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25届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会发生+RNA→-RNA→+RNA和+RNA→蛋白质的过程,再组装成子代病毒。
“-RNA”表示负链RNA,“+RNA”表示正链RNA。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B.该病毒复制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完全一样
C.该病毒的“+RNA”可被宿主细胞中的RNA聚合酶识别
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密码子
2.下图为某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幽蚊幼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827 J·m-2·a-1
C.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D.浮游植物能量多的原因是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高
3.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以获得完整的番茄植株,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
B.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C.此过程中若发生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
D.根尖细胞最终发育为无叶绿体的植株
4.研究发现,一条DNA上的某基因经“DNA—RNA—DNA”途径可转移插入本DNA其他位置或其他DNA上。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DNA→RNA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和脱氧核苷酸
B.RNA→DNA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苷酸
C.该基因转移至本DNA上时可能引起基因突变
D.该基因转移至其他DNA上时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5.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时发现了一种能促使核仁解体的蛋白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
B.该蛋白质在有丝分裂前期具有较高的活性
C.若细胞大量合成该蛋白质,一定引发细胞凋亡
D.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可降低其分裂速度
6.白化病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两种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分别表示转录、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M1与M2在结构上有差异
C.图中两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
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选择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后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保持相互黏附状态,在分裂期才会分离并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黏连蛋白(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连结蛋白)的裂解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的关键性事件,分离酶(SEP)是水解黏连蛋白的关键酶。
下图a、b、c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应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1)据图分析,a图处于分裂__________期,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器是细胞内执行重要功能的结构,b中①所示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该细胞器内进行的生理过程包括
__________。
A.葡萄糖氧化分解B.CO2生成C.乳酸生成D.O2的消耗
(3)分离酶(SEP)的活性需要被严密调控。
保全素(SCR)能与分离酶紧密结合,并充当假底物而阻断其活性。
据此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分离酶没有专一性
B.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同一种蛋白质
C.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
D.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竞争分离酶的活性部位
(4)若在细胞培养物中加入APC抑制剂,则细胞分裂会停留在b图时期,该时期为分裂__________期。
由此,结合图中信息分析,AP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致残性强。
研究表明,该病的病理改变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密切相关,而一种人鼠嵌合的抗TNF-α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治疗RA。
下图为该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
(1)图中的抗原A是______________,常用的促融剂是_______________。
细胞融合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HAT培养基的作用是经选择性培养筛选出杂交瘤细胞,之后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能分泌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最后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只能产生一种单一抗体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
____________技术。
(4)单克隆抗体主要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9.(10分)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
科学家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提取干扰
素用于制药。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将获得的幼蚕组织先剪碎,并用_____酶短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2)在培养获得单个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进行一系列无菌处理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
_______________。
培养家蚕细胞时,细胞会产生贴壁生长和_______现象,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__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
(3)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需要载体协助,而载体一般不选择_______(填“噬菌体”或“昆虫病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是否表达,采用的技术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2019年12月以来,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六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疫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新冠病毒与HIV一样都是单链RNA病毒。
两种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翻译时,因
____________(填结构)移动得到一类多聚蛋白,多聚蛋白均需要在一种由病毒自己编码的蛋白酶催化下被剪切成单个蛋白,才能发挥作用。
有专家曾推荐两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用于治疗这种新冠肺炎,从原理上看两种药物都是通过与病毒自己编码的蛋白酶结合而使这种蛋白酶失效。
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来看,两种药物都通过改变病毒这种蛋白酶的____________,使蛋白酶失去它的功能,从而抑制病毒的繁殖;从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来看,两种药物都通过干扰子代病毒的____________(填“注入”或“合成”或“组装”)而不能形成子代病毒。
另外,有人用新冠肺炎康复者经过严格病毒灭活等处理过的____________治疗重症患者取得明显效果。
(2)这种新冠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与健康,研制并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最有效措施。
假如某医疗研究小组已研制出某种新冠病毒疫苗,但不知道该疫苗的免疫效应如何,请利用若干只健康小鼠等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该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应。
要求简要写出:
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
(要求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甲和对照组乙两个组)
11.(15分)风能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但有研究发现风电场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
例如,风电场的建设会导致鸟类栖息地的丧失,飞行的鸟类会因与旋转的风车叶片发生碰撞而死亡。
在没有风电场的地区,鸟类数量约是风电场周围的4倍,而蜥蜴的数量较少,某些种类的害虫也较少。
研究者认为风电机就像新的“顶级捕食者”,间接影响营养级较低的种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风电场的建设可能会使该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
(2)根据题意,风电场周围的鸟类与蜥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简述风电场的修建与当地植物种类锐减之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风电场周围鸟类的种群数量可用_______法。
根据题意,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风电场周围的某鸟类
种群数量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解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
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
A、因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该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A正确;
B、题意显示该病毒能进行RNA的复制,故该病毒复制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完全一样,B正确;
C、该病毒的“+RNA”不可被宿主细胞中的RNA聚合酶识别,因为RNA聚合酶识别的是DNA,C错误;
D、题意显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其中含有密码子,D正确。
故选C。
2、C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详解】
A、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不能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幽蚊幼虫同化的能量为840 J·m-2·a-1,其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行下一营养极(13 J·m-2·a-1)、分解者利用、未利用,因此幽蚊幼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该小于827J·m-2·a-1,B错误;
C、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780+4200)÷31920=25%,C正确;
D、食物网中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浮游植物能量多的原因是其处于第一营养级,而其他营养级的能量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第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3、D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或丛芽幼苗植株。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植物激素,常见的包括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二者的配比不同,作用的效果不同,当二者比例相等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当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大于1时,有利于生根,反之有利于芽的形成。
【详解】
A、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经过脱分化、再分化过程才形成胚状体,从而形成植株,A正确;
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组织培养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B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整个过程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如果有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C正确;
D、根尖细胞含有植株的整套遗传信息,分化出根、茎、叶,基因选择性表达可以出现含有叶绿体的植株,D错误。
故选D。
4、A
【解析】
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2、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
A、DNA→RNA过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和核糖核苷酸,A错误;
B、RNA→DNA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苷酸,B正确;
C、该基因转移至本DNA上时,可能插入其他基因内,导致其他基因结构的改变,引发基因突变,C正确;
D、该基因转移至其他DNA上时,若插入DNA的非基因区,可引起基因重组。
若插入DNA的基因区,可引起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生物变异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识记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掌握生物变异的类型,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5、C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可能是一种水解酶。
【详解】
A、造血干细胞分裂旺盛,在分裂的前期存在核仁的解体,该蛋白质能促使核仁解体,所以造血干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A正确;
B、核仁的解体发生在分裂期的前期,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故此时该蛋白质的活性较高,B正确;
C、细胞内大量合成该蛋白质时,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分裂,而不是细胞凋亡,C错误;
D、该蛋白质与核仁的解体有关,若抑制该蛋白质的合成,核仁不能解体,细胞的分裂被抑制,所以若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会降低癌细胞的分裂速度,D正确。
故选C。
6、D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经①转录形成M1(mRNA),经②翻译形成血红蛋白,构成正常红细胞或镰刀型红细胞;基因2经①转录形成M2(mRNA),经②翻译形成酪氨酸酶,酪氨酸酶作用于酪氨酸形成黑色素。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1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2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
A、由分析可知,过程①②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
B、由于M1和M2是由不同的基因转录形成的,所以M1和M2在碱基排列顺序上有差异,mRNA的结构均为单链结构,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基因1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直接控制,基因2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间接控制,两者控制方式不同,C 错误;
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该从人群中调查,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应该从患者家系中调查,故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间有完整的核膜核仁线粒体BD CD 中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分析三种蛋白质的相互关系,SCR与SEP结合会抑制SEP发挥作用,二者分离,SEP会促进黏连蛋白的水解。
由图可知,a时期APC含量很低,SCR与SEP结合,对应有丝分裂间期。
b时期,APC含量升高,与SCR 结合,释放SEP,且SCR含量降低,对应有丝分裂中期。
c时期,APC和SEP含量进一步升高,且SCR含量降低,对应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
(1)据图分析,a图核膜核仁完整存在,处于分裂间期;
(2)b中①所示的细胞器有特殊结构—嵴,为线粒体,该细胞器内进行的生理过程包括CO2生成和O2的消耗。
故选BD;
(3)A、分离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黏连蛋白的水解,A错误;
B、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不同蛋白质,B错误;
C、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因为二者可以结合,C正确;
D、保全素和黏连蛋白均可与分离酶结合,故二者竞争分离酶的活性部位,D正确。
故选CD;
(4)b图时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该时期为分裂中期。
间期a时,APC含量很低,中期b时,APC含量又升高;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点睛】
本题需要准确判断各细胞状态图像对应的有丝分裂时期,再结合三种蛋白的含量变化判断其相互作用,学生要学会从题干中提取相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8、肿瘤坏死因子-α(或TNF-α)聚乙二醇(PEG)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克隆化培养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动物细胞培养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治疗疾病、用于运载药物
【解析】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
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
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效应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题图分析,单抗制备过程为:将特定的抗原注射小鼠→筛选出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诱导细胞融合→用HAT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规模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典型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
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诊断试剂,也可用于治疗疾病、用于运载药物,主要是用于癌症治疗、也有少量是是用于其他治疗的。
【详解】
(1)要制备抗TNF-a单克隆抗体需要给小鼠注射肿瘤坏死因子a(TNF-a),即图中的抗原A。
常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促融,最常用的化学促融剂是聚乙二醇(PEG),细胞融合完成后,由于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所以细胞融合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2)HAT培养基的作用是选择性培养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在抗体检测之前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以增加杂交瘤细胞数量。
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能分泌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杂交瘤细胞只能产生一种单一抗体的原因是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3)单克隆抗体典型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之一。
故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4)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诊断试剂,也可用于治疗疾病、用于运载药物,主要是用于癌症治疗、也有少量是是用于其他治疗的。
【点睛】
熟知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中各阶段的原理和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9、胰蛋白酶抗生素接触抑制增大细胞贴壁生长的附着面积噬菌体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解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2、细胞的接触抑制:细胞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
【详解】
(1)要将动物组织细胞分散开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酶短时处理动物组织。
(2)在培养动物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进行一系列无菌处理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家蚕细胞时,贴满瓶壁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现象。
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细胞贴壁生长的附着面积,从而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气体交换。
(3)若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需要载体协助,而载体一般不选择噬菌体,原因是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
(4)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若要检测某基因是否表达,可检测表达过程中的产物mRNA和蛋白质。
因此,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是否表达,采用的技术有分子杂交技术和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条件;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核糖体空间结构装配(组装)血浆(或血清、抗体)思路:将若干只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某种新冠病毒疫苗,乙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抗体浓度(或者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新冠病毒,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
参考答案一:
若甲组(实验组)小鼠体内抗体浓度明显高于乙组(对照组),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较好;
若两组小鼠抗体浓度差异不明显,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不好。
参考答案二:
若甲组(实验组)小鼠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低于乙组(对照组),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较好;
若两组小鼠发病率、死亡率差异不明显,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不好。
【解析】
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移动,读取密码子合成蛋白质;根据题目信息可以推测,两种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与酶结合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其功能从而抑制病毒繁殖,阻断子代病毒的“组装”过程而不能形成子代病毒。
【详解】
(1)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移动,读取密码子合成蛋白质;根据题目信息,两种药物发挥作用的原理都是通过与病毒自己编码的蛋白酶结合而使这种蛋白酶失效。
因此可推测,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来看,两种药物都通过改变病毒这种蛋白酶的空间结构,使蛋白酶失去它的功能,从而抑制病毒的繁殖;病毒的多聚蛋白已经合成,两种药物都通过干扰病毒多聚蛋白形成单个蛋白的酶切过程阻止其发挥作用,因此从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来看,两种药物都是通过干扰子代病毒的“组装”过程而不能形成子代病毒。
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血浆)中存在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因此可用新冠肺炎康复者经过严格病毒灭活等处理过的血浆(或血清、抗体)治疗重症患者。
(2)根据实验目的及对照实验设置的具体要求,可确定该实验的大致实验思路:将若干只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某种新冠病毒疫苗,乙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抗体浓度(或者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新冠病毒,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
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若甲组(实验组)小鼠体内抗体浓度明显高于乙组(对照组),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较好;若两组小鼠抗体浓度差异不明显,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不好。
或若甲组(实验组)小鼠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低于乙组(对照组),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较好;若两组小鼠发病率、死亡率差异不明显,则说明该疫苗免疫效应不好。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获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加以分析和解题,利用所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恰当地设计实验思路,确定可观察、可测量等相应的实验结果并预测相应的实验结论。
11、降低捕食(和竞争)风电场的出现导致许多鸟类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使得某些害虫数量剧增,该地植物种类锐减。
标志重捕风电场的建设使鸟类栖息地丧失,降低了鸟类的繁殖成功率,从而降低了出生率,又因鸟类会与旋转的风车叶片发生碰撞而死亡,从而升高了死亡率(及迁出率升高,迁入率降低)
【解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详解】
(1)根据题目信息,风电场的建设导致鸟类减少,间接影响营养级较低的种群,使该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2)根据题目信息,“在没有风电场的地区,鸟类数量约是风电场周围的4倍,而蜥蜴的数量较少”可以推断,鸟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