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永州四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永州四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斗寒图(节选)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

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

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

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

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

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

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

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

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

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

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

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

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

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

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

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

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

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

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

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

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

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

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

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

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

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有删改)相关链接:
市友谊宾馆布置大厅,老沈为此画了几幅画,但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不良居心。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
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 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 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

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2. 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志着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材料二: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杨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材料三:
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

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我们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
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

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

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

20 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此。

早在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可控热核反应”研究,与国际社会几乎同步。

1965 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划,西南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成立。

当时,所里条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

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了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终于1984年9月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号”。

这是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人造太阳”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一个历经多年研制的实验项目,中国环流器二号M精细的部件工艺很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

在装置设备“真空室”中,许多细小的误差是现有检测仪器所无法感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开发新的检验设备。

仅为保障高约2层楼、重约80吨的中心柱在移动过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装精度不超过0.1毫米偏差,研究团队在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短短2分钟的路程,耗费了近9个小时才成功搬运。

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他们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摘编自韩维正、刘乐艺《“人造太阳”离圆梦又近一步,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2020年1月8日)
4. 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是
A. 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

B. 开发利用核聚变,解决现有能源的枯竭问题。

C. 研究核聚变的可控装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D. 落实托卡马克方案,承载温度极高的核聚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东方超环首次达到一亿度高温,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B.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于1985年确立,2006 年11月21日全面启动,承建方由四方扩展为七方,王程总造价为100亿欧元。

C. 我国1955年起关法可控热核反应,1965 年成立专门研究所,中国环流器一号、东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

D. 可控核聚变原科充足,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各国对此高度重视。

6.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寓寄之所和心灵故园。

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

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同福克纳一直在书写他那个“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作品相对小众化。

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作家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这个虚拟空间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作品因此更能凸显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

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

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的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

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

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某个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的所在,而是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会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

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故乡意识,乡愁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

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

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

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则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2020年8月19日)材料二
由起点中文网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
侠、玄幻等。

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三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

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语体杂糅。

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

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

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

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

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

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

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

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

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作家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因为创作的需要,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

B.网络小说的作者如果不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就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变迁。

C.网络文学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D.网络小说语言存在直观化倾向,重在展现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发展导致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得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的迹象。

B.当今一些科幻类作品中,地球甚至太阳系也开始寄寓人类的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

C.虽然城市化生活发展起来了,但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依然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D.文学网站采用的“女频”“男频”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

9.根据材料三,下列不能体现网络文学“互文性”特点的一项是()
A.不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本,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

B.文本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不再属于它的创作者。

C.文本间的复杂互动意味着没有绝对独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

D.引用、参考、仿作、戏拟以及各种的照搬,文本创作方式不胜枚举。

10.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乃,字永夷,洺州广平人。

少聪颖志学,暗记《六经》,日数千言。

及长,文章清雅,为当时推重。

天宝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

既终制,从调选曹。

乃常以文部选才未为尽善,遂致书于知铨舍人宋昱曰:“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近代主司,独委一二小冢宰,察言于一幅之判,观行于一揖之内,古今迟速,何不侔之甚哉!诚能先资以政事,次征以文学,退观其理家,进察其临节,则厖鸿深沉之事,亦可以窥其门户矣。

”其载,补剡县尉,改会稽尉。

宣州观察使殷日用奏为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以表荐,连授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

转运使刘晏奏令巡覆江西,多所蠲免。

改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

佐晏征赋,颇有裨益,晏甚任之。

大历十四年,崔祐甫秉政,素与乃友善。

会加郭子仪尚父,以册礼久废,至是复行之。

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

词义典裁,祐甫叹赏久之。

数日,擢为给事中,旬迁权知兵部侍郎。

及杨炎、卢杞为相,意多丑正,以故五岁不迁。

建中四年夏,但真拜而已。

其冬,泾师作乱,驾幸奉天。

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

又令其伪宰相蒋镇自来招诱,乃托瘖疾,炙灼遍身。

镇再至,知不可劫胁,乃叹息曰:“镇亦尝忝列曹郎,苟不能死,以至于斯,宁以自辱膻腥,复欲污秽贤哲乎?”歔欷而退。

及闻舆驾再幸梁州,乃自投于床,搏膺呼天,因是危惙,绝食数日而卒,时年六十。

德宗还京,闻乃之忠烈,追赠礼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刘乃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B.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C.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D.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判官是中国古代官名,始于隋唐,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职责主要是辅理政事。

B. 册礼是古代册立、册封的一种礼仪,唐代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

C. 驾幸,敬辞,专门指古代封建皇帝亲临某地,在文中指德宗皇帝到奉天巡游。

D. 忝列,谦辞,表示自谦的说法,在文中是“自己排列其中感到惭愧”的意思。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乃笃志好学,才华超众。

他从小就立志学习,暗记《六经》;他才思敏捷,文笔清新雅致;所撰写的册文典雅规范,受到了赞赏。

B. 刘乃通晓典籍,见解独到。

他写信给宋昱,引用《虞书》,指出文部选拔官员的弊端,认为应从政事、文学、理家和临节四方面考核。

C. 刘乃为政宽简,颇具才干。

他在巡察江西时,为百姓免除了很多赋税;在辅助刘晏征收赋税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得到刘晏信任。

D. 刘乃心系朝廷,忠贞不渝。

叛贼作乱时,他想尽办法,坚决拒绝叛贼的招诱,最终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死,令叛贼感到羞愧。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

(2)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①
陈与义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

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

乙卯岁,自琐闼②以病得请奉祠③,卜居青墩镇。

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五年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

②琐闼:宫门。

③奉祠:祠禄之官,老病废职之官任之,以示优礼。

16.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词人托病请辞之后从南宋都城临安回到青墩时沿途所见所感,与小序前三句所记叙的内容相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