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检测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未点燃的蜡烛B的位置放光屏,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可以判断像的虚实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2.以下四种现象,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B.树叶影子C.小孔成像D.海市蜃楼
3.对下面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高”是指声音响度大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③“绿树荫浓夏日长”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④“潭清疑水找”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A.只有①④正确B.只②③有正确C.只有②③④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红、黄、蓝光被人们称为光的三原色
B.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汽车的后视镜利用凹面镜来扩大视野
D.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108m/s
5.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它的解释所用物理原理相符的是()
A.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B.海市蜃楼——光的反射
C.一叶障目——光的反射
D.镜花水月——光的直线传播
6.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因为光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是()
A.手影的形成
B.月亮的“倒影”
C.玻璃幕墙光污染
D.笔在水面处“折断”
7.2020年6月21日下午14:36,合肥地区上空出现了日环食现象,如图所示。

图中的光学现象与日环食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A.小孔成像
B.透过放大镜观察物体
C.筷子弯“折”
D.雨后彩虹
8.一束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反射角30°
B.只将平面镜顺时针转25°时,反射光线顺时针转25°
C.只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25°时,反射光线靠近法线偏转25°
D.只将入射光线靠近平面镜方向转25°时,反射光线靠近平面镜方向转25°
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如果逐渐减小入射角,则折射光线将逐渐远离法线
C.雨后彩虹的形成与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七色光原理相同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块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和一块绿色透明玻璃片乙部分重叠,然后在正下方放置一张白色纸板。

将太阳光竖直照射到玻璃片上。

则白色纸板上各区域所呈现的颜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A.区域Ⅰ为红色B.区域Ⅱ为白色
C.区域Ⅱ为黑色D.区域Ⅲ为绿色
11.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是为了减小误差
B .将B 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 .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 .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12.如图所示,OA 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的一条反射光线,OA 与水面夹角为60°。

下列关于入射角α∠、折射角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60α︒∠=、60γ︒∠>
B .60α︒∠=、60γ︒∠<
C .30α︒∠=、30γ︒∠>
D .30α︒∠=、30γ︒∠<
二、填空题
13.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______现象;为了减少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公路急拐弯处装上一块凸面镜扩大视野,这是人们利用光的______规律能够看到对面拐弯路段的来车情况。

14.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____现象;一朵红色的玫瑰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若只被蓝光照射,这朵红色的玫瑰花看起来是____色的。

15.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图所示的是一只白鹭平行于溪水水面飞行的画面。

白鹭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白鹭看到了水中的鳜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

16.疫情期间,抚州市战“疫”英雄李乐通过平面镜检视防护服的穿戴情况。

当他站立在平面镜前,距离平面镜0.5m ,他与镜中的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为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落实“入校前体温检测”制度,抚州市各中小学校配备了如图所示的“测温枪”,该测温枪是利用监测窗口接收人体辐射出的 ______ 线来测量体温的。

各中小学校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预防外,有的地方还用 ______ 线灯来灭菌。

18.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它是全球最长跨海大桥。

(1)当客车在大桥上行驶时,以______为参照物,坐在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形成的,倒影看起来比较暗是由于光射入水时部分光线在水面发生了______导致的。

19.聊城市东昌湖面上倒影如镜,水下鱼翔浅底。

“倒影如镜”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

我们看到“鱼翔浅底”其实是有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像。

(填“实”或“虚”)20.小孔成像是由光的__形成的。

如果将图中开有小孔的纸板向光屏方向移动,则光屏上的像会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解答题
21.暑假,小明自从学习了物理以后对家里面所发生的事情都十分感兴趣,都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探究一下。

(1)小明的爸爸十分喜爱喝茶,他从网上了解到,新鲜的茶叶采摘下来以后要经过“杀青”的制作过程,如图甲所示。

这种方法是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 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2)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将沸水倒入茶杯中后,如图乙所示。

透过水杯看到的是茶叶正立、放大的 _____ (填“实像”或“虚像”)。

(3)小明从冰箱里取出一罐放了很长时间的易拉罐饮料,不一会发现易拉罐的外表面有许多
水珠出现,如图丙所示。

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 _____ 为什么? _____ 。

(4)小明在家中找出一个空碗。

将一枚5角硬币放在碗底部中央,适当移动自己的视线直到看不到碗中的硬币,如图1所示。

保持眼睛的位置和角度不变,慢慢往碗中注水到满,就会发现碗中原来的硬币出现了,如图2所示。

请在图2中画出看到硬币右边缘的光路图。

(_____)
22.二平面镜相互垂直,一光线斜射入其中一块平面镜,经过二次反射后射出。

(1)画出二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证明:第一次入射光线与第二次反射光线平行。

23.遵义市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着力全国文明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水平,政府开展了噪声、光污染整治工作,如图所示:标志“禁鸣喇叭”是为了在
__________减弱噪声;耀眼的玻璃幕墙属于光的__________。

(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24.舞剧《千手观音》是在广为流传的千手观音故事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演绎了一段极具寓言色彩的故事。

图为由张继钢担任编剧、编导的大型舞剧《千手观音》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时的剧照。

(1)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____________的缘故。

(2)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___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产生的效果。

(填物态变化名称)
(3)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________,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5.为了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位男孩面对一座距自己85m的峭壁发出喊声,一会儿听到了回声.他分三次用电子表测量从他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经历的时间分别为0.49s、0.50s、0.51s.
(1)你认为他能听到回声的条件是:________.
(2)此测量过程主要利用声音能传播________的特性.(选填“信息”、“能量”)(3)此种方法也可以测量光速,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且可以发生________现象.
(4)此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_________?
26.如图所示,平面镜前立有一旗杆.请画出旗杆顶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
(_______)
将平面镜远离旗杆,旗杆的像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举行升旗仪式时,旗子沿旗杆匀速上升,此时旗子的像相对旗子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可以用光屏来判断蜡烛像的虚实,若在光屏上承接到像,说明成实像,若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虚像,故A正确;
B.玻璃板必须要与纸面垂直,若不垂直则代替像的蜡烛不会跟点燃蜡烛像重合,无法验证像与物大小关系,故B错误;
C.像的大小与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无关,无论怎样移动物体,像和物体始终等大,故C 错误;
D.做多组数据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而是得到普遍性规律,故D错误。

故选A。

2.D
解析:D
A.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树叶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高”是指声音响度大,故①正确;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②正确;“绿树阴浓夏日长”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③正确;“潭清疑水浅”中“水浅”是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故④正确。

故选D。

4.B
解析:B
A.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故A错误;
B.光的色散是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所以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利用凸面镜来扩大视野,故C错误;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B。

5.A
解析:A
A.凿壁偷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解析:D
A.手影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月亮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玻璃幕墙光污染,是当日光和人工光照射到玻璃表面上时由于玻璃的镜面反射而产生的眩光,故C不符合题意;
D.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由水中入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解析:A
日环食现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
A.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符合题意;
B.透过放大镜观察物体利用了透镜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筷子弯“折”,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色散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解析:D
A.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等于60°,故A错误;
B.只将平面镜顺时针转25°时,则反射光线顺时针转50°,故B错误;
C.只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25°时,则反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25°,故C错误;
D.只将入射光线靠近平面镜方向转25°时,则入射角为8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85°,即反射光线靠近平面镜方向转25°,故D正确。

故选D。

9.C
解析:C
A.小孔成像中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
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如果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将减小,折射光线会靠近法线,故B错误;
C.彩虹是雨后的一种光的色散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与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七色光原理相同,故C正确;
D.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B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所以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那么Ⅰ区为红色,绿色玻璃只能透过绿光,那么Ⅲ区为绿色,同种强度的红光和绿光混合在一起是黑色,所以Ⅱ区为黑色,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解析:B
A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是为了得到普遍性规律,故A错误;
B .将B 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 正确;
C .验证“光路可逆”时,如果让光线逆着反射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看这时的反射角是否为原来的入射角,从而验证光路是否可逆,不必用两个激光灯,故C 错误;
D .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D 错误。

故选B 。

12.C
解析:C
如图所示,OA 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的一条反射光线,则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由光路图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30°,即30α︒∠=,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30γ︒∠>。

故选C 。

二、填空题
13.折射反射
解析:折射 反射
[1]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小明逆着折射后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位置比实际浅。

[2]为了减少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公路急拐弯处装上一块凸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这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使路上车辆经凸面镜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使人们能够看到对面拐弯路段的来车情况,而且起到了扩大视野的作用。

14.色散黑
解析:色散 黑
[1][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色散现象;当红色的玫瑰花只受到蓝光照射时,照在玫瑰花上的蓝光被吸收,没有光被反射,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

15.反射折射
解析:反射 折射
[1]白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白鹭看到水中的鱼是鱼身上的光经过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虚像。

16.1m不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解析:1m 不变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

[1] 当他站立在平面镜前,距离平面镜0.5m,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他与镜中的像之间的距离是1m。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当他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17.红外紫外
解析:红外紫外
[1]测温枪是接收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来测温的。

[2]生活中除了用消毒液消毒外,还可以利用紫外线来灭菌。

18.客车反射折射
解析:客车反射折射
(1)[1]当客车在大桥上行驶时,乘客相对于客车的位置保持不变,故以客车为参照物,坐在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2]大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发生反射形成的。

[3]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大桥在水中的倒影的看起来比实际物体本身暗一些。

19.反射折射虚
解析:反射折射虚
[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树木反射的光射向水面,形成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2][3]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会因为光的折射形成虚像,从上面看感觉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一些。

20.直线传播变小
解析:直线传播变小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即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小孔和光屏三者间的距离有关;光屏与物体的位置不变,挡板向光屏方向移动时,物体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物距u)变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像距v)变小,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变小,像与物的大小之比变小,所以像会变小。

三、解答题
21.汽化虚像不能见详解
(1)[1]新鲜的茶叶通过加热,使茶叶中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物质由液态直接变为气态叫汽化。

(2)[2]杯子加入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水杯看到的是茶叶正立、放大的虚像,本质上是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3][4]由于从冰箱取出的易拉罐,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使易拉罐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易拉罐表面发生液化,所以一会儿又变湿。

(4)[5]当水升到一定高度后,看到了硬币。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从硬币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当光线射入人眼,人凭光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其实人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

22.(1) ;(2)见解析。

(1)(2)首先过第一次反射的入射点画出竖直镜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竖直镜面的夹角是60°,所以第一次入射角是:
90°-60°=3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第一次的反射光线;过第二次反射的入射点画出水平镜面的法线,由图知,第二次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第二次的反射光线。

则反射光线与水平镜面的夹角为30°,而第一次反射的法线与水平镜面平行,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和第二次反射光线与水平镜面的夹角互为同位角,并且相等,所以第一次入射光线与第二次反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23.声源处镜面反射
[1]禁止鸣笛,喇叭就不会发出声音了,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主要是看反射面是否光滑,反射面光滑为镜面反射,粗糙为漫反射。

玻璃幕墙表面非常光滑,属于镜面反射。

24.直线传播升华振动
【解析】分析:(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舞台上烟雾缭绕,是因为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而生成的小水珠。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2)舞台上烟雾缭绕是使用干冰,也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形成小水珠飘浮在空中形成雾。

(3)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故答案为:(1). 直线传播 (2). 升华 (3). 振动
【点睛】此题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涉及的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声音的产生原因和物态变化,要注意辨别其应用。

难点是要知道舞台上的烟雾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25.原声和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至少0.1s以上;信息;直线;反射;340m/s。

【解析】
【分析】
(1)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人耳能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透明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
(4)已知三次用电子表测量从他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经历的时间分别为
0.49s、0.50s、0.51s,可求得所用时间的平均值,知道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解。

(1)人耳能分辨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是0.1s,即原声和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至少0.1s 以上;
(2)用电子表测量从他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经历的时间,利用了声音的反射,故此测量过程主要利用声音能传播信息的特性;
(3)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透明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

(4),声音在空气中的路程,则声
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故答案为:(1)原声和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至少0.1s以上;(2)信息;(3)直线;反射;
(4)此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点睛】
此题涉及到回声、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光的直线传播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26.不变静止
【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旗杆顶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分析解答;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作旗杆顶A点关于平面镜对称点A′,A′即为A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是物像等大,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将平面镜远离旗杆,旗杆的像大小不变;举行升旗仪式时,旗子沿旗杆匀速上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此时旗子的像也以相同速度沿旗杆匀速上升,旗子的像相对旗子没有位置变化,因此此时旗子的像相对旗子是静止的.
【点睛】
此题考查平面镜作图、平面镜成像特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