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农业高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农业高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心理学依据。

现代西方学习心理学联络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变化,愉快的结果强化行为,不愉快的结果抑制行为。

赏识和惩戒都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

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教育学依据。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生活充满着各种规则和惩戒,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否定教育惩戒,否则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能炼出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法理依据。

职责与权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管理学生的职业权利。

权力意味着不可放弃,否则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

同时,教育惩戒权还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力,教师必须具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专业自主权。

教育惩戒权是其专业自主权的必然组成部分。

(摘编自“360百科”《教育惩戒权》)材料二:
从9月24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罚站罚跑”,到11月15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除“罚站罚跑”,前后不到两个月,教师惩戒权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

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

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

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学校主管部门。

可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谁会去出台容易刺激家长的具体惩戒规定呢?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从现阶段来看,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并没有受到上位法的保护,教师惩戒权从纸上落到地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维扬书生く别让教师惩戒权成为纸上权利),“红网”2019年1月18日)材料三:
事实上,对于“罚站罚跑”条款被删除,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

“罚站罚跑”的提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更理性、更审慎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与其一味在“罚站罚跑”上纠结,不如多方倾听,将更有利于完善整个条例。

法律不宜、也不可能事无巨细。

诸如“罚站罚跑”等具体措施不能广泛适用于各年龄段和各教育类型学生群体,也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更合理可行的惩戒措施。

与其写入法律,不如下放权利。

广东在全国率先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成权,其意义不在于制定出哪些具体的惩戒措施,而在于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有惩戒权,并给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后果,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推向前台,甚至把老师当替罪羊,学校及主管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只有最大程度地消除后顾之忧,老师才能放心大胆地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

(摘编自陈广江《比“罚站罚跑”更值得关注的是恰当行使惩戒权》,(工人日报)2019年11月19日)材料四
首先,教育惩戒方式并不单一。

它是一个有着等级区分的体系。

“分级”意味着科学合理是教育惩戒的重要依据,要对学生不同的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

教育惩戒也包含了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内容,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体现着因材施教、因龄施教的理念。

而且,教育惩戒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要用正当且有序的程序组织起来。

再者,教育惩戒不能没有校规校纪“配套”。

不同等级的教育惩戒都给校规保留了空间。

因为,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能够指引实施的“手册”。

最后,教育惩戒绝不是一罚了之。

之所以如此注重体系化的建设,之所以在刚性之外保持灵活性,之所以如此看重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是因为教育惩戒终归为了教育。

只有目的正确,才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定,继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摘编自丹图《教育惩戒并非一罚了之》,《广州日报》2019年11月26日)
1. 下列对“教育惩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方式,由于随后的结果变化会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惩戒对学生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

B. 教育惩戒是一项职业权力,权力是不可放弃的,教师放弃教育惩戒就是失职,对教师专业权力的使用也会有消极影响。

C. 教育惩戒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结果,无论是主管部门或者学校,都不应该把教师推向前台或让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D. 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立法的支持与保护,又需要校规校纪的配套指引,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学生没有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没有锻炼出承担责任与挫折的心理品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教育惩戒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B. 因材施教或因皊施教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落实在教育惩戒中,就要区分不同的惩戒等级,从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措施。

C. 教育惩戒的刚性在于立法明确并制定细则,教育惩戒的弹性在于下放具体实施给主管部门或学校,两者都出于教育惩戒的目的性考虑。

D. 教育惩戒包含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多项内容,如果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够正确,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定或者采取适宜的措施。

3. 针对《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中“罚站罚跑”条款从规定(草案)到删除(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的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分歧,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条款修订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
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

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

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对话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与之相近,徳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

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

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

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

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兴味”。

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

南北朝时钟嵘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

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不论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将未被阅读的作品可能存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B.理解不受文本意义的影响,而受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前理解”影响,因而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C.艺术作品的成功就是所有的接受者对这一艺术作品都持不同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创作本旨不一致。

D.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是孤立的“自为”存在状态,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或观众、听众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作品,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B.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无关其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在作品召唤下,完成对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C.中国古典美学含蓄、简洁,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体现了艺术文本的“召唤结构”。

D.与文木“对话”的不同读者使同一文本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这也造就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重性。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作品再创造的一项是()
A.想象《红楼梦》中黛玉的一颦一笑
B.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把握
C.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画面的想象
D.《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写
7.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第二文本”下一个简要定义。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
杨沫
夜,寒冷而黑暗。

惨淡的月光照着一列长长的列车,正疾迅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时过午夜,在车轮有节奏的飞转声中,车厢里的旅客多半都东倒西歪地睡去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在谈论着、小声地激昂地争辩着;还有的倚在车厢冰冷的板壁上低声唱起了歌子。

北京大学的二百多个学生,拥挤在列车后面的行李车里睡去了。

只有看守行李人的小车厢里,还有三个青年人伴着微弱的灯光挤在一起低声谈着话。

“老卢,老罗,党交给咱们的担子可够重啊!南京政府一看咱们跑了几千里路前来示威,那,他们红脸做不成,白脸恐怕就要上来啦……”说话的人名叫李孟瑜,是这次南下示威的总指挥。

“怕他!”身体粗壮、面孔红润的罗大方用拳头在小桌上轻轻擂了一下,接着李孟瑜的话说,“咱们就算牺牲许多人——像‘ 三一八’那样,可是鲜血是最能唤醒人心的。

人民,沉睡的人,都会因我们的鲜血而觉醒起来。


另一个青年就是曾经在北戴河出现过的卢嘉川。

他把微合的眼睛一睁,看着罗大方摇摇头说:“不,老罗,你的想法太天真啦!聪明人应当用最小的牺牲换得最大的胜利。

十一月三十号咱们虽然把反动的学生会战胜了,争取了这么多的同学到南京来示威;可是,到了南京,怎么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呢?反动统治者将怎样对付我们呢?这些可都值得好好想想啊!”他沉思起来,停止了说话。

车身轻轻震荡着。

原野里寒风怒吼,使得这没有暖气设备的车厢里更加冷不可当。

身材高大的李孟瑜把鸭舌帽向前戴了戴,卢嘉川也搓搓冻僵了的双手,罗大方似乎忘了冷,他听了卢嘉川的话,低头陷入沉思中。

半晌,像刚醒来似的,他突然抬起头来说:“别的学校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南京的衮衮诸公。

所以,你就害怕了么?”他向卢嘉川尖锐地一瞥,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不,老罗,你想到哪儿去了!”卢嘉川微微一笑,拉住了罗大方的大手,“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

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


十二月一号从北平动身,十二月三号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就到了南京。

五号一早,一封公函又送到李孟瑜的手中。

“好啦,不要念下去啦!”卢嘉川轻轻地从李孟瑜的手中拿过这份卫戍司令部的公函说,“底下的无非是我们是一伙暴徒,要图谋不轨;他们为国为民将予制裁等。

情况很紧急,我们赶快商量怎么办吧!”
代表们立刻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决定,不管卫戍司令部如何恐吓,示威团仍决定在五号上午十一点全团出发游行示威。

同时派副总指挥卢嘉川到卫戍司令部去找司令谷正伦解释,并请他们加以保护。

卢嘉川听了这个决定,半晌没有出声。

他的眼睛忽然有点儿忧郁。

和同学们、和李孟瑜在一起,他毫无所惧,那轰轰烈烈响彻南京上空的口号声,是这样有力地诱惑着他。

可是,他却不能和大伙在一起了,而要单独去见什么谷正伦!
……
他和许宁在会客室里等了许久,不见谷司令出来,最后,一个西装革履、白净面皮的中年人出来接见他们了。

他含着微笑,点燃一根纸烟,拱手让让卢嘉川和许宁,然后坐在沙发上打量了一下这两个学生,慢慢问道:“两位前来有何贵干?”
“您大概不是谷司令。

我们要见的是司令。

”卢嘉川一字一句慢慢说着。

他比这位进来的先生显得更沉着、更儒雅。

他站起身来说:“我们的大队此刻就要出发了。

请您马上向贵司令报告,要他命令军警不要阻挡。

……”
话没完,这个中年人向卢嘉川递过一张条子说:“请你们两位写下名字。


卢嘉川毫不迟疑地把两个名字写上了。

“好吧。

我代你们向司令去讲。

”参谋长见他们写上了名字立刻走了进去。

阴暗的大房间里剩下了卢嘉川和许宁两个人。

他们俩互相望望,都笑着叹了一口气。

“走!我们找大队去!”卢嘉川拉住许宁就向门外走。

但刚到门边,就有个黑胖子拦住了他们:“出去?晚了。

到里面去!我们优待。


“为什么逮捕我们?”卢嘉川和许宁同时厉声问。

“外面很乱,在这里面休息休息多好!”黑胖子笑笑走了。

立刻上来五六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把他们押了出去。

(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

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表现了马列主义革命者既要勇敢无畏又要虑事周全。

B.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热血爱国的知识青年群像,他们或热情激进、或冷静缜密,个性鲜明。

C. 小说在描写卢嘉川时,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罗大方与卢嘉川,那个西装革履、白净面皮的中年人与卢嘉州等。

D. 小说结尾卢嘉川和许宁的被捕,使我们看到青年学生们身上拥有的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牺牲的优秀的革命品质。

10.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但刘和珍们“则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

在卢嘉川身上,类似于鲁迅先生的认识与类似请愿学生的品格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1. 小说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

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迟顿不及事,数为椽史所詈辱。

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已能所宜。

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

”方进既厌为小史,西至京师受经,积十余年,经学明习,以射策甲科为郎。

河平中,方
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

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

故事,司隶校尉位在司直下,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为司隶,不肯谒丞相、御史大夫,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

方进阴察之,举奏其状,因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勋不遵礼仪,轻谩宰相。

贱易上卿,乱朝廷之序,不宜处位。

”上遂贬勋为昌陵令。

方进旬岁间免两司,朝廷由是惮之。

上欲试以治民,徙方进为京兆尹,博击豪强,京师畏之。

居官三岁,永始二年,丞相官缺,群臣多举方进,上亦器其能,遂擢方进为丞相。

身既富贵,而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饬,供养甚笃。

及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初,定陵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

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其见重如此。

为相九岁,灾年,上责,方进即日自杀。

天子亲临吊者数至,礼赐异于他相故事。

谥曰恭侯。

(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12.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B.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C.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D.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策,汉代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

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射是投射之意。

B. 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除服,既指脱去丧服,不再守孝,也指祥祭之服,古代丧祭,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两周年后的祭礼,称大祥。

D.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乞身致仕、归养、视事、下车等都指的是官员请求退休。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翟方进年少隐忍坚强,后来学业有成。

他为小史时屡次被人责骂侮辱,经人指点后去京师学习经书,积累学习十余年,考中了射策甲科,后官至丞相。

B. 翟方进性格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

他刚当丞相司直时,因上奏弹劾司隶滑勋对上级傲慢无礼,不遵礼法,被贬为昌陵令。

C. 翟方进谨行孝道,自觉遵守国家制度。

他身处富贵之中,侍奉后母也十分诚敬;认为自己身为丞相,不能逾越国家的制度。

D. 翟方进才能卓越不凡,深受皇帝敬重。

他博学多才,兼通法令吏事,上奏进言多被皇帝采纳实施,死后皇帝多次亲自前往吊唁。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

(2)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17.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