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水土保持
1.1 概述
1.1.1水土保持设计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国务院1993 年8 月 1 日第120 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7)《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14年1月1日)。
2)技术规范与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3)《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575-2012);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规范》(GB/T15774-1995);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9)《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1.1.2项目概况
梦幻三湘旅游度假区科技小镇新建水利工程为某水库。
该水库位于衡阳市衡南县云集镇车江片区樟树村李家祠堂前,属湘江一级支流幸福河流域。
坝址以上总集雨面积为8.53km2,(其中上游4.85km2为栗子桥水库通过活龙江隧洞的外引集雨面积,通过闸门控制)。
干流长度5.69km,干流比降20.0‰。
是一座以旅游开发、景观为主,兼有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小(二)型水利工程。
某水库为小(Ⅱ)型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水库工程等别为Ⅴ等,主要建筑物为
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本次洪水设计洪水标准采用3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消能设计为10年一遇。
枢纽建筑物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等建筑物。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大坝坝顶高程80.20m;最大坝高为9.4m,大坝轴线长为257m,正常水位77.5m,设计水位78.56m,校核水位79.03m。
总库容为94.02万m3,正常库容为61.80万m3,死库容1.1万m3。
设计灌溉面积为220亩。
拟建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采用卧倒闸门控制泄水,闸门顶部高程77.5m,坝顶段溢洪道设计成箱涵型式。
拟建输水涵洞位于坝体左岸,设计流量0.018m3/s;采用塔式进水口,涵洞洞身采用C2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Ⅱ级管),管径1200mm,进口底部高程73.10m,纵坡1/200,长36.52m;出口设置C20混凝土消力池;出水池下游新建灌溉渠道300m。
1.1.3自然环境概况
本区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节风温湿气候区,具春季低温严寒、夏季温热、春秋之交多暴雨、秋冬干旱、冬季寒冷的气候特征。
库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453.9mm,年最大降雨量2052.7m,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60天。
历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41天(发生在1966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444.1 mm,多年平均气温为18.1℃,历年最高气温40.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日照数1560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62d。
流域内大气降水既受季风影响又受南北两极地形影响。
3~6月份,由于季风增强,冷暖气流交汇,形成锋面雨、地形雨,其降雨量大,约占全年的55%;夏秋季受气温高,地面增温快的影响,常常会引起局部性剧烈的气流上升,形成雷阵雨;7~9月份受太平洋及南台风影响又会形成台风雨。
1.1.4社会经济概况
某工程位于衡南县云集镇车江片区境内,衡阳市雁峰区以南,坝址紧邻衡山科学城。
衡南县地处东经112°16′-113°08′,北纬26°32′-26°58′,位于衡阳市中南部,湘江中游。
地控粤桂,域连楚荆,三面环雁城。
衡南三面环抱衡阳市区,与雁峰区、蒸湘区、珠晖区、石鼓区四个城区相连,衡阳、衡山县、衡东、安仁、耒阳、常宁、祁东等8个县为邻。
衡南县依托京广发展轴、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级发展走廊,而且处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体系—3+5城市群一体化区域,并且通过京珠高速复线、衡昆高速、京广高铁衡阳东站、南岳机场的建成使得衡南县的区位交通优势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云集镇车江片区位于衡南县南部,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镇政府距衡阳市中心仅
16公里,距衡南县新县城仅8公里,北邻雁峰区与三塘镇,南连松江乡及常宁市,西接硫市镇,东面是湘江。
这里交通便捷,道路网络如织,衡枣高速、潭衡西高速、衡桂高速、衡桂高速连接线、S214线穿镇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24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已全部硬化,距南岳机场仅20分钟车程,是衡阳市卫星城镇之一。
云集镇车江片区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135亩,下辖24个行政村,273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7万人。
1.2 水土流失预测
1.2.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1)预测范围
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即为各施工单元的扰动范围,预测单元应为工程建设扰动地表的时段、扰动形式总体相同,且扰动强度和特点大体一致的区域。
根据以上要求,本项目所确定的防治分区满足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划分要求,预测单元与防治分区单元保持一致,即分为:大坝枢纽区、水库淹没区、施工临建区、施工道路区、临时堆土区5个预测分区。
2)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根据本工程施工建设的特点,以及各单项工程施工时段,结合项目区降雨季节等,划分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规定,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应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三个时段。
本项目为建设类项目,运行期不需要进行水土流失预测。
在施工准备期,主要完成占地范围内场地的清理、施工场地的布置和施工临时道路的修建,这将会破坏地表和植被,造成较大程度的水土流失。
在施工期,主要完成大坝枢纽、水库淹没区的修建,是工程开挖、填筑等施工活动最集中的时段,也是水土流失发生最严重的时段。
由于开挖面、土石堆置等原因,破坏了项目区原有地貌和植被,扰动了表土结构,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如不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导致水土流失大量增加。
自然恢复期,因施工破坏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各种因素在自然封育下可逐渐消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固结及植被逐步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日益发挥,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水土流失量逐渐减少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本工程施工准备期、施工期预测时段根据各预测分区单元工程的施工进度、工期安排等分施工单元分别确定,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预测时段,各单元的预测时段结合
产生水土流失的季节,按最不利的影响时段考虑,施工时段超过雨季时段的按全年计算,未超过雨季时段(本项目雨季为3~7,历史5个月)的按占雨季长度比例计算。
自然恢复期按项目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取1年。
各区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见表10.2-1。
表10.2-1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
1.2.2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
1)扰动地表面积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及可研报告相关数据,经核算,确定项目扰动地表面积25.32hm2。
见表10.2-2。
表10.2-2 项目施工扰动地表面积一览表
2)水土流失预测
1、预测方法
采用类比法进行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量采用土壤流失量预测公式法预测,土壤流失量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本工程水土流失量预测按公式(7-1)计算,新增水土流失量按公式(7-2)计算。
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公式:
[]
∑∑==⨯⨯=n i ik ik i k T M F W 13
1
(7-1)
新增水土流失量计算公式:
[]
∑∑==⨯∆⨯=∆n
i ik ik i k T M F W 13
1 (7-2)
2)(0
0i ik i ik ik M M M M M -+-=
∆ (7-3)
式中,W—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 ;
W ∆—扰动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 ; i—预测单元,1,2,3····,n-1,n ;
k—预测时段,1,2,3,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 F i —第i 个预测单元面积,km 2;
M ik —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km 2.a ; M i0—扰动前不同预测单元土壤侵蚀模数,t/km 2.a ;
ik M ∆—不同预测单元各时段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km 2.a ; T ik —预测时段,a 。
2、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1)项目区原生土壤侵蚀模数
本项目各施工单元原生侵蚀模数采用2004年湖南省遥感资料,结合衡阳市衡南县水土保持部门在当地不同地类的实测数据,并按各分区占地地类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取值,各数值见表10.2-3。
表10.2-3 项目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表
本项目地表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取值,根据建设期各分区水土流失侵蚀模数调查情况,采用专家估判法确定本项目各预测分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见表10.2-4。
表10.2-4 本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一览表
3)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计算
经计算,本项目建设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3201.86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3020.30t,各分区水土流失量见表10.2-5。
表10.2-5 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7
1.2.3水土流失危害分析与评价
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地表、植被,在建设及运行中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当地的工农业发展和平原岗地地的环境面貌,对项目区周边水质造成影响。
本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项目建设将损坏较大面积的植被,严重扰动地貌,改变土体结构,形成大面积的开挖面和裸露地表,影响区域内景观。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将造成较大的影响。
2、对土地资源可能造成的危害
工程建设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土壤裸露,表土失去有效保护层,影响土壤的含水量、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等,造成土壤质地的下降,使得原有的土地遭受破坏,影响当地土壤资源。
3、对工程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
项目区降雨量较大,施工过程中的场地平整、基坑开挖以及临时堆土等,若防治不当有产生垮塌、滑坡等水土流失侵蚀形态的潜在危险,一旦发生,将影响施工进度,也会给工程本身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4、对下游及周边地区可能形成的危害
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临时堆土如果不及时防护和治理,雨季暴雨径流将会携带大量泥沙下泄,进入区域周边的水塘、农田等,引起沟床抬高,埋压农田,造成水塘淤积,对下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形成较大的威胁。
1.2.4预测分析及结论
1、水土流失产生时段分析
根据预测成果,项目建设期内区域水土流失总量为3228.89 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为3047.34t,占94.38%,因此项目建设活动是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总量中,施工准备期、施工期水土流失量为3218.31t,占99.67%,因此施工准备期、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
2、水土流失产生强度分析
根据结合专家估算法,确定本项目建设期扰动地表后土壤侵蚀模数在2200~17850t/km2·a之间,主要施工单元扰动地表后土壤侵蚀模数甚至在8000t/km2·a
以上,呈极强度、剧烈流失,主要因为这个时期有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填筑活动,压埋、损坏区域内植被,一些开挖填筑坡面,其土体疏松,在未达到设计要求时还不具备工程防护条件,若遇暴雨将产生剧烈水土流失;而在自然恢复期侵蚀强度较小,主要是因为施工活动结束,扰动地表程度减轻,因施工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的各种因素在自然封育条件下可逐渐消失,水土流失量逐渐减少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因此施工准备期、施工期是造成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时期。
3、水土流失产生单元分析
大坝枢纽区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48.04t,占本项目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8.14%;水库淹没区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660.44t,占本项目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87.30%;施工临建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32.40t,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1.06%;施工道路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1.89t,占本项目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0.39%;临时堆土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94.58t,占本项目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3.1%。
水土流失主要道路及广场区和绿化区范围内。
4、预测综合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面积25.3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25.32hm2,建设期水土流失量3228.89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3047.34t。
从预测结果可看出在项目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量及流失强度较大的时段,也是需要重点防治的时段。
大坝枢纽区、水库淹没区、临时堆土区是水土流失量最大的区域,应纳入水土流失防治和监测重点。
1.2.5指导性意见
本项目施工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因此,在工程施工期内和施工结束后,应根据工程不同施工区域,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水保措施,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强预防和治理,尽可能减少因项目建设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具体如下:(1)对于大坝枢纽区施工过程中的防护,要求在大坝基础开挖之前,根据地形坡度和汇水情况实施前期的截排水措施,合理运转弃渣,加强施工过程中临时堆土、土质边坡的雨季防护工作,加强基坑排水及其出水口的泥沙沉池,以减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2)对于水库淹没区,要求在修筑前,做好截洪排水工程和拦挡工作,及时开展挖填边坡的草皮、砼预制块等护坡措施,缩短边坡裸露时间,雨季施工中加强裸露土质边
坡的临时防护措施。
(3)对于施工临建区的防护,要求在工程实施期间做好场区周边的临时拦挡措施,避免降雨冲刷场内的临时堆料,造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对场地应进行清理,施工垃圾必须运至制定地点填埋,并针对原地貌情况采取恢复措施。
(4)对于临时堆土场的防护,要求对临时堆放的剥离的表土采取拦挡、截水等工程,逐步完成排水、拦挡等工程措施。
(5)所有施工单元的排水设施其排水去向应与原有水系相接,出口应考虑防冲消能设施,避免造成出口段水流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
1.3 水土流失防治总则
1.3.1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原则
根据项目施工总布置、施工特点和工程完工后的土地利用意向,采取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结合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及工程实施进度安排,按照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具体原则有:
1、综合防治的原则
布设的各种防治措施要紧密结合,并与主体设计中已有措施相互衔接,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具体措施,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发挥作用;
2、贯彻“三同时”的原则
水土保持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土保持拦挡措施首先实施,做到“先挡后弃”,保证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的安全,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3、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
4、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工程征地范围内植树,撒播草籽,形成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使工程竣工后,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5、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优化工程布局、规模及建设时序,合理安排工期,强化管理、监理和监督,做好建
设期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6、坚持分区治理、因地制宜的原则
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局部和全线防治相结合;
7、坚持一般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8、坚持水土保持措施经济合理的原则;
9、注重吸收当地水保措施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
10、工程措施要尽量选用当地的材料,做到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植物措施要尽量选用适合当地的品种,并考虑美化效果。
1.3.2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湘政函[1999]115号)中,本项目所在的衡南县属于湘中丘陵红壤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办水保[2013]188号),项目区属湘资沅中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由于本项目为衡南县建设项目,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要求,本工程执行水土流失防治一级标准,六项防治目标值详见表10.3-1。
表10.3-1 水土流失防治一级标准防治目标值表(国家标准)
衡阳市衡南县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中的湘中红壤微丘区,其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项目区水土流失侵蚀形态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
根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29.8mm,高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中的基准值,属于800mm 以上地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覆盖率三项防治目标值需提高2%以上;项目区水土流失程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土壤流失控制比调整为1。
综合目标值按各区域目标值加权平均值。
具体详见表10.3-2。
表10.3-2 水土流失防治执行标准
1.3.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1)项目建设区,指项目的永久征地(包括管辖使用土地)、临时征地、租用地范围面积约24.48hm2。
(2)直接影响区,主要指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水土流失而直接危害的区域及拆迁安置区。
根据本项目建设征地范围划分原则,并结合同类项目施工现场调查情况,拟采用表10.3-3的标准确定直接影响区范围共3.33hm2。
表1.3-3 直接影响区范围界定表
综上所述,本项目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28.13hm2。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面积详见表10.3-4。
表10.3-4 项目区防治责任范围表
1.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4.1防治分区及措施总体布局
1)防治措施体系
在对主体工程设计的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已界定的水土保持工程,根据不同防治分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各自地形地貌、土质等特点提出需要补充、完善和细化的防治措施和内容。
在大坝枢纽区、临时堆土区建立截排水、拦挡、护坡等工程,使施工临时堆土、开挖面产生的水土流失在“点”上集中拦蓄;对水库淹没区、施工道路等区域挖填后形成的新生面(如道路边坡、水库护岸等)采取植物绿化封闭措施,使水土流失在“线”上有效控制,减少地表径流冲刷;同时对施工迹地进行土地整治—即进行土地的平整、修复,提高防护标准,铺设草皮,形成“面”的防治。
通过点、线、面防治措施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立体的综合防治体系,达到保护地表,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实现水土流失由被动控制到综合开发治理的转变。
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分大坝枢纽区、水库淹没区、施工临建区、施工道路区、临时堆土场5个一级区建立,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详见图10.4。
图10.4-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图
2)水土措施总体布局
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按防治分区总体布局,针对各区以防治措施体系为基础,在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水土流失特点、工程建设施工工艺,提出各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和布局方案,补充完善植物措施、工程措施、永久性措施,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体系,使项目区建设、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具体如下:
1、对大坝枢纽区主要是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截排水、沉沙、护坡、雨季覆盖等防护措施,注意植被绿化,改善和恢复生态景观。
2、对水库淹没区主要是做好岸坡截水、护岸坡脚排水措施,及护岸边坡的植被、工程护坡措施。
3、对施工临建区只要是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排水、临时堆土的雨季防护及后期的园林绿化措施。
4、对施工道路区主要是做好路基两侧集水面的排水措施,防止雨水冲毁路面,终期做好迹地的绿化措施。
5、对临时堆土区主要是做好表土剥离和保护,合理确定表土堆置地点,并对其采取拦挡、排水、覆盖的防护措施,终期对迹地进行清理和平整。
1.4.2分区水土防治措施
1)大坝枢纽区
本项目大坝枢纽工程包括土坝、溢洪道的修建,施工强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开挖和填筑对地面的扰动范围广、程度较深,大量的土体裸露、松散,易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是本项目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因此必须对其采取及时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1)为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主体设计对坝体内坡采用10cm后C20砼预制六棱块,外坡采用方格网状草皮护坡。
为保护上游坡脚免受水库冲刷,设计在上游坡脚砌筑3.0高,0.5m厚的浆砌石固脚。
同时,对大坝坝面排水布置了纵、横向和岸坡排水沟,在马道内侧布置纵向排水沟。
这些措施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应纳入水保投资。
(2)由于大坝基础施工在基坑中进行,施工过程中临时堆置的松散土方比较多,地面降水和基坑渗水等形成的积水易浸泡作业面,因此应布置合理的临时排水设施进行排放,主体设计中已考虑了基坑排水方式,并已考虑投资,本方案将其纳入到了水保投资,但由于基础施工排水中含大量泥沙,为防止下游现有排水沟渠阻塞和淤积,本方案要求基坑排水系统与下游现有排水沟渠连接处应设一处沉砂池。
根据施工区汇水情况,沉砂池(土质)长5.2m、宽2.0m、深1m,采用二级串联型式,沉砂池积满泥沙时应及时清除。
(3)由于本工程大坝采用的是土质坝型式,土质边坡受降雨冲刷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虽然主体设计中采用砼预制块和草皮护坡,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护坡措施的滞后性和项目区强降雨等因素,本方案要求在大坝天竺去坡脚外侧设袋装土拦挡坎,防止土体滚落影响两侧农田,同时,对未及时进行边坡防护的裸露土质边坡,雨季应采用防尘网覆盖,对施工中的临时堆土也应采取同样的防护措施,以避免遭受雨水冲刷造成流失。
2、大坝枢纽区防治措施工程量
1)工程措施
截水沟170m,排水沟330m(主体设计已有)。
2)临时工程措施
表土开挖4000 m3,表土回填4000 m3,,排水土沟660m(主体设计已有),临时沉砂池1个,袋装土拦挡坎330m,防尘网覆盖4308m2(本方案新增)。
3)植物措施
草皮护坡4760m2(主体设计已有)。
本项目大坝枢纽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量见表10.4-1。
表10.4-1 大坝枢纽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一览表(本方案新增)
2) 水库淹没区
本项目水库淹没区包括库区开挖、岸坡的修建,施工强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开挖和填筑对地面的扰动范围广、程度较深,大量的土体裸露、松散,易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是本项目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因此必须对其采取及时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1)为了保障岸坡稳定,主体工程对岸坡坡脚布置了排水沟,以排除边坡来水和岸顶积水,这可大大地避免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同时主体工程还对岸坡迎水面布置了生态砌块护坡以防止受水库蓄水后水浪造成的冲蚀。
(2)由于水库淹没区土方开挖量大,岸坡侧水田较多,还分布一些建筑物,为防止土石滚落影响农田及居民生产生活,本方案考虑对这些区域采用拦土板进行临时拦挡,拦土板布置于岸坡基础下坡侧坡脚处,规格为2.4m ×1.2m ,可多次重复使用,挡土板应进行桩固。
(3)考虑到主体设计中的岸坡预制块施工的滞后性,同大坝土质边坡防护一样,雨季也采用防尘网覆盖,以防止受雨水冲刷。
3、大坝枢纽区防治措施工程量 1)工程措施
截水沟320m ,排水沟2200m (主体设计已有)。
2)临时工程措施
表土开挖32000 m 3,表土回填32000 m 3,挡土板183块,袋装土拦挡坎426m ,防尘网覆盖3945 m 2
(本方案新增)
本项目水库淹没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量见表10.4-2。
表10.4-2 水库淹没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一览表(本方案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