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光:博物馆陈列说明的编写01基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向光:博物馆陈列说明的编写01基础篇
博物馆陈列说明的编写与制作
多年来,围绕着陈列说明的讨论⼀直没有停⽌过,说明的性质是什么,说明可以发挥怎样的作⽤,怎样编写说明,说明中要包括哪些内容,多长的篇幅⽐较合适,等等问题⼀直困扰着陈列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制作者。
在当前信息时代和学习社会的背景下,在构建博物馆与观众有机互动关系的⽬标下,如何撰写有特⾊、吸引观众的说明,如何发挥说明帮助观众学习的作⽤,如何使陈列说明成为陈列视觉效果的有机构成成分,这是要深⼊思考的问题。
⼀、陈列说明的性质
长期以来,⼈们对陈列说明的认识常常流于简单化,认为陈列说明就是展品的说明。
应该说,当⼈们认为展品是陈列中⼼的时候,陈列说明只能作为展品的辅助和补充,⽤以表达展品本体难以表现的信息。
这让许多⼈认为陈列说明是“鸡肋”,会局限观众对展品的观察和欣赏,甚⾄误导观众对展品的认知和理解,在这⼀认识的影响下,陈列说明越简单越好,越不引起观众注意越好。
另外还有⼀种观点,认为陈列说明是与展品相分离的,是不同质的,以不同的⽅式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展品以实物形态传达着真实的客观信息,⽽陈列说明则以⽂字传达经过⼈们加⼯的信息。
这⼀观点认为展品传达的实物信息是第⼀位的,陈列说明则有⼈为加⼯之嫌。
且不论上述观点是否合理,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将陈列说明视为陈列的次要因素,从⽽导致对陈列说明的忽视,陈列说明牌的制作常常是在筹展的最后⼀刻,造成陈列说明牌的内容、形式、摆放成为陈列中最⼤的败笔,既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学习成效,也影响到陈列的信息传播及视觉效果。
为改变这⼀状况,重要的是要改变过去“重展品,轻说明”的观念,在信息社会和学习社会的背景下,在观众是学习者的条件下,在当代博物馆⼴泛采⽤⾼新科技设施的展览环境中,重新认识陈列说明的性质和功⽤,认识陈列说明在实现陈列⽬标中的作⽤,探讨陈列说明的编写要求和制作规范。
陈列说明是什么呢?它是陈列的知识框架、信息媒介和视觉要素,在陈列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特别在历史类展览中,陈列说明是不可替代的陈列要素。
由于展品的内涵极其丰富,当观众与展品相遇时,如果没有规定的语境,观众对展品的认知和理解将会天马⾏空,根据⾃我的知识、经历和需求⽽对展品的意义、价值和内容进⾏解读,并得出⾃我感觉满意的结论,这⼀结论可能与陈列要表达的内容相同,也可能差之千⾥。
将⼀个个孤⽴、⾃⽴的展品联系成为有意义的、且能表达特定价值和态度的组群,靠的是⼈类的知识,只有在⼈类知识的框架中,展品才能发挥其有助于观众学习的作⽤。
此外,作为展品,个别的物品必须从属于陈列的知识结构,必须将与陈列知识结构有关的特性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确⽴它在陈列中的位置,建⽴与相关展品的联系,只有知识赋予了展品以意义。
应该说,在陈列的内容设计阶段,博物馆⼯作者已在特定的知识框架中安排了最能表现知识内容的物件,也就是将展品置于规定的知识体系中。
陈列说明为观众提供了认知和解读展品的知识框架。
陈列的知识框架包括陈列所依据的知识体系,还包括这些知识的表述架构,以及使表述⽣动⽽设计的故事线索。
知识是⼈对客观事实的规律性联系的认识,并⽤⽂字符码依照规定的逻辑规则表述出来,由概念、命题、规则和观点构成。
由于展品⾃⾝特性的多样性,使其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多元的,如古代青铜器就可涉及历史、考古、⽂字、冶⾦、材料、艺术、宗教、民族等多个知识领域。
当博物馆⼯作者设计展览时,为使展览的⽬的鲜明准确,常常会以⼀个知识领域为基础框架,整合相关知识领域的内容。
如我国⼀些历史博物馆原始社会部分的展览,多以考古学为理论基础,依据考古类型学理论体系,按照时代、地域和考古⽂化特性,分类展出原始社会的物件;陈列的知识表述架构是将⽂本形态的知识体系中的各个⼦系统和知识点的时空关系进⾏重新安排。
知识是系统、严谨和客观的,当通过展品等实物性视觉材料表达时,需要根据视觉材料的质量、数量和空间状态进⾏重构,要将⽂本形态的知识转换为视觉形态和空间形态的知识;故事线索是将冷静、价值中⽴的知识元素转化为⽣动、有情节的事件,让连接知识元素的逻辑关系转化为视觉关系和⾏为关系。
故事线索可以是事件性的,通过具体的事件、⼈物来使静⽌的展品充满⽣命;也可以是视觉性的,通过若⼲展品形状、⾊彩、体量、位置的关系,使展览显露活⼒。
陈列说明是信息的传播媒介。
传播以⽂字或图像为载体的陈列知识体系的信息,似乎是陈列说明的主要功能,这也让很多⼈认为陈列说明只是⼀种辅助的物件。
但是,作为媒介,它不仅⾃⾝承载信息和传播信息,同时也以⾃⾝的形态和特性传达着额外的信息,并影响观众对信息的态度和接受状况。
陈列说明是重要的陈列视觉要素,构成要素和陈列语⾔要素。
陈列说明以规则的视觉状态构成展览的信息框架,帮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中发现和确定不同层次的信息,帮助观众将孤⽴、分离的个别展品组合成为有意义的认知对象。
陈列说明以其⾃⾝的形状、材质、肌理、⾊彩、位置和摆放状态成为展品的视觉背景,以规则化、⼏何化的视觉形态映衬展品的千姿百态,以单调的⽂字形态反衬出展品的⿁斧神⼯。
陈列说明是陈列视觉语⾔,其与展品的相互关系,其⾃⾝的物理性状,构成了观众的视觉感知,同时也传达着由形态、⾊彩、动态引发的情感感知。
此外,说明的制作、放置也传达出陈列组织者对陈列的态度,这也会影响观众对陈列价值的认知。
⼆、陈列说明的功⽤
陈列说明是陈列组织者发表个⼈见解,与观众进⾏交流的主要⼯具。
说明是陈列组织者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也是观众开展⾃主学习的重要辅助⼯具。
它发挥着多种作⽤,可以传达信息,引导察看,激发兴趣,引导学习,建构意义,表达情感,启发思考。
陈列说明通过⽂字和图像,直接、清晰、简约地向观众传达特定的信息,避免观众因展品本体⾃⾝展现的过多和庞杂的信息⽽迷失⽅向,或因⽆法辨识信息⽽放弃观看。
陈列说明通过有序的表述,引导观众对展品的观察过程,通常是从宏观形态到微观细节,在观看中加深观众对展品的认知和理解,帮助观众了解与这些现象有关的知识,发现共性和规律性的因素,认识展品的个性特点。
陈列说明可以通过故事性、趣味性、启发性的表述⽅式,激发观众对展品和陈列内容的兴趣,激发观众对了解更多的知识的兴趣,由此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
⼀个陈列区间中的陈列说明,可以根据该部分内容的科学逻辑和观众的学习⾏为过程,按照观众的参观路线,循序渐进地表述有关的概念、命题、观点和规则,帮助观众逐步地接触、认知、
理解相关知识。
陈列说明应有助于观众⾃主地建构有关陈列展品和内容的意义,即帮助观众将认知的知识与⾃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并认识到该知识的价值。
陈列说明的另⼀重要作⽤是表达情感,⽂字⽂本是有感情的,可以通过语词、语句和修辞表达严肃、激励、悲苦、欢快、幽默、憎恶等情感,还可以表达赞同、鄙视、中⽴等态度。
三、陈列说明的类型
陈列说明主要是以⽂字、⽂本为主体的对陈列内容和展品内容的表述和阐释,表述了陈列的知识框架,并表达了陈列的基本价值和情感取向。
陈列说明包括陈列的各级标题、前⾔、各陈列单元综述、展品说明和结束语。
标题。
标题⼜可分为陈列标题、分部标题、单元标题和组标题等⼏个层次。
陈列标题或为单⼀主标题,也可是主标题、副标题的组合型标题。
陈列标题通常直接表现陈列的基本内容、主导态度和价值取向,使观众在进⼊展厅之前就可感知陈列的内容,激发观众参观的兴趣,并⼤致了解陈列的知识背景。
陈列标题有助于观众辨识和定位陈列,如同打开观众记忆的触发器,如同引导观众的⽅向指⽰牌。
为此,陈列标题要简洁、明确,让观众看到标题就可产⽣关于陈列内容、价值和态度的联想,引发观众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陈列标题要具有强烈的冲击⼒,要对观众的⼼灵和记忆形成冲击。
相对⽽⾔,分部标题、单元标题和组标题的知识性和叙事性要多⼀些,它们通常是对该部分内容的概括,帮助观众确定该部分内容在整体知识框架中的位置,把握陈列内容的基本线索和关键点。
为加强陈列标题的冲击⼒和能动性,标题应多⽤主动句式,主谓结构,语⾔要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情感⾊彩,如“巴蜀寻根”、“⾛向盛唐”、“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陈列标题。
或者选择观众熟悉并⾮常感兴趣的专有名词,如“敦煌”、“第⼀夫⼈”等。
标题尽可能避免陈述句式,如“**地区出⼟⽂物展”类,此类标题语⽓平实,虽然表述了事实,但缺乏激情,缺少联想。
要尽可能避免让公众产⽣歧义、或不明究⾥的陈列标题,如“西天诸神”类。
前⾔与单元综述。
前⾔所说多是陈列内容和举办主旨的概括表述,或是陈列内容的概括介绍,或是陈列特⾊的简要说明,或是陈列现实意义的深度揭⽰。
陈列前⾔要给观众提供⽐标题更翔实、更详细的背景信息,说明陈列的主要特点,帮助观众对陈列知识背景和展品体系有⼤略的了解,做好参观陈列的知识准备,建构更为具体和明确的参观预期。
陈列前⾔可根据陈列的内容、取向和⽬的选择不同的⽂体和表述语⽓。
单元综述侧重对相关陈列单元内容事实的表述,更多的是提供学术背景,揭⽰该单元与相关单元的知识联系。
在单元综述中也可说明陈列内容所依据观点的选择原因。
单元综述多使⽤说明⽂体。
如果说陈列标题、前⾔和单元综述是陈列知识框架的“纲”,展品说明就是陈列知识体系的“⽬”。
展品说明在介绍展品的基本信息外,还要介绍陈列知识体系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知识结构和学习内容。
⼀个展览的展品说明应是⼀个整体,是陈列知识体系的具体展现。
在编写展品说明时,要统筹安排,将陈列内容的结构、主题发展、情节等合理分布在各阶段、各单元的展品说明中。
编写说明要注意到观众的学习过程,根据观众的学习要求,合理安排知识点,适时安排学习激励点。
⼀般来讲,在陈列的开始,可安排背景材料,唤起观众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知识;此后,可提出学习任务和学习⽬标,提供学习内容的基本名词、概念、定理、规则。
随着陈列的进展,观众准备知识的积累,可逐步介绍有关的研究⽅法和学术观点,逐步加强观众应⽤这些知识解释客观事实的能⼒,逐渐使观众形成或强化对陈列内容的价值判断。
在陈列某⼀阶段、单元的结束段,或陈列知识体系的过渡环节和连接环节,以及整个陈列的结束阶段,可以安排⼀些帮助观众评价学习效果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去评价观众的学习,⽽是让观众建⽴积极的学习信⼼,对此次学习活动取得积极的评价。
展品说明要有整体性,每⼀个展品说明都要服从于陈列⽬标,服从陈列依据的知识体系。
例如,⼀个历史陈列可涉及历史学、考古学、⼈类学、民族学、艺术史、科学史等诸多学科,该陈列的设计⼈员在内容设计阶段,或出于⾃主选择,或出于研究习惯,会选择⼀个知识体系作为基础,据此确定陈列所涉知识内容的表述结构、发展线索和表述形式。
在编写展品说明时,要对有关知识内容进⾏取舍,突出与陈列⽬标相关的内容,淡化那些游离、偏离或⼲扰陈列⽬标的信息。
如青铜器,在通史类陈列中,需要强调青铜器的政治、信仰、历史、社会的意义,⽽对其⼯艺、艺术、装饰、材料的信息可简化处理;但在青铜器专题陈列中,这些被简化处理的信息就可被置于重要位置了。
展品说明中包含了很多信息,编写说明时要注意根据观众的学习⼼理和参观需求安排这些信息的表述次序。
⼤略⾔之,展品说明的信息可分为三类,依表述先后顺序为实物性信息、知识性信息和阐释性信息。
实物性信息⼜可称为识别信息,主要是有关特定展品物理属性和⾝份信息的信息,通常包括展品名称、时代、质地、来源(出⼟地或作者)、尺⼨、收藏单位、藏品号等信息,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知识性信息⼜称为基本信息,通常是有关于该展品的功能、⽤途、效能、使⽤⽅式、使⽤地点等的信息,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与展品功能有关的知识,如材料、⼯艺、相关科学技术的信息也可纳⼊这⼀部分;阐释性信息⼜称为背景信息,主要回答有关展品“价值”的问题,即这件展品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它,它在展览中的位置等问题。
阐释性信息⼜包括展品特点、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等⼏类信息。
展品特点是该物件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从展品的⾃⾝特点说起,如作者的制作意图、⼯艺特点、装饰特点等。
历史背景主要是宏观的社会、历史、艺术、科技背景。
现实意义是该物品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当代对该展品价值的评价等。
在陈列说明中,除⽂字外,还可使⽤插图、图⽚等图像资料。
对⼀些⼯艺性信息和结构性信息,如⽤⽂字表述,可能要⽤较长的篇幅,运⽤图像则可⼀⽬了然,让观众在较少的时间⾥获取必要的信息。
图像还有助于增加展品说明的⽣动、活泼和可读性。
由于说明的篇幅限制,图像应构图简洁、主体突出,在不⼤的篇幅中传递主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