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县X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8.1 认识压强 第1课时 压强考点手册 粤教沪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认识压强
第1课时压强
知识点一压力精练版P43 1.什么叫压力
(1)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总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
压力与其他力一样,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压力区别于其他力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①压力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接触面上的一种接触力。
②压力是总与物体的形变相联系的一种弹力,是由于物体之间互相挤压彼此引起形变而产生的。
③压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接触面相垂直,且指向被作用的物体。
(2)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压力和重力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力,要严格区分,不能因为有的情况下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就把它们混为一谈。
①从力的性质看:压力属于弹力的一种,重力属于引力。
②从力的作用点看:压力作用在相互挤压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而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③从施力物体看:压力的施力物体是相互挤压的物体,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从力的方向看: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⑤从力的大小看:重力大小由公式G=mg计算,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而压力大小是由相互挤压,发生形变的情况而定的。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实验器材:小方桌模型、砖块、海绵块。
进行实验:
(1)按照图甲所示将小方桌放在海绵块上。
(2)在小方桌上放上砖块,按照图乙所示将小方桌放在海绵块上。
(3)在小方桌上放上砖块,按照图丙所示将小方桌放在海绵块上。
实验分析:
(1)比较甲图和乙图:海绵块的受力面积相同,乙图中对海绵块的压力大,乙图压力的作用效果比甲图明显,故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比较乙图和丙图:海绵块受到的压力相同,乙图海绵块的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比丙图明显,故可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交流评估:
(1)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海绵块做实验器材,而不选用木板?
因为此实验是通过受力物体的形变程度来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海绵块之类的物体易发生形变,而木板等一些较硬的物体形变程度不明显,故不能用木板等一些较硬的物体代替海绵块。
(2)实验中,运用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控制变量法——分别控制压力和受力面积不变。
转换法——压力作用效果转换为形变量的大小。
对比法——对比两次压力作用效果得出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1 关于压力的概念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B .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 .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总跟重力有关 D .压力就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解析:压力不是重力,只有自由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才等于重力的大小,故选项A 错误;压力的方向是和受力面垂直的,不总是竖直向下,故选项B 错误;压在竖直面上的物体产生的压力不是由于重力的原因产生的,其大小和方向跟重力无关,故选项C 错误;压力就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故选项D 正确。
答案:D 知识点二 压强
精练版P43
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做压强。
2.公式:p =F S
,F 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压力,S 为受力面积,p 为压强。
该公式对固体、气体、液体压强都适用。
应用压强公式,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公式中的F 是压力而不是重力,但自由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2)公式中的S 是受力面积,它是施力物体挤压受力物体时,两者相互接触的面积,而不是其他面积。
(3)压力F 与受力面积S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p 和F ,S 之间却有密切关系:在S 一定时,p 与F 成正比;在F 一定时,p 与S 成反比。
3.单位: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表示,1帕=1牛/平方米,即1Pa =1N/m 2。
相同的压力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同一块砖,平放在松软的沙地上和将这块砖竖直放在松软的沙地上,沙地上留下的压痕的深浅是不同的。
当这块砖平放时,压痕浅些;当这块砖竖直放时,压痕深些。
由此可以看出,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两物体接触时的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力产生
的效果是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两个因素决定的。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则压强就大;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小,则压强就小。
温馨提示:要注意区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压力是支持面上受到的垂直作用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力的大小跟受力面积无关,而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强;压力单位是牛顿,压强单位是帕斯卡,所以不能错误地认为压力就是压强。
例2 一个图钉帽的面积是1cm 2
,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
cm 2
,手指对钉帽的压力是40N 。
(1)画出手指对钉帽的压力的示意图;
(2)求手对图钉帽的压强;
(3)求图钉尖对墙的压强。
解:(1)过压力的作用点沿水平向右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符号F表示,大小为40N,如图所示。
(2)手对图钉帽的压强:p1=F
S1
=
40N
1×10-4m2
=4×105Pa;
(3)因固体能够传递压力,所以墙壁受到的压力为F=40N,图钉尖对墙的压强:p2=F
S2=
40N
5×10-4×10-4m2
=8×108Pa。
答:(1)手指对钉帽的压力的示意图如上图所示。
(2)手对图钉帽的压强为4×105Pa。
(3)图钉尖对墙的压强为8×108Pa。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压力示意图和压强公式的掌握与运用,知道固体传递压力大小不变是本题的关键,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
10.1认识分子
一、基础知识挑战“零”失误
1.分子是能保持物质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分子。
2.分子很小,其直径的数量级为________m,即________nm,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二、中考链接
3.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就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
B.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小粉末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D.分子的概念是由德谟克里特提出的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C.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D.分子很小,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
5.关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猜想是一种假设,不需要任何事实依据
B.猜想是一种假设,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假定性解释
C.科学猜想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只是当时条件无法直接证明而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下列各种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是( )
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保持了水的特性
B.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蒸气中没有水分子
C.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象出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D.大雾天气,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9.下面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 B.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10.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不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B.秋风扫落叶
C.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D.屋檐滴水时间久了,出现“滴水穿石”现象
11.分子的体积很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分子直径一般为( )
A.几毫米B.几微米 C.几十分之一微米 D.几千分之一微米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生物课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那就是分子
B.扫地时,看到灰尘满天飞,那就是分子
C.倒一杯热水,热水飘着“白气”,那细小的颗粒就是分子
D.分子非常小,用普通的显微镜无法看到
13.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这个词的意思是。
14.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一般物质又是由组成的。
各种物体不论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的。
15.分子的体积很小,通常1 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空气分子。
我们上课的教室长8 m,宽6 m,高3.5 m,如果教室中空无一物,那么一间教室中约有个空气分子。
16.1 g蔗糖有1.8×1021个分子,若把这些分子均匀地撒在表面积是5.11×108 km2的平面上,则1 cm2的平面上约有个蔗糖分子,这一现象说明了。
10.1 认识分子考点集训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挑战“零”失误
1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分子。
2.分子很小,其直径的数量级为1×10-10m,即0.1nm,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二、中考链接
3.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分子就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
B.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小粉末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D.分子的概念是由德谟克里特提出的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C.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D.分子很小,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
5.关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猜想是一种假设,不需要任何事实依据
B.猜想是一种假设,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假定性解释
C.科学猜想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只是当时条件无法直接证明而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下列各种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是( C )
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
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水分子保持了水的特性
B.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蒸气中没有水分子
C.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象出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D.大雾天气,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9.下面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 B.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10.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不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B )
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B.秋风扫落叶
C.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D.屋檐滴水时间久了,出现“滴水穿石”现象
11.分子的体积很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分子直径一般为( D )
A.几毫米B.几微米 C.几十分之一微米 D.几千分之一微米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上生物课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那就是分子
B.扫地时,看到灰尘满天飞,那就是分子
C.倒一杯热水,热水飘着“白气”,那细小的颗粒就是分子
D.分子非常小,用普通的显微镜无法看到
13.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可再分割的颗粒
5.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一般物质又是由分子组成的。
各种物体不论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变的。
6.分子的体积很小,通常1 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空气分子。
我们上课的教室长8 m,宽6 m,高3.5 m,如果教室中空无一物,那么一间教室中约有 4.536×1027个空气分
子。
3.1 g蔗糖有1.8×1021个分子,若把这些分子均匀地撒在表面积是5.11×108 km2的平面上,则1 cm2的平面上约有352 个蔗糖分子,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很小。
第1节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利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清浩瀚宇宙中的星星;利用显微镜我们可看见微小的生物;利用摄像机我们可以留下最美的回忆……
有些人因为近视或远视而看不清楚东西,可是戴上眼镜就可以看清楚了,为什么?
预习案
光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此时折射角入射角,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3、透镜分为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叫凸透镜,
是凹透镜。
4、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探究案
1、透镜的类型
凸透镜:凹透镜:
判断是凸透镜,是凹透镜
②用透镜看书上的字,会发现什么?
学生实验二: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线的偏折作用。
将一束平行光(太阳光)通过凸透镜,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将会发什么现象?
将一束平行光(太阳光)通过凹透镜,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又将会发什么现象?
根据现象,请试着画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与凹透镜后光线的大致偏折情况。
总结: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学生活动: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
班上很多学生戴的近视眼镜,以及我手上还有一副老花眼镜,你能说出那是哪种透镜吗?你采取的辨别方法是什么?
学生总结: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还有别的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在刚才的故事里,博士冰磨制的冰块点燃了干草,你知道他利用的什么知识吗?
四、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叫光心。
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F叫,
叫焦距。
2、根据光线的偏折判断透镜类型
例:
3.认识三条特殊光线
:现有一个凸透镜,请你设计一个方案粗略的测出凸透镜焦距。
学生:需要的工具、器材 ______
步骤:
课堂练习:
1、透镜是利用光的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如镜片。
2、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3、同学们在讨论“如何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削冰成________,
4、如图所示,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屏,若从外径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球面镜、凹秀镜这四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件嵌入圆孔P中,发现在光屏M上呈现一个比圆孔大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中的那个光学器件。
A、可能是球面镜
B、可能是厚平板玻璃
C、可能是凸透镜
D、可能是凹透镜
5下列透镜是凸透镜的是()是凹透镜的是()
5、请在下图中作出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F
F
F
F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