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课件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页,共38页。
[核心点击] 1.地震波的特点与不连续面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 震
纵波(P)
固体、液体、 气体
波 横波(S)
固体
较快 较慢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第十五页,共38页。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1)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C.冰川
B.湖泊 D.海洋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2)C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大气 C.土壤
) B.水 D.生物
【解析】 由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这 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 (1)D (2)D

臭氧
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保护 地球生命
水汽、固体杂质 影响 天气变化 的重要因素
第六页,共38页。
(2)垂直分层
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yùndòn。g)状况

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jià空ngd与ī) 人类关系最密切,众多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导学号:32980053】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第三十四页,共38页。
【解析】 第3题,水圈向生物圈供水、向岩石圈渗透;岩石圈为生物圈提 供养分,生物圈为大气圈提供氧气;大气圈通过降水向其他三大圈层提供水分。 第4题,落花属生物圈,泥属于岩石圈。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教材P24~P25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第三页,共38页。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 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表示横波(h,énBgbō) 表示纵波(z,òn确ɡ b定ō)两个界面(C为莫霍面 ,D为古登堡面 )。
2.圈层划分 (1)地壳(C以上):由岩石(组yá成ns,hí)厚度不均。 (2)地幔(E+F):E上部存在软流 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G):主要是由 铁 和 镍 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答案】 1.D 2.C
第三十二页,共38页。
对点训练2 地球的外部圈层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据 此,完成3~4题。
第三十三页,共38页。
3.图中①②③④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第十三页,共38页。
探讨1:此次地震应该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 【提示】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探讨2: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 【提示】 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探讨3: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 【提示】 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 动。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学业(xuéyè)分层测评 (六) 点击图标进入…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阶段 1。气体和悬浮,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厚度(hòudù)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点击图标进入
第十一页,共38页。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探讨1:卫星升空过程中,自地表到高空穿越几个层次的地球大气? 【提示】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 探讨2: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有哪几层?温度随 高度增加而递增的有哪几层? 【提示】 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对流层、中间层内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 减;平流层、热层内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j
(j


d
d
u
u
à
à
n)
n)
1
3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j iē d u à
业 分 层 测 评
n)
2
第一页,共38页。
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重点) 3.联系具体实例分析判断地球圈层的特征。(重点)
第二页,共38页。
【答案】 (1)D (2)B
第二十二页,共38页。
地球的外部圈层
[合作探讨] 央视新闻报导 2015年10月26日15时1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 射天绘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天绘一号03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 土资源普查、地图测绘、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我国科学研究和国 民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范围 地表至 莫霍界面
地表至软流层
联系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 壳而且还包含上地 幔顶部(软流层以
上)部分
第十九页,共38页。
[体验评价] 1.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 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 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No Image
第三十八页,共38页。
第二十页,共38页。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第二十一页,共38页。
【解析】 第(1)题,在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 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第(2)题,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 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从而会引起地震波波速的异常变化。
和氧
组成部分
第二十五页,共38页。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外部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的总称
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生活 环境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 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 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是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体验评价] 2.读下图,完成(1)~(2)题。
气的 对流(d运uì动liú)十分显著
天气现象 的发生地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dì大zēn气g)稳定 ,天气晴朗,利于 趋势,空气以 水平 运动为主 航空飞行
高层 大气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后升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第八页,共38页。
2.水圈 (1)组成 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 97% ,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hú、pō河)水流水、冰川水、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 冰川(bīngch 占淡水的2/3,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 (2)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第五页,共38页。
教材整理2 地球的外部圈层
阅读教材P25第4段~P28,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成分
作用
氮气 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干 氧气 一切生物 生命(shēng必mì需ng的)活物动质
洁 空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的gu原ān料 ghé-zuòyòng) 对地面有 保温(b作ǎo用wēn)
第四页,共38页。
正误判断: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 (3)莫霍界面分开了上地幔和下地幔。( ) 【提示】 (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平均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第十二页,共38页。
地球的内部圈层 [合作探讨]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10月30日19时26分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北纬 25.1度,东经99.5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保山市昌宁县城及周边乡 镇地震发生时震感比较强烈,持续时间不长,房屋有强烈晃动。截至11月1日20 时地震造成当地19 760人受灾、883人紧急转移安置,117间房屋倒塌、1901间房 屋严重损坏。
第二十四页,共38页。
[核心点击]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 表:
外部圈层
概念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 气体层
组成
其他
气体和悬浮, 厚度2 000~3 000千米,
主要成分是氮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
第九页,共38页。
3.生物圈 (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 的下层、整个水圈(和sh地uǐ壳qu(dā上ìnq)iào) 层。 (3)核心部分 (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第十页,共38页。
正误判断: (1)大气圈全部是由大气组成的。( ) (2)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 (3)生物圈包括水圈和大气圈的全部。( ) 【提示】 (1)×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2)× 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3)×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km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 900 km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 完全消失
第十六页,共38页。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第十七页,共38页。
第十八页,共38页。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 岩石圈
厚度 平均17千米 70~100千米
【答案】 3.C 4.B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八页,共38页。
[课堂·小结]
第二十九页,共38页。
对点训练1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第三十页,共38页。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导学号:32980052】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
D.内外核之间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解析】 第1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由图 中看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第2题,地下将近2 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这个深度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