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简史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简史教案——目录
中外美术简史教案——目录 ................................................................................................................ - 1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史前美术 ........................................................................................................ - 2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先秦美术 ........................................................................................................ - 7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秦汉美术 .......................................................................................................- 11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魏晋南北朝美术 .......................................................................................... - 16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隋唐五代美术 .............................................................................................. - 21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宋代美术 ...................................................................................................... - 26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元代美术 ...................................................................................................... - 32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明清美术 ...................................................................................................... - 35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近现代美术 .................................................................................................. - 38 -外国美术简史教案——原始时代及早期美术 .................................................................................. - 40 -外国美术简史教案——欧洲中世纪美术 .......................................................................................... - 43 -外国美术简史教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 - 44 -外国美术简史教案——17 18世纪欧洲美术 ................................................................................... - 46 -外国美术简史教案——19世纪法国美术 ......................................................................................... - 47 -外国美术简史教案——西方现代美术 .............................................................................................. - 48 -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史前美术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和学习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址分布及文化特征;
2、了解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造型及其纹饰特征。
【教学重点】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址分布和彩陶纹饰。
【教学难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的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学习相结合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第一节概述
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
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
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就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
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
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
黄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
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
长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
第三节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类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
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
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
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
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
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
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
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
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
马
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
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
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
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
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
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
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
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
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
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
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三、龙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
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
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
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
小结
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
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
审美享受并不自觉。
史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术语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我,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
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
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弦纹: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纹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思考题
1.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
2.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3.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4.归纳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先秦美术
【教学内容】先秦美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先秦历史发展;
2、了解先秦历史的文化特征。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造型及雕塑艺术。
【教学难点】绘画艺术、工艺与建筑。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学习相结合
【授课过程】:
第二章先秦美术
第一节概述
先秦时期主要是指: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
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
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第二节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礼器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其中,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
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种。
酒器有觚、觯、爵壶等品种。
水器有盘、鉴等品种。
乐器有铃、鼓、钟等。
车马器和杂器有辖、马衔、炉等。
青铜器的纹饰
一、几何纹类:
云雷纹:云雷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回旋形线条组成。
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构成。
云纹由圆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雷纹由方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以回旋为特点,因此又称回纹。
云雷纹一般是青铜器上的底纹,衬托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绳纹:绳纹是由波浪形状的线条结成绳索形状的纹饰。
一般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的附属装饰带,盛行于西周的后期。
环带纹:环带纹是由起伏较大的波浪纹呈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
其凹处用类似于眉口形的纹饰填充。
该纹饰盛行于西周的中后期。
二、动物纹类:
饕餮纹:饕餮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凶猛贪食的动物。
饕餮纹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中心地带,以鼻子为中心向两边对称,有双眼、双角和双我耳。
左右两侧陪有龙形纹样。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夔纹:夔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
多以侧面表现。
象纹:大象纹样一般不作为青铜器的主要部位的装饰,也有个别例外,还有将器物作成象形的,如象尊。
象纹盛行于商代与西周初期,着重刻画象的粗壮形体。
此外还有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等。
三、人物活动纹类:
人物活动纹饰比较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一、夏代青铜器
此时是青铜器的“滥觞“时期。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还很幼稚古朴、率简凝重,还没有脱离原始意味。
甚至有的青铜器没有任何装饰,通体素面。
一般以单层凸起的饕餮纹和弦纹为装饰纹样,没有底纹。
此时,青铜器上饕餮纹形象的处理比较松散,不象后来商代那样神秘、威严与恐怖。
1972年在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属夏代。
二、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商代前期,这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
综观商代的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
青铜器以礼器为重,故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如鼎、鬲、簋、爵、尊等种类,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
商代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
鼎是商代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象征着某种权威。
鼎的形制随着不同时期纹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鼎分为方鼎和圆鼎,商代时期方鼎较多。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的商代前期的大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除了鼎外,商代青铜器的其他种类工艺水平也非常高。
三、西周青铜器
西周后期青铜器不重装饰而重记事,故铭文逐渐增多。
西周的方鼎较少而圆鼎较多,具有狰狞恐怖的饕餮纹减少,神秘的龙夔纹也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青铜雕塑
我国商周时代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型铜尊卣。
铜铸人像的典范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
另一方面鸟兽型铜尊卣和铜器座,亦为先秦工艺装饰的优秀典范,代表作有湖南湘潭出土的猪尊,传为湖南暗化的猛虎食人卣等。
玉器工艺
此时的玉器主要分为礼玉、佩玉和装饰玉三大类。
礼玉基本上包括琮、圭璧以及戈上的装饰物品,一般是在政治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使用,是贵族阶级身份的象征,并有神圣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贵族统治阶级注重礼乐,玉器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到伦理道德方面来。
由于玉器代表了不同阶级,佩带玉佩成为贵族阶层的时尚,死后以玉殉葬更体现其显赫的地位。
陶瓷工艺
商代的制陶业有明显的分工。
陶瓷以灰陶为主,多为素面,也有刻印兽纹和几何纹的的陶器,以及刻有简单的绳纹、弦纹、旋涡纹等。
商周时代出土的原始陶瓷在原料的处理上尚不精致,釉彩不够稳定。
原始瓷器造型主要有尊、罐、瓮、豆、簋等。
小结
中国的早期文明主要体现于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和早期文字之上。
这些创造都是在“敬天”的思维前提之下开始的。
同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的某些工艺技术得到了总结和新的发展。
术语
青铜;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事发展到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一个国家每一朝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体,以兽面牛首为主体。
左右对称展开。
其形象狞厉可怕,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到春秋时就基本消失。
思考题
1青铜器的分类。
2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作。
中国美术简史教案——秦汉美术
【教学内容】秦汉美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秦汉绘画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秦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分布区域以及绘画内容特点。
【教学难点】秦汉美术对中国绘画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学习相结合
【授课过程】:
第三章秦汉美术
第一节概述
封建社会,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功能。
由于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战国时期在绘画中占主导地位的青铜器、漆器上的装饰画,让位于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
作为用于丧葬的丝质帛画继续流行。
第二节秦汉绘画艺术
一、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
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
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
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
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随葬俑
一、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至1976年,在秦始皇陵东郊的临潼西杨村南边,约当东陵道之北侧,先后发现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
其中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坑内作土棱与巷道颉比相间布局,东段设开阔的前厅;巷道与前厅部分,整齐地埋藏着与真人真马等大的陶塑兵马俑,按其密度推算,总数达6000余件。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的纪念。
为数众多的陶塑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阵整肃,勇于攻占的宏伟气派。
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二、两汉陶俑及木俑
陵墓雕刻
一、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
这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
现存之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石蛙、野人、石鱼二、人与熊等14件作品。
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二、东汉墓前石雕
东汉墓前的石雕以石兽居多,石人雕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遗存不多。
较为有名的是山东曲阜乐安太守墓前两躯石人雕象,以及河南开封中岳庙前的两躯石人雕象,两处的石人雕象造型都较粗短,古朴稚拙,伫立如柱,略显呆滞。
三、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汉代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
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
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第三节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构。
画像石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
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
形成四个中心:山东、苏北、皖北区;豫南、鄂北区;陕北,晋西北区;四川地区。
西汉晚期画像石,在山东、豫南两地均有发现:
1山东沂水鲍宅山的凤凰刻石,上有“元凤”,“三月七日”,“凤凰”等榜题刻字,画面为阴线刻成的两只简率的凤凰。
2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厂画像石门扉与石门柱上雕刻的楼阁,门阙图象,题材比较单调,技法属于凹面阴线刻。
3山东汶上县新莽元凤三年画像石,亦称“路公食堂画像”,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骑出行图。
4河南唐河湖阳始建国天凤五年,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墓室结构呈“回”字形,东接带南北两车库的甬道,全部用石材构筑,墓内雕刻着30余幅画像,有描绘社会现实生活的迎宾、驯虎骑象,乐舞杂技,有反映升仙思想的羽人,应龙,四首人面虎等。
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浮雕,阴线刻者仅有一石。
综观此墓画像石,具有布局疏郎、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象质朴等特点,纪年明确。
东汉前期画像石,在山东地区,以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以及南武阳石阙画像石为代表。
长清孝堂山石祠为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其雕刻技法和边框图案酷似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故推测其建造于东汉章帝、和帝时期。
祠内石壁及三角形石梁上,布满精美画像: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狩猎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南阳地区的东汉早期画像石,以南阳扬官寺和唐河针织厂发现的两座画像石墓为代表。
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平面呈“回”字形,画像内容颇丰富。
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郎,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东汉后期画像石。
南阳地区以襄城芡沟永建七年画像石墓、南阳东郊李相公庄建宁三年许阿墓为代表。
两者均属砖石混合结构墓。
艺术风格趋向粗放简率。
山东,苏北地区的东汉画像石,以创建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嘉祥武氏石祠氏石祠,安丘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以及徐州茅山画像石墓等为代表。
嘉祥武氏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其中,武梁祠画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
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以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
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
第二层刻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像。
第三层刻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等孝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