常用)。
3. 配合性质
l 机械特性越硬, S ( nN ) ,转速稳定性 。 l nmin 时,满足 S 要求;其它转速时一定满足 S 要求。
2) 调速范围——生产机械所要求的转速调节的最大范围。 D nmax nm in
如:车床 D 为 20~120, 机床的进给机构 D 为 5~30000等。
l 联合调速时,D(生产机械)= De(电气)Dm(机械)。
5. 适用于中、小容量的调速系统(受最大电压、电流 限制)。
11.3.3 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直流传动系统
特点:
1. 系统的硬件结构简单(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 2. 系统的(不同的)控制规律由(容易更改的)软件
实现(配备少量的接口电路); 3. 运算速度快; 4. 可靠性高; 5. 成本低; 6. 具有保护、诊断和自检功能; 7. 能实现数模混合控制或全数字量控制; 8. 向集成化、小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 静差度(或稳定度、转速变化率)
S n0 nN nN
n0
n0
4) 关系: D nmaxS2
nN (1 S2 )
( nmin n02 nN )
① nmax 由 电 机 铭 牌 而
定, S2 S ,D由生产机械要求而 定。
② nN 一定,不同的静差度 就有不同的D,故在说明系统达到 D时,同时说明所允许的最小S。
11.1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以直流电动机为动力。
(良好的调速性能,调速平滑,范围很宽)
交流传动控制系统— —以交流电动机为动力。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维修容易,价格便宜)
最简单——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断续控制系统) 本章——自动调速系统(连续控制系统)
11.1.1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组成:由电机、电器、电子部件组合而成。
电动机在调速过程中,输出的 T 和 P 能否达 到最大,取决于生产机械 TL 和 PL 的大小及其变化 规律。
1) 生产机械 TL =常数,调速方式选用恒 T 型, 且电动机 TN (或略大于)TL 。 2) 生产机械 PL =常数,调速方式选用恒 P 型, 且电动机 PN (或略大于)PL静 。
故 电动机在 D 内任何 n 下运行,均保持
2. 动态技术指标
• 最大超调量 • 过渡过程时间 • 振荡次数
由于电磁、机械惯性,调速过程经过一段过渡过程, 即动态过程。
1) 电气方面——得到多种转速; 2) 机械方面——用机械变速机构的换挡进行变速。
11.2.2 生产机械对自动调速系统技术指标的要求
(调速方案的选择) 1. 静态技术指标
• 静差度 • 调速范围 • 调速的平滑性
1) 静差度——生产机械运行时转速稳定的程度。 S 应小于一定数值。
如:普通车床 S 30% ,精度高的造纸机 S 0.1% 等。
3. 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n、I、电流变化率调节器或电压调节器) 特点:
l 进一步改善系统的调速性能; l 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用接触器切换
1) 电枢反接的可逆线路 用晶体管切换
用两套晶闸管变流器(有环流、无环流)
2) 励磁反接的可逆线路(用得较少)
环流——不流过负载而只流过两组晶闸管电路的电流。 调速方式:
l 系统1:T较大 l 系统2:振荡次数较多 l 系统3:较理想
如:龙门刨床——允许一次振荡; 造纸机——不允许有振荡的过渡过程。
11.2.3 根据生产机械的负载性质来选择电动 机的调速方式
l 在调速过程中,电动机负载能力(即输出)在 不同 n 下是不同的。
l 为保证在 D 内电动机得到最充分利用,则选 择调速方案时,必须使电动机的负载能力与生产机 械的负载性质相匹配。
1. 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
1) 恒转矩型—— TL = 常数, PL TLn
如:起重机、机床进给运动。
2)
恒功率型——
PL
=
常数,
TL
PL n
如:车床主轴运动。
注:
粗加工
n , ap , TL
精加工
n , ap , TL
2. 电动机的负载能力(调速时)
调速 Ia(电枢)=I N(额)T出max、P出max
l 有环流调速(可控有环流) l 无环流调速(逻辑无环流、错位无环流)
接线方式: l 反并联连接(一个交流电源供电) l 交叉连接(两个独立的交流电源分别供电)
注:交叉连接用于有环流的三相全控桥。
此外,一般采用反并联连接。
如:三相半波反并联、无环流可逆线路。
11.3.2 晶体管-电动机直流脉宽调速系统 (大功率晶体管)
I (或略小于)I N ,使电动机得到最充分利用。
作业: P:322 11.3~4
11.3 几种常见的直流传动控制系统(简介)
➢ 晶闸管-电动机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 晶体管-电动机直流脉宽调速系统 ➢ 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直流传动系统
11.3.1 晶闸管-电动机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三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作业: P:322 11.1~2,11.5~6
11.2 调速方案的选择
11.2.1 机械与电气调速方法
1. 电气调速的优缺点
1) 简化机械变速机构;
2) 提高传动效率,操作简单;
3) 无级调速;
4) 便于远距离控制和自动控制;
5) 应用广泛;
6) 电气系统复杂,投资大些。
(缺点)
2. 电气与机械配合调速
2. 按复杂程度——单环、多环自动调节系统; 3. 按 被 调 量 与 给 定 量 的 差 别 —— 有 静 差 、 无 静 差 调
节系统; 4. 按给定量变化规律——定值调节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随动系统; 5. 按调节动作与时间的关系——断续、连续控制系统; 6. 按元件特性——线性、非线性控制系统。
注:输入量—控制量,输出量—被控制量。
l 开环控制系统(单向控制)
如图11.1所示的G-M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往往 不能满足高要求的生产机械的需要。
1. 主要参数
1) 转速降
nN
R fa Rda KeKt2
TN
(与
n0 无关)
2) 调速范围 D nmax / nmin
(前提:生产机械对转速变化率的要求) nmin
③ S2 一定, D , nN , 机械特性硬度 。
2.提高机械特性硬度的方法——使电动机转速不变。 (负载↑,n↓)
1) 在电动机轴上安装一台测速发电机BR, 输出电势 EBR K BRn 。
2) 偏差电压
U
U
(给定电压)
g
EBR
T
n
EBR
U
不变
g
U
I励磁
EG
n
负反馈控制
3) 加一个放大器, U , EBR Ug ,n不 变(负载变动)。
1.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有静差调速系统(P 调节器) 无静差调速系统(PI 调节器)
( n 单闭环调速系统——速度调节器 ASR )
无静差调速系统的特点: l 实现转速的无静差调节; l 动态响应较快; l 满足一般生产机械对调速的要求。
注:a)由PI调节器组成速度调节器ASR。 b)对于频繁处于正反转工作状态的生产机械,
注:a) U稍变化, 更E大G 变化。 b) U,维0 持 。 EG
l 闭环控制系统(正向控制和反向反馈控制) 如上述自动调速系统。
1. 方框图:
2. 常用系统: 电机放大器、磁放大器和晶闸管调速系统。
11.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 按反馈方式——转速负反馈、电势负反馈、电压负反 馈、电流正反馈控制系统;
宜采用双闭环(或可逆)调速系统。 如:龙门刨床、可逆轧钢机(生产率↑,过渡
时间↓,T动↑,I↑)。
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n、I 双闭环调速系统 ——速度调节器 ASR、电流调节器 ACR)
特点:
l 系统的静特性很硬,基本上无静差; l 启动时间短,动态响应快; l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 l 调整方便(先调电流环,再调速度环); l 应用广泛(在自动调速系统中)。
与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比较: 1. 主电路所需的功率元件少。 2. 控制线路简单。 3. 频带宽(动态响应速度和稳速精度等性能指标较好)。
如:晶体管脉宽调制(PWM)放大器的开关频率为1kHz~3kHz; 晶闸管三相全控整流桥的开关频率为300Hz。
4. 电压放大系统不随输出电压而变化(低速性能较好, 调速范围很宽)。
1)
最大超调量
Mp
nmax n2 n2
100 %
l 一般为 (10~35)% 。
l M p ,不满足工艺要求; M p ,过渡过程缓慢。
2) 过渡过程时间 T ——从输入控制(或扰动)作用于系统开
始到被调量 进n 入 间。
(0.05 ~ 0.02) n稳2 定值区间时为止的一段时
3) 振荡次数——在过渡过程时间 T 内, n 在其稳定值上下 摆动次数(图中所示为1次)。
如:MCD-Ⅱ型微机控制直流调速系统(1995 年,武汉重型机床厂与华中理工大学研制成功)。
作业: P:323 11.17, 11.27
1) 直流电机 ——调压调速(恒 T 型)、调磁调速(恒 P 型)
2) 交流电机 ——变极调速、变频调速
l 变极(p)调速——双速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
Y 改成 YY(恒 T 型), 改成 YY(恒 P
型)。 l 变频(f)调速——固有特性以上(恒 P 型,很
少),以下(恒 T 型,常用)。
3. 配合性质
l 机械特性越硬, S ( nN ) ,转速稳定性 。 l nmin 时,满足 S 要求;其它转速时一定满足 S 要求。
2) 调速范围——生产机械所要求的转速调节的最大范围。 D nmax nm in
如:车床 D 为 20~120, 机床的进给机构 D 为 5~30000等。
l 联合调速时,D(生产机械)= De(电气)Dm(机械)。
5. 适用于中、小容量的调速系统(受最大电压、电流 限制)。
11.3.3 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直流传动系统
特点:
1. 系统的硬件结构简单(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 2. 系统的(不同的)控制规律由(容易更改的)软件
实现(配备少量的接口电路); 3. 运算速度快; 4. 可靠性高; 5. 成本低; 6. 具有保护、诊断和自检功能; 7. 能实现数模混合控制或全数字量控制; 8. 向集成化、小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 静差度(或稳定度、转速变化率)
S n0 nN nN
n0
n0
4) 关系: D nmaxS2
nN (1 S2 )
( nmin n02 nN )
① nmax 由 电 机 铭 牌 而
定, S2 S ,D由生产机械要求而 定。
② nN 一定,不同的静差度 就有不同的D,故在说明系统达到 D时,同时说明所允许的最小S。
11.1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以直流电动机为动力。
(良好的调速性能,调速平滑,范围很宽)
交流传动控制系统— —以交流电动机为动力。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维修容易,价格便宜)
最简单——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断续控制系统) 本章——自动调速系统(连续控制系统)
11.1.1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组成:由电机、电器、电子部件组合而成。
电动机在调速过程中,输出的 T 和 P 能否达 到最大,取决于生产机械 TL 和 PL 的大小及其变化 规律。
1) 生产机械 TL =常数,调速方式选用恒 T 型, 且电动机 TN (或略大于)TL 。 2) 生产机械 PL =常数,调速方式选用恒 P 型, 且电动机 PN (或略大于)PL静 。
故 电动机在 D 内任何 n 下运行,均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