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论“兼容并包、自成一家”之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论“兼容并包、自成一家”之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偶有所感,亦能发为心声。
虽为物语,但其中却不乏哲理,读来往往能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如:
新月:我不会为失去的一半而哀伤,因为我有自己的妩媚。
种子:我不怕埋没,就怕吹捧。
脚印:一个我,能踏碎成堆的空话。
百灵:学习百鸟的歌声,谱写自己的旋律。
请在上述物语中任选一则立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自拟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例文
论“兼容并包、自成一家”之精神
好比百灵鸟只有学习了百鸟的歌声,才能谱写出自己动人的旋律一般,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同样需要这种“先兼容并包而后自成一家之言”的精神。
先从个人来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灵魂维度的确定与拓展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内化、思考、发展的。
民国时期中国为什么出了如陈寅恪、傅斯年、梁启超、胡适等这么多大师?我想,这与他们长期出国深造、国内学术自由是分不开的,陈寅恪曾在欧美诸多国家游学15年,学习多国语言、文化,并与个人在国内的古文积淀相交融,他并没有被同化,反而提出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重要性,终成一代人称“三百年难得一见”的史学大师;这样的情况在狂人傅斯年、“哈佛三杰”之一的吴宓、“暴得大名”的胡适等人中是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对个人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再说说大学。
不仅对于个人,“兼容并包”对于一个组织、一个群体同样意义非凡。
曾经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西南联大8年里培养出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和清华的总和?沈从文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西南联大吸收了众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大师,有研究《庄子》的刘文典、有教授逻辑学的金岳霖,还有史学大师陈寅恪、讲授中国现代小说的沈从文等,学校培养了一种自由、活泼的学风,一切都回归到教育与学习最本真的状态。
这种兼容并包、自由独立发展的精神培养了汪曾祺、王浩、何兆武等大师,由此我们也就不得不赞叹这种精神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视野放大,谈谈国家。
“兼容并包、自成一家”好比鸡尾酒一般吸取中国老白干、日本清酒、俄罗斯伏特加等名酒的长处而以崭新独立的风貌屹立于世界名酒之列。
美国人就是这样描述他们的美国精神。
美国建国仅两百多年,但如今它已是世界上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它由于是个移民国家,因而它充分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精华,并在长期勇于探索、艰苦奋斗中形成足以渗透世界各种文化的美国文化,它将这种“兼容并包、自成一体”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祖国。
近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吞下了太多的血与泪;新中国后“文革”对一切外来事物、人性、思想自由的打压,让中国的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了十年,社会价值体系严重破害。
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之迅速令人咋舌,但社会基本道德观远未完善,国家还是缺少批评、开放的足够的自由空间。
我想,中国想要真正成为各方面强大的大国,首先就应该有一个大国的胸襟。
兼容并包代替狭隘,而后自成一家,屹立不倒。
我想,“兼容并包、自成一家”的自由独立精神对个人、社会、国家都不是遥不可及的。
所以,我会一直向往着。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
分析材料:
(1)新月:关键在于对“失去的一半”和“自己的妩媚”的理解。
“失去的一半”可理解为先天的身体缺陷、家庭出身的低微等,也可理解为后天生活中所失去的东西,如,身体遭受的创伤,失去的金钱、物质、爱情、地位等。
“自己的妩媚”可理解为“自己的长处、优点”或“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就(绩)”等。
但“失去”不等于放弃,“失去的一半”也不能理解为“困难”“挫折”。
可以将整则物语的因果关系倒过来立意,即:因为我有自己的妩媚,我不会为失去的一半而哀伤。
但不能理解为:因为失去了另一半,所以我有自己的妩媚。
(2)种子:关键在于对“埋没”和“吹捧”的理解。
“埋没”可理解为自己主观上不怕寂寞,能
静下心来埋头做事;也可理解为外在对自己的不了解、不赏识、不重用甚至压制、打击等。
“不怕埋没”不能引申到“需要埋没” “吹捧”可理解为过分的赞美、表扬,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
注意要从原因的角度对“不怕埋没”和“就怕吹捧”做阐释,如:种子“埋没”自己能让自己酝酿变化,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一个人陶醉于表扬、赞美则会忘乎所以,难以继续创造成功。
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写才能算切题,只写一个方面只能按“符合题意”以下处理。
(3)脚印:核心内涵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生活,少说多做”。
要注意的是,这里“脚印”的内涵不能理解为成长的足迹、历史的印迹、心灵的轨迹等。
(4)百灵:“学习百鸟的歌声”意为博采众长,“谱写自己的旋律”意为创造自我。
要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理解为因果关系,即“因为学习百鸟的歌声,所以能够谱写自己的旋律”,也可以理解为条件关系,即“只有学习百鸟的歌声,才能能够谱写自己的旋律”。
前后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兼顾,两个方面都写才能算切题,只写一个方面只能按“符合题意”
以下处理。
立意参考:
1、脚踏实地,少说多做;
2、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情;
3、在缺憾中永生;
4、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结构层次: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
从试题所给材料中选取一种物语,联系现实生活,确定立意,然后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
如本题例文《论“兼容并包、自成一家”之精神》,是从百灵鸟的物语中生发的立意。
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论证中可以道理论据于事实论据相结合。
论证结构可以采用层进式或并列式。
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能体现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最后,要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素材准备:
1、作为一个传承五千多年文化的古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禅让制的尧舜禹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从秦朝的法制社会,到汉朝的道家、儒家思想治天下……中国的文化盛宴在被不断地丰富和补充。
中华文化的火锅,将所有的美食吸纳,烹制出滋味菜肴,而这种兼收并蓄的方式,正是民族优秀文化魅力所在。
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经久不衰的原因是继承发展,兼容并包必不可少。
2、大肚能容天下之文,化为己之根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老文化衰亡,而中华文化绵绵不绝,这个奇迹的奥秘是“容”。
曾经,我们遭受异族侵略,先辈们用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容他们,又吸收人家的长处,形成一种新鲜活力的文化根脉。
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延长北魏政权的寿命,而汉族兼收并蓄其优秀内核,促进汉文化的演变。
3、做人要做包容的人,利己利人利社会。
这是我对北京精神的理解。
身为北京的一名小学生,我要以一颗包容的心来面对同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天天在一起,同学之间免不了发生误会与矛盾,但如果我们用一个宽容且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误会将被消融,矛盾会被化解……包容是我们生活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友谊的桥梁,是建筑的地基,是坚冰的熔点,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是心中的一泓清泉,是大海中的一叶风帆。
它要伴随我们走过这一生,有了包容,我们的心可以像地球一样的宽,像大海一样的广!
4、容是一种雅量,亦是一种风度,就算一错再错,也可能被包容。
5、我觉得做人要包容。
包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里的宁静和恬淡,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也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籍与升华。
包容是一种情操,还是一种美德.包容不是懦弱,胆怯,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与包容,是笑看风云的开怀与爽朗。
6、学会包容可以化解矛盾,可以让人的胸怀变得开阔,人与人之间也能和谐相处。
包容一句语言,兴许会消除矛盾;包容一个动作,兴许会化解误会,包容一种流言,兴许会消除争执。
在电梯里的一句问候,使我们在不到两平米的狭小空间里不再互不理睬,变得那么尴尬。
所以,包容总会拉进人与人间的感情,让陌生不再永远。
【点睛】
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①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①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