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生物复习提纲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1.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
常见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条河、一个校园、一座城市等。
一棵桃树、一群鱼等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保护色〔如:蜥蜴和北极熊的体色〕、戒备色〔如:毒箭蛙、胡蜂、夹竹桃〕
3、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鸟类有适于飞翔的翅膀、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
4、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蚯蚓改进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5、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6、除病毒以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的构造和功能单位。
一、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步骤:
①取镜安放
②对光:目镜、物镜、反光镜要在同一直线上。
用左眼观察
③放置玻片标本
④观察:先用粗准焦螺旋,后用细准焦螺旋〔降镜筒升镜筒细调〕
⑤收放: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将镜头降至最低处,将反光镜放在直立的位置.
小结:
1、显微镜最重要的构造是目镜和物镜
2、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相反的〕
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短〔一致的〕
3、显微镜调节光线强弱的构造是遮光器〔光圈〕和反光镜
当光线较强时,应选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当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如:“上〞
→“〞,
“b〞→“q〞〕
5、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及视野中物像的方向一致,即:物像偏向
哪方,玻片标本就往哪方移
6、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7、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8、判断污点的方法:〔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①第一步移动玻片,如果污点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玻片上;
假设污点不动,说明污点在目镜或物镜上。
②第二步转动目镜,假设点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
假设污点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二、细胞
〔一〕动物细胞的构造和功
〔二〕植物细胞的构造和功能:
〔三〕动植物细胞的比拟〔P42表〕
即:植物和动物细胞都有的构造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局部〕三个构造,这也是动、
植细胞的区别。
〔四〕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活动〔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
细胞分裂
较大细胞的外表积相对较小,细胞膜将不能保证从外界环境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质,较小细胞的外表积那么相对较大,更易于细胞及外界进展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
动。
①细胞分裂过程
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一分为二,细胞膜内陷,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一分为二,中间形成新的细
胞膜、新的细胞壁,从而形成两个
新细胞
②在细胞分裂前,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
两个
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新细胞及亲代细胞具有一样的遗
传物质。
③细胞分裂的意义:繁殖、生长、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
第五章第1节光合作用
一、探索光合作用的实验〔P69-73〕
〔实验一〕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1、实验目的:〔1〕检验淀粉是不是光
合作用的产物〔2〕检
验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3、实验步骤:
〔1〕黑暗处理:将植物放在黑暗处2—3天
目的:消耗和转运完叶片中原来合成的淀粉
〔2〕遮光处理: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的一局部
不遮光局部〔有光〕——实验组目的:形成对照
遮光局部〔无光〕——对照组
〔3〕光照处理:将植物放在光下2—3小时
目的:让叶片进展光合作用
〔4〕酒精脱色:将摘下的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水浴加热〕,脱色后清水漂洗
①目的:将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脱色
②隔水加热的原因:酒精易燃,不可直接加热
③现象:叶片变为黄白色,酒精变为绿色
〔5〕滴碘液,再清水漂洗,观察现象
遮光局部:不变蓝,无淀粉产生
4、实验现象
不遮光局部:变蓝,有淀粉产生
①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5、结论
②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原理:氧气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结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实验三〕验证植物进展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1、实验材料:斑叶植物〔如银边天竺葵〕
斑点局部:无叶绿素
2、对照
绿色局部:有叶绿素
3、现象:叶片绿色局部变蓝,斑点局部不变蓝。
4、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而叶绿素在叶绿体中,所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叶绿素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如韭黄、豆芽的形成〔实验四〕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吸收二
水
1、现象:装置一〔无二氧化碳〕叶片不变蓝,无淀粉; 装置二〔有二氧化碳〕叶片变蓝,有淀粉。
2、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五〕检验光合作用需要水 b 局部有水——变蓝色 现象
a 局部无水——不变蓝
探究因素水。
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叶片的主脉切断,如下图,在阳光照射4小时,将此叶片脱色处理再用碘溶液处理,发现a 局部呈棕色,b 局部呈蓝色,表示a 部无淀粉生成,b 部有淀粉生成,这个实验证明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三、叶片构造及及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征。
1、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1〕表皮〔上表皮、下表皮〕〔保护组织〕 位于最外层,由 无色透明 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严密。
上表
栅栏组
海绵组
叶
下表皮 叶脉
保卫细
气孔
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易透水 角质层 。
表皮上有气孔
〔2〕叶肉〔营养组织〕:包括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栅栏组织
含的叶绿体和叶绿素比海绵组织多,所
以上表皮的颜色深。
〔3〕叶脉 〔输导组织〕:分为平行叶脉和网状叶脉。
包括运输 水 和无机盐 的导管和
运输 有机物 的筛管。
2、叶片及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征。
〔1〕叶片阔而扁平,吸收 阳光的外表积大;
〔2〕栅栏组织 细胞排列严密,含有的叶绿体和叶绿素多,利于
吸收阳光和进展光合作用;
〔3〕 海绵组织叶肉细胞排列疏松,
利于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叶片内自
由移动;
〔4〕 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利于
气体进出细胞;
〔5〕 叶脉 有效地运输光合作用的原
料和产物;
〔6〕叶外表的 角质层可以防止水分散失。
由成对的半月形的 保卫细胞 组成。
保卫细胞有 叶绿体 ,可进展光合作用。
保卫细胞可控制 气孔 的张开和关闭。
气孔 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一般下表皮气孔 多于上表皮。
实验
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种子是最好的实验材料
〔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1、甲、乙应放在温暖环境中,目的有利于种子萌发。
2、这是一个对照实验,甲萌发种子为实验组,乙煮熟种子为对照组。
3、实验原理:氧气助燃。
实验最后用燃烧的蜡烛来检验。
4、现象:甲中蜡烛立即熄灭,乙中继续
燃烧。
5、结论:萌发的种子呼吸时要吸收氧气。
〔实验二〕种子萌发时呼出二氧化碳
1、注入清水的作用是排出气体。
〔加水
排气法〕
2、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3、现象:甲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4、结论:该实验证明了萌发的种子呼吸时要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
〔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1、乙瓶中煮熟的种子装入前需要先冷却
到常温。
2、一段时间后,甲瓶中的温度计显示的
温度高。
3、该实验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出了热能。
这是因为种子中的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释放出能量,
其中一局部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实验
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拟
七年级下册
1、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局部。
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咽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
能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
2、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场所是小肠。
3、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
物质的过程。
4.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
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5、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分别在口腔、胃、小肠。
淀粉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6、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小分子〕。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为多肽〔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7、消化公式〔了解〕:
淀粉〔口腔、小肠〕
蛋白质〔胃、淀粉
口腔
唾液淀粉酶(唾液)
麦芽糖葡萄糖
肠液胰液
小肠
蛋白质
胃
胃蛋白酶(胃液)
多肽氨基酸
肠液胰液
小肠
肠液胰液
小肠
脂肪
胆汁(肝脏)
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乳化
小肠〕
脂肪〔小肠〕: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质
唾液腺 唾液〔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为麦芽
糖
胃腺 胃液〔胃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质为多
肽
肝脏 胆汁〔不含消化酶〕 促进脂肪乳化为脂肪
微粒 胰腺 胰液〔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
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
脂肪 肠腺
肠液〔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
肠肽酶、肠脂肪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
脂肪
8、消化管的各局部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局部的水和酒精;小肠:绝大局部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局部的维生素
9、有消化功能的地方有:口腔、胃、小肠。
有吸收功能的地方
肝 脏
胆总胰 腺 胰 管
胆囊 小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有:胃、小肠、大肠。
口腔只能消化,不能吸收。
大肠只能吸收,不能消化。
10、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贫血患者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
11、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1)长:5-6米 (2)面积大: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增大了消化的外表积(3)多:含有的消化液多,有肠液、胰液、胆汁。
12、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1)长:5-6米 (2)面积大: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增大了吸收的外表积 (3)薄: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3、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防御和保护和调节体温。
14、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大局部二氧化碳〕;红细胞:携带氧运输氧;白细胞:吞噬病菌;血小板:止血凝血
15、血浆〔1〕顔色: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2〕成分:水、蛋白质〔包含免疫蛋白〕、葡萄糖、无机盐和代谢废物等〔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16、血细胞:
17、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8、大面积烧伤、烫伤输血浆;高原反响要增加红细胞;发炎白细胞增多; 营养不良输全血;贫血输红细胞
19、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及氧结合,血液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及氧别离,血液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
20、血浆及血清的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血清是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浆中含纤维蛋白原,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21、输血和血型:〔1〕血型:A型、B型、型、O型四种血型。
〔2〕输血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那么,紧急情况,O 型为奉献者〔万能献血者,但在缺血时最危险〕,型为得益者〔万能受血者,缺血时可用少量的A型、B型、O型〕。
22、大力提倡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300〔5%〕是不影响安康。
〔注意:献血一般不超过血量的10%〔约400毫升〕,一次失
血超过30%〔约12001500毫升〕,就有生命危险,需及时补给血液〕
23、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 。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
颜色暗红。
静脉:将血
液从身体各部位
送回心脏的血管。
25、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在心脏内,血液有同侧心房流向同侧心室即:左心房
左心室;右心房 右心室左右两侧不相通。
26、心室及动脉相连: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心房及静脉相连: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27、心脏左侧:左心房、左心室动脉血;
心脏右侧:右心房、右心室静脉血 28、 血液循环途径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肺泡 肺部毛细血管网
氧气 二氧化碳
肺动脉
29、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30、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31、小结:1〕两种循环都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
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即:体循环中:主动脉动脉血;上下腔静脉静脉血;
肺循环中:肺动脉静脉血;肺静脉动脉血〔相反〕
3〕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4〕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32、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33、气体扩散:气体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移的运动。
34、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
肺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由气体扩散实现。
3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及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局部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人体呼吸时胸廓的变化示意图
吸呼
钟形
罩
橡皮
下上推
36.肺的换气
肺的换气是指肺泡及血液之间进展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此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通过肺的换气使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37、组织换气
组织气体交换是血液及组织细胞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此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通过组织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动脉
肺
静脉
组织细
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示意图
38、呼吸的全过程:〔重要必背〕
氧气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39、〔1、肺通气:外界及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
2、肺换气:肺泡及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此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及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大局部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4、组织换气: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
小结:a.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
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b.呼吸运动的原理:〔下四排必背〕
吸气: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入肺→吸气
外 界 呼吸肺部毛细血
肺 全
身各
个器官毛细血管血液组
织
呼气:呼吸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呼气
吸气时:外界气压 > 肺气压;呼气时:肺气压 > 外界气压
吸气时:肋骨上提,膈顶下降;呼气时:肋骨下降,膈顶上升。
C.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泌尿系统
1.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
尿液〔最主要的途径〕包括大局部水、尿素、无机盐
汗液局部水、少量无机盐、尿素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形成尿液〕〔运输尿液〕〔贮存尿液〕〔排出尿液〕
3.肾脏的根本单位是肾单位。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
4.肾小球和肾小囊分布在肾脏的皮质局部;肾小管分布在髓质局部。
5.尿的形成需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6、滤过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大分子细胞〕之外,其余物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原尿和血液很接近。
〔肾
小球毛细血管内是血液,肾小囊腔内是原尿〕
7、重吸收作用:全部葡萄糖、大局部水、局部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血液。
肾脏
出入肾的血
管
输尿管
8、血液及血浆的区别:血液有血细胞,血浆没有血细胞
血浆及原尿的区别:血浆有蛋白质,原尿没有蛋白质
原尿及尿液的区别:原尿有葡萄糖,尿液没有葡萄糖。
9、如果尿液有血细胞和蛋白质,说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有问题;如果尿液有葡萄糖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问题〔以上四排必背〕
肾脏的剖面模式图
肾单位的构造模式图
二、尿的形成
三、尿的排出
10、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比拟血液、血浆、原尿、尿液各有什么?
成 份
血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水
无机盐
尿 素
皮质 髓质
肾盂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小球
肾动脉 肾静脉
毛细血管
集合管
动脉
肾小
肾小
肾小
重吸
静脉
尿液形成示意图
血液 √ √ √ √ √ √ 血浆 × √ √ √ √ √ 原尿 × 微量〔几乎没有〕 √ √ √ √ 尿液
× ×
×
√
√
√
11、〔注:背时主要背血液、血浆、原尿、尿液里有无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
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血细胞:原因出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炎症〕。
如果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原因可能是:〔1〕肾小管的重吸收出
现问题。
〔2〕胰岛素分泌缺乏〔糖尿病〕 〔3〕正常人一次性摄入的糖过多。
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2、神经活动的根本方式 反射。
〔每一个反射都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3、完成反射的神经构造反射弧。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当包括五个组成局部:
胞 体 树
轴突
神经冲动传导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具有,一般只需大脑皮层以下〔脑干或脊髓〕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般需大脑皮层参及。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低级反射,条件反射是复杂的高级反射。
5、注意: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是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吃梅止渴;条件反射: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反射:谈梅止渴〔看书〕
6、外分泌腺:腺体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汗腺〕;
内分泌腺: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毛细血管〔甲
状腺、胰岛、垂体、胸腺、肾上腺、性腺〕。
7、既有外分泌部又有内分泌部的是胰腺,外分泌局部泌胰液,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重要〕
名
腺体
作 用
过 少
过 多
刺
反响
感受
效应
传入神
传出神神经中
反射弧模式图
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是指生物体的所有特征的总和,如形态特征、生理特征。
——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也就是两同一不同〔同一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判断方法:首先看是否互为“反义词〞,再看是否同种生物。
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以下的例子是相对性状吗?A、兔的长毛和粗毛,人的长发及卷发〔不是,因为不是同一性状的比拟〕。
B、兔的长毛和猫的长毛〔不是,因为不是同种生物的比拟〕。
二.遗传和变异性状
3、遗传是指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是指亲子之间的相
似性。
4. 变异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第二节性状遗传的物质根底
一.染色体、和基因
5.染色体:染色体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同种生物染色体数目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一般
是一样的。
6.染色体及的关系:染色体是由和蛋白质组成的,起遗传作
用的是分子。
分子呈长链状
: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小片段。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根本单位,是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8.基因及的关系:在上不是所的的局部都有遗传效应,具有
遗传效应的片段〔本质〕才叫基因。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
体或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基因和染色
体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染色体、和基因关系示意图
6.基因组:一种生物的全部不同基因所组成的一套基因,就是
基因是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的蓝图。
7.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 体性状表现的。
8.人体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因此每个体细胞
生物体〔人〕
人体由亿万 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核中都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
一对染色体
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分子
基因是分子长链上的有效片段
一般含有一样的遗传物质,但不同部位的细胞构造和功能不同,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9.基因虽然能够控制生物性状,但不能控制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因为生物的很多形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0.【人的细胞可分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两种,其中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46条,而且这46条染色体是两两成对,为23对,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是一样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的,基因的位置也是一样的,当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成对的染色体会彼此分开,所以每个生殖细胞中只含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个,基因是成单的,染色体数为23条,不成对。
〔注意:当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的。
〕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生
殖细胞除外〕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一样的
位置上,图1、4上的基因不在同一位置上,图2上的不是一
对基因,所以只有图3是正确的。
11.当男女生殖细胞相结合时,两方的染色体配对在一起,受精
A、B分别有示两对染色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