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综合练习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安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综合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5)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6)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是()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

C.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新航线陆续开辟,使港城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对宇宙的想象。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屈原的“天问”到王勃的“天高地迥.①(A.qióng B.jiǒng),觉宇宙之无穷”,这些浪漫想象背后,yùn②(A.酝 B.蕴)酿着的是一种求索的渴望,一种梦想的力量。

4月24日,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甲(A.揭晓 B.揭穿)——“天问”。

专家表示,“天问”出自《楚辞》。

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深空的决心和毅力。

深空探测永无止境,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乙(A.守旧如常 B.薪火相传),持续奋斗。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三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易于吸引广大群众
②便于接受和传播
③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二、阅读
(一)古诗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表达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

黄莺、燕子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使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5.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②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③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②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③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
(3)予.在儋州予:(4)予欣然
..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欣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B.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C.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D.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9.请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梦中的桂花卤和桂花茶
琦君
①大陆家乡老屋的前后大院落里,最多的是桂花树,一到八九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那岂止是香闻十里,简直是香到我的梦里了。

②古人说:“金风送爽,玉露生香。

”小时候老师问我怎么解释,我就信口说:“桂花是黄色的,秋天里,桂花把风都染成黄色了,所以叫作金风。

滴在桂花上的露珠,当然是香的,所以叫玉露生香。

”老师点头认为我胡诌得颇有道理哩。

③在台北时,附近巷子里有一家院墙里有一株银桂,轻风送来香味时,就会勾起我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

④老屋正厅庭院中与书房窗外各有一株银桂,父亲在诵经吟诗之后,总喜欢让我端把木椅坐在走廊上闻闻木樨的清香,说是有清心醒脾之功。

所以银桂的香味在我心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而母亲却能把这种桂花香保存起来,慢慢儿地享受,那就是她做的桂花卤、桂花茶。

⑤与银桂完全不同的是金桂,开的季节却是中秋前后。

金黄色的花,成串成球,非常茂密,与深绿色的叶子相映照,显得很壮观。

但是一遇到大阵秋雨,就纷纷零落了。

母亲不像父亲那样,她可没空闲端把椅子坐下来闻桂花香,她着急的是金桂何时盛开,潇潇秋雨何时将至。

母亲称之为秋霖,总要抢在秋霖之前摇下来才新鲜。

因为一被雨水淋过,花香就消失了。

不像银桂,雨打也不容易零落,次日阳光一照,香气又恢复了。

摇桂花对母亲和我来说,是件大事,其忙碌盛况就跟谷子收成一般。

摇桂花那一天,必须天气晴朗,保证不会下雨。

一大早,母亲就在最茂盛的桂花树上,折二枝供在佛堂里与祖先神位前,那一份虔敬,就仿佛桂花在那一天就要成仙得道似的。

⑥太阳出来晒一阵以后,帮工就帮着把篾簟(用竹篾编织成的席子)铺在桂花树下,团团围住。

然后使劲摇着树干,花瓣儿就落在簟子上。

我人矮小,力气又不够,又不许踩到董子里,只有站在边上看。

一阵风吹来,桂花就纷纷落在我头上、肩上,我就好开心。

⑦摇下来好多簟的桂花,由母亲把细叶子、细枝、花梗等拣净后,先装在篓里,然后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钵装起来,用木瓢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是可取食的桂花卤了。

过年做糕饼是绝对少不了它的,平常做汤圆、糯米粥等,挑一点加入也清香提神。

桂花卤是越陈越香的。

⑧母亲又把最嫩的明前茶焙热,把去了水汽半干的桂花和入,装在罐中封紧,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完全吸收在茶叶中。

这是母亲加工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

可见什么东西都得花心思,有窍门的。

剩下的,母亲就用作枕头芯子,那真合了诗人说的“香枕”了。

⑨母亲日常生活,十二分简朴,唯有泡起桂花茶叶来,是一点不节省的。

她每天在最忙碌之时,都要先用滚水沏一杯浓浓的桂花茶,放在案头,边做事边闻香味,到她喝茶时,水已微凉了。

她一天要泡两次桂花茶,喝四杯。

她说桂花茶补心肺,菊花茶清肝明目,各有好处。

⑩杭州有个名胜区叫满觉陇,盛产桂花。

八九月间,桂花盛开时,也正是栗子成熟季节。

栗树就在桂树林中,所以栗子也有桂花香味。

我们秋季旅行时,在桂花林中的摊位上坐下来,只要几枚铜板,就可买一碗热腾腾的西湖白莲藕粉煮的桂花栗子羹。

那嫩栗到嘴便化,让我仿佛喝到了那桂花卤和桂花茶的味道,真到今天都感到齿颊留芳。

林中桂花满地,踩上去像踩在丝绒地毯上。

母亲说西方极乐世界有“玻璃琉璃,金沙铺地”。

我想那金沙哪有桂花的软、桂花的香呢?
⑪大陆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啊,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选自2020年第二期《意林》,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位身居台湾的游子回忆自己母亲在大陆老家制作桂花卤和桂花茶的全过程。

B.第①自然段中“我的梦里”既包括母亲、母亲的桂花卤和桂花茶,也包含了“我”的大陆老家。

C.第⑨段的母亲一天要泡两次桂花茶喝,是因为桂花茶能补心肺,其药用功效比喝菊花茶来得好。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从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台湾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怀。

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但是一.遇到大阵秋雨,就.纷纷零落了。

(赏析加点词语)
(2)先装在篓里,然后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钵装起来,用木瓢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

(赏析句子)
1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3段在文中的作用。

13.说说结尾句“大陆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啊,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包含了“我’哪些情感?
14.文章以“梦中的桂花卤和桂花茶”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

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

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

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

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有素肌玉骨之像,是因为采用高岭土为原料,胎质具备一定的透明性。

B.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三种方法说明了中国瓷器烧制技术高。

C.第⑤段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了中国瓷器的美化装饰由简单到精细的发展过程。

D.中国瓷器的彩绘画面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传说故事,也有寓意丰富的图案。

16.选文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请简要分析。

17.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

【材料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不例外。

考场失利、友谊翻船、同学嘲笑、父母唠叨……都有可能使你陷入挫败、沮丧、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中。

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有可能爆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人际关系。

如果长期郁积于心,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积极心理学认为,发掘人的乐观、善良、爱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消解人的负面情绪,使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挖掘积极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情绪、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找到了一些调控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

下面介绍其中几种,帮助大家调控情绪。

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

意识不到自己性格不足的人,在与人产生矛盾时,总是认为对方性格有缺陷,所以,要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

只有认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才能积极正视并加以修正,从而冷静看待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这样才容易摆脱负面情绪。

肯定现在的自己。

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说错话或做错事,学习或工作陷入瓶颈时,如果过于苛责自己,只会让情绪更加低落,加剧内心的痛苦。

此时,恰当地肯定现在的自己,意识到自己虽然现在不完美或身处困境,但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情绪就会趋于稳定。

记下自己的情绪。

无法或者不方便向别人倾诉时,可以把自己的烦恼点记录下来,这也是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通过记录情绪,梳理让自己感到快乐和难过的事情,多做能令自己高兴的事,再想办法去解决烦恼的事。

多建立几根支柱。

在遭受负面情绪时,如果只有一根支柱,一旦这唯一的支柱倒塌,整个人就会随之崩溃。

如果建立的支柱多几根,就可以通过其它支柱来转移注意力和化解负面情绪。

这些支柱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是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亲密感情,可以是某种健康的活动等。

向正能量靠拢。

多关注充满正能量的人或事,常和积极向上的人一起进步,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充满正能量。

因此,要主动接近积极向上的人,多观察他们的行为,多向他们学习。

同时,多做对自己或对别人有意义的事,在成就感中体验积极力量带来的愉悦与幸福。

远离悲观情绪的人。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人经常怨天怨地,充斥着悲观情绪。

悲观情绪会产生消极的磁场,不仅使自己深陷其中,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要远离消极悲观的人,不要成为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选自和田秀树《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有删改)
【材料二】苏轼一生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却不曾被负面情绪击倒。

他被排挤出京,做杭州通判时,与佛印结为好友。

佛印心胸开阔,为人豁达,二人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

后被贬黄州,做了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他写了不少诗文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被贬惠州后,苏轼利用空闲时间,探索岭南风光,亲自尝试酿酒,生活丰富多彩。

被贬儋州后,他采草药,兴学堂,造福乡民,把儋州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材料三】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中小学生被迫线上学习。

还不到半个月,林杨同学就憋闷得慌,他在贴吧发了一条求助信息,很快收到网友跟帖。

18.下列对“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负面情绪让人情感体验不舒服,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伤害人的身心健康,应及时疏导。

B.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人的乐观、善良、爱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使人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C.“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和“肯定现在的自己”两种方法都只是要我们认识自己性格的优点和缺点。

D.远离消极悲观的人,不作悲观情绪的垃圾桶,是培养积极心理情绪,调控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

19.“材料二”中,苏轼面对人生坎坷所采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与“材料一”中的哪些方法相吻合?请选择两点具体分析。

20.请从“材料一”中选择一种调控负面情绪的方法,用跟帖的方式,帮助“材料三”中的林杨赶走负面情绪。

我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跟帖:
(六)名著阅读。

21.填空题。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_________。

《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___________》。

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

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后,中共派谁去谈判?其最终解决在当时有何意义?
三、作文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那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是一缕芬芳;对于居里夫人来说,那蓝色荧光的奇观,是一缕芬芳……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这样一缕独特的芬芳,幸福着你的岁月,温暖着你的时光。

请以“一缕芬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同安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
期中综合练习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 座号 _________注意事项
1.请将信息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不
得有误
2.保持答题卡的清洁和完整,不得折
叠3.选择题用2B 铅笔填涂,修改用橡皮擦净正确填涂 缺诊标记 贴条形码区(正面朝上,请勿贴出虚线方框)[]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 10 分 )( )
2 (
3 分 )
(1)(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3)(3分) ( )
3 ( 7 分 )
(一)古诗鉴赏。

(6分)
( ) 4 ( 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 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16 分)(1) 念:_________________ (2) 相与:_________________ (3)予: _________________ (4) 欣然:_________________ 6 ( 4 分 )( ) 7 ( 3 分 ) (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 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20 分)( ) 10 ( 3 分 ) (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 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12 分) ( ) 15 (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 6 分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20 题。

(10 分) ( ) 18 (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 4 分 )我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 3 分 )(六)名著阅读。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 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 3 分 )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60 分)
23( 60分)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