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 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三十而立 ________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
(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1)丘;春秋
(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3)为学与修身
(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
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就是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学习态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

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故答案为:⑴丘;春秋
⑵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⑶为学与修身
⑷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⑸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内容的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

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
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B.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公大笑乐
C. 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也(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B. “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C. 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动怒。

D. 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答案】(1)A
(2)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C
【解析】【分析】(1)A都表示承接。

B以……为乐/高兴。

C成为/替。

D志于/志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3)A项错,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B项错,“三”表示约数,很多。

D项错,不是孔子,是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故答案为:⑴A;
⑵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出选择。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
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

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

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

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和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①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②,思意不惬。

后示张公③,张曰:“此二京④可三。

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⑤,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

于是先相非贰⑥者,莫不敛衽赞述⑦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

②讥訾(zǐ):讥笑非难。

③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

④二京: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

⑤皇甫谧: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

⑥非贰:非难、不同意。

⑦敛衽(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

赞述: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莫不敛衽________
②未重于世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的“于”与成语“受制于人”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君文未重于世
B.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C. 于是先相非贰者
D. 责任重于泰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思意不惬。

②然君文未重于世。

③宜以经高名之士。

④遂为作叙。

(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时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没有;重视
(2)A
(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

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莫:否定副词,没有;重:动词,重视。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A项和例句的“于”字都是介词,被。

其余三项都是介词,B、向;C、从;D、比。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

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

注意“惬、然、宜、经高名、遂”等字要准确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

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文段写左太冲写好《三都赋》时,受到很多人的讥刺,直到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又为他做了《序》。

说明人们不去认真读文章,人云亦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故答案为:(1)没有;重视。

(2)A
(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

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莫不”指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不惬:不好;然:但是;宜:应当;高名之士:有名望的人士。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左太冲刚写好《三都赋》时,当时的人们对他多有讥刺,他心里不好受,就拿去给张华看。

张华说:“看来张衡的《二京赋》可以变成《三京赋》了,但是你的文章没有为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左思就去询问皇甫谧,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就为他做了《序》。

这样,原来非议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行礼赞叹的。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

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

②钟会:钟毓的弟弟。

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

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

(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

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东市:刑场。

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
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

“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

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

”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
(选自《韩非子》)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