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习+K12 第二篇 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指导学生看书 p59-60页第二段正文,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展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1934.10
说明:指定学生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教师: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 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 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 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 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 视频: 《遵义会议》 问题:根据视频,结合课本完成,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展示: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解决……,取消…… 1、确立了……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62页,标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意义。 教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 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展示: 材料一 “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 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 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 我们说,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 长征
1935年10月 平平常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 “敌退我进,敌驻 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 战中歼敌人。 ” 思考: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总结: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 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1933 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 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 军。1933 年 10 月,蒋介石调集 50 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面对国民 党 50 万大军的疯狂进攻,中央红军采取了怎样的应敌策略?(指导学生看书) 展示: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说明: “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 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 埃政府首都瑞金。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 ,结果一败 涂地。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展示: 教育学习+K12 ——博古、李德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 生(1921年)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 误,如大革命 的失败、第五 次反“围剿” 的失利
14年
转 折 点
由胜利走向 胜利,建立 新中国
教师: 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 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 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指导 学生看书 p60-62页,标记重要知识。 )
教育学习+K12 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 坚定无畏的象征。 板书设计:
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勇者无敌尽开颜——长征胜利
测验题目一: 1、查阅关于博古、李德的资料。两人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一组是反映红军将领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年龄数字,一组是 反映长征艰苦卓绝历程的数字。 3、制作简单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 测验题目二:完成历史助学。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的音频材料和图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充分运 用了史料,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加深记忆。本课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特别注重了对学生读图讲图能力的培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长征艰辛的认识和体会。 长征的史料丰富,但由于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所以在讲述红军长征故事时,达不到应有的 效果,缺少情感方面的共鸣。虽然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效果一般。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引导 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同时问题的设计上要灵活有效。 特色之处: 运用丰富的长征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运用中外名人对长征的记载和评价,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 力。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 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说明:指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 。 (三)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 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 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
教师: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 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展示: 第三篇 勇者无敌尽开颜——长征胜利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第 13 课
课 型:新授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模式: “三为主五环节” 教 具:多媒体
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 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基础与能力: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 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长征》 ,展示长征的历史图片
内容
2、肯定……
意义 2、挽救了……,是……的转折点。
3、确定 问题: 1、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 2、毛泽东的思想地位有何变化? (提示: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到成熟的新起点。)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3、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你怎样理解? (提示:可以从会前和会后对比分析) 展示: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4、 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 识是什么? 说明: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展示:
忠
魂
过草地
说明:鼓励学生结合课本文字和展示的图片,讲述长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既紧扣课程标准又体会红军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 总结: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展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通过同学们生动的讲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品质感人至深,让我们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美 国记者斯诺记载的长征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思绪再一次被深深地震撼。 展示: 材料一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记载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 有一次遭遇战……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 占领过62座城市; 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 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 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材料二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 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 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江泽民 思考: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展示: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教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一篇 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展示: 第一篇 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 1930 年 12 月到 1933 年 1 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 大规模的“围剿” 。 介绍: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在瑞金,1930 年形成,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公 里,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展示: 材料一 次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国民党军队 10 万多 20 万 30 万 30 多万 中央红军 4 万多 3 万多 3 万多 7 万多 比例 约 2.5:1 约 7:1 约 10:1 约 4:1
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
吴起镇
过草地
1935.10
爬雪山 抢渡大渡河
泸定桥
四渡赤水
赤 水 河 湘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1935.1
江
★
1934.10
教师:指定学生根据地图,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展示:红军部分军事活动的图片
渡过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红军战士翻越雪山
雪
山
教师:长征史无前例,过程惊心动魄,意义深远,蕴含着无穷的精神价值。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 挠、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再现历史,话说那段曾经的永恒。 展示: 第 13 课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教育学习+K12 红军不怕远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