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2.秦汉时期,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和郡各对其下属机构进行考核;与考核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可弹劾有罪赃的郡守、县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
B.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吏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3.关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
B.这一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加强而形成
C.是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
D.有力地加强了地方治安
4.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

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

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5.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B.民主性C.家庭性D.强制性
6.在边吏的选拔制度方面,西汉有武功、朝臣贬任、宗亲、举荐等多种途径,但以前三种
途径为主。

东汉则以迁任、举荐和内臣出任为主要途径,并加入了皇帝直接委任或将军兼任这一途径,即侧重于调动和选拔朝廷信赖的人出任边吏。

这——变化反映了()A.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
B.郡国并行制度遭到废除
C.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
D.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7.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中“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所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9.《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
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
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
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10.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

这一变化()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1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2.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

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

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


②“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


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
④“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


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
13.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由此可知,八股取士()
A.便于选拔有真知灼见的人才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束缚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D.有利于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
14.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

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
15.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明代某官职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主要职责是“凡大臣奸邪、
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者,劾。

”该官职应该隶属于()
A.六部B.谏院C.都察院D.内阁
二、非选择题
16.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

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

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

……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

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

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制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17.选官制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

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二宋朝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

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

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

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

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

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察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

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

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以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范本》(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
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因此选A选项。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在出现在秦汉时期;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未提及官吏的选拔方式和流程,排除A;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D项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

3.【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与地方的治安状况没有直接关系,D项说法符合题意;
A、C两项是关于上计制度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对官员相应的考核制度,上计制度因此而产生,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汉宣帝的诏令体现了察举制的选拔标准之一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体现了该制度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故选B项;材料提到的是察举制选拔官员重视个人品行,这一标准无法体现激发官员责任感,排除A项;材料中汉宣帝的诏令说明察举制的标准是皇帝定的,不能说明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排除C项;据所学察举制的知识可知,孝廉并不是察举制选官的唯一标准,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所征之人“不拘一格”等字眼意在强调汉武帝的选官制度是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武帝时是君主专制,体现不出民主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家族性和强制性的信息,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答案】C
【解析】从西汉时期的武功、朝臣贬任、宗亲、举荐,到东汉时期加入皇帝直接委任或将军
兼任这一途径,可以反映出东汉时期地方荐官、选官的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选官的权力不断在加强,因此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门阀政治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排除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选官,而不是地方行政,排除D。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人才选拔实行九品中正制,因此苏东坡所说的“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指的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C正确;A是先秦的选官制度,排除;B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选官制度,排除。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中自由投考,没有身份限制,主要看中考生成绩,与钱穆的描述一致,因此这一制度是科举制,D正确;世官制注重血缘关系,平民子弟并不能通过这一制度进入仕途,排除A;察举制看中的是品行而非成绩,与“十年寒窗”无关,排除B;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平民子弟难以通过这一制度进入仕途,排除C。

9.【答案】B
【解析】卢商出身贫寒,通过自学奋进,“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也说明科举制不注重出身,有助于扩大人才选拔范围,B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科举制并不注重门第,排除A;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排除;科举制只是唐代众多入仕途径的一种,排除D。

10.【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为主考官到临时差遣官员为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进行监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促进了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故A正确;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没有影响,故B错误;科举制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但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故C错误;这一变化和文人的政治诉求无关,故D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从北宋到南宋的宰相中,祖辈任官数量日渐减少,说明祖辈对后代入仕影响逐渐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 正确;通过题干可知,世家大族的影响正在减弱,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科举制的功能强化才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可知,①描述的是元朝的监察体制;由材料“郡守掌……尉掌……监御史掌郡监”可知,②描述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权力的划分;由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可知,③描述的是汉朝的刺史制和郡国并行制;由材料“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可知,④描述的是宋朝的监察体制;综上,故选C;ABD在排序上均有错误,排除。

13.【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八股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比较死板,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C项正确;明代八股取士形式僵化,不利于选拔出真正人才,排除A;八股文形式僵化,士子只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格式学习即可,因此不利于重学风气形成;题干强调的是八股取士的形式僵化,和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无关,排除D。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行使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决策方式,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以及纠劾官员不法行为可知,这是监察官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都察院是负责监察的,C正确;六部负责行政,排除A;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排除B;内阁不负责监察,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途径:任子制;察举制。

(2)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解析】(1)原因:根据“‘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可知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途径主要是通过任子制和察举制。

(2)根据“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可知官僚贵族化带来的消极作用主要是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17.【答案】(1)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宰相出身从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多样化。

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

(2)特点:考核和检查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

(3)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

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一中宰相总人数及进士出身人数可知,从唐玄宗到南宋时期进士出身的宰相比重在上升;依据材料一中“举荐、行伍、门荫”到“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可知,入仕途径更多样化。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选官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和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有关。

(2)根据材料二“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

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以便日后核对。

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

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分析,主要从考核标准、形式及程序结果进行回答。

(3)“变化趋势”可从监察对象、监察权的地位等方面来归纳。

“本质”可从加强皇权的角度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