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质量检测卷(一)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原文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并不包括“所载内容”。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解析:此项犯扩大化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盘庚》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甲骨文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析:根据文中“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可知C正确。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
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门窗卸了,楼梯拆了,把里面的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楼阁刹那间被当作“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
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
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
再后来,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
现在又在原址重建了望江楼。
他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天太热,您暂时别去。
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
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赶到邻市找到儿子,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华市长撰写的,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死竟鹤归道山了。
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
再看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
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细细考察,就做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
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
儿子不作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负责人找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陈主任听后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
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
”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
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
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工农兵“造反有理”,将一座古建筑当作“四旧”刹那间毁掉,作者如此写是为了批判那些无知愚昧的学生和工人。
B.“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这句话正面表明了那位老书法家和范玉成书法艺术有魅力、非同寻常。
C.望江楼重建后,范玉成渴望登上这座楼,但儿子打算陪他去时,他却拒绝了。
这是因为他儿子惹他生气了。
D.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刻碑名手的形象,范玉成不但刻碑技艺精湛,而且还有拥有崇高的艺术情操。
解析:B分析不准确,应该是从侧面赞美了范玉成的书法造诣。
A分析错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交代望江楼被毁掉的历史,从而突出范玉成的历史责任感。
C表述不正确。
不是儿子惹他生气,是他不能还历史真相,无心情去登临望江楼。
答案:D
5.小说中范玉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刻碑名手,技艺精湛;②坚持原则,尊重历史。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范玉成对儿子说的一番话,突出了他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的性格特点。
②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
小说结尾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刻碑人责任重大,对历史不能作假。
③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
情节从“范家手艺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始,到“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止。
情节结构严谨,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有些格式化。
前文已多次突出表现范玉成对碑刻艺术负责的态度,结尾再强调,有些赘余之感。
②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
如果去掉这一段,以望江楼景色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
③从情节上来看,范玉成对碑刻失实坚持更改的做法在故事中交代得很清楚了,结构已经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之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
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中央电视台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
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
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
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
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
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解析:D项,向“国家地理频道”提供片源的是“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D.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解析:A项,从材料一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已经采用“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播出,并非“以期将来”。
C项,由材料二图表可知,55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
D项,“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于文无据。
答案:B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运营模式的不同表现在“制”和“播”两方面的差异,依据材料三可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制”“播”情况,依据材料四可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片源、节目制作和播出情况。
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对点概括,分条表述。
答案: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中央电视台是纪录片的主
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
..,调河南参军事。
性通绰,举止不烦。
累迁.京兆仓曹参军。
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
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
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
..,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
”拜河东租庸、盐铁使。
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
帝复问,曰:“臣有所思。
”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
”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
”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
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
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
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
或曰:“尚父有社稷
..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
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
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
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
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
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B.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C.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D.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
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解析:A项中的“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说法错误,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
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
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
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立即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劝谏,代宗深为感动,并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授官左司郎中。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
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
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良苦用心。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
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如今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解析:B选项“立即引用孟子的话”有误,裴谞开始没有回答;“并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授官左司郎中”先后颠倒。
答案:B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
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
(“元元”“访”“责”介状后置句式、句意顺畅是考查重点)
(2)尚父正处功高位尊、隆盛无比之时,天子初即位,一定以为结党亲附他的人很多。
如今他有小错我即举发,恰好证明了尚父并不恃权仗势。
(“党”“众”“发”“恃”、句意是考查重点) 参考译文:
裴谞,字士明,明经科及第,调任河南参军事。
他性格豁达宽厚,举止沉稳而不急躁。
多次升官做到京兆仓曹参军。
适逢史思明叛乱,裴谞逃到山谷里躲藏。
史思明曾是裴谞父亲裴宽的部将,因感念裴宽旧日的恩德,并且早就听闻裴谞名声,于是派出骑兵追踪行迹,找到之后,高兴得连呼“郎君”,授以伪职御史中丞。
叛贼在洛阳大肆残害唐室宗亲,裴谞暗中予以宽解拖延,使数百人赖以保全性命。
他曾向朝廷报告叛贼内部虚实,事情泄漏后,史思明愤恨得连声责骂,几乎要把他杀死。
安史叛乱平定后,官拜太子中允,又升为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肃宗设宴召见。
唐代宗避乱陕州,裴谞带上考功南曹的印鉴徒步奔赴皇帝行营,代宗感叹地说:“疾风知劲草,果然值得信赖。
”官拜河东租庸、盐铁使。
当时关中大旱,裴谞入朝议事,皇帝把他叫到便殿,问他制酒业全年的利润和收支情况,裴谞迟迟未予回答。
唐代宗又问,裴谞说:“我正在想问题。
”唐代宗问说:“想什么?”裴谞答道:“我从河东到京师,行经的三百里之内,农民们愁苦忧叹,庄稼全部未能种上。
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
孟子说过:‘治理国家,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谈论利字?’所以我没敢马上回答。
”代宗说:“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也听不到这样的道理。
”授官左司郎中,代宗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
元载忌恨他,外调做虔州刺史,历任饶、卢、亳三州刺史,后调回做右金吾将军。
唐德宗刚刚登基,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满朝文武震恐顺服。
当时,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而禁屠杀的命令尚未撤销,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却在家宰羊,裴谞将此事向皇帝陈奏,唐德宗认为他不畏强权,对他很有好感。
有人责问裴谞说:“尚父郭子仪为江山社稷建立功勋,难道你连一点小过也不肯庇护他?”裴谞笑道:“这里的奥秘你就不懂了。
尚父正处功高位尊、隆盛无比之时,天子初即位,一定以为结党亲附他的人很多。
如今他有小错我即举发,恰好证明了尚父并不恃权仗势。
对上我尽了为臣之道,对下则维护了大臣的安全,这不也是可以的吗?”
当时朝堂之上特地设置了一个三司合议机构,审决民间狱讼,凡有争辩不服者就来敲击登闻鼓。
裴谞上奏说:“谏鼓、谤木的设置,本是用来洗雪沉冤、引进采纳正直的话。
如今诡谲狡猾之徒随随便便就来惊动皇帝,所争不过是一些细微小事,这样下去,还要各级官吏干什么?”德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各类案件又复归于有关机构处理。
裴谞憎恨各级执法官员往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的带着旧怨随意判定刑罪的轻重,于是献上《狱官箴》来讽劝警戒。
因为朋友受罚受到牵连,被贬为阆州司马。
不久即召还为太子右庶子,后升任兵部侍郎,做到河南尹、东都副留守。
裴谞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担任过河南尹这个职务,所以上任后,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处理公务。
去世时,年七十五,追赠礼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