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60分钟测试试题2 粤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60分钟测试试题2 粤教版
命题人:陈文忠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狭.隘惬.意挟.制行侠.仗义
B. 弹劾.惊骇.苛.刻荷.枪实弹
C. 啤.酒奴婢.俾.使无裨.于事
D. 旷.野粗犷.诓.骗条条框.框
2.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08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
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 B. 追本溯源 C. 发迹 D. 而且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部门应防止对毕业生的恶意歧视的现象不再发生。
B. 社论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必须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C. 200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备受舆论关注的“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论何时公布,仍没有得到已介入此案调查的昆明市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
4.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
①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
②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
③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
④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⑤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 ②①③④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②①③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年十三,通《五经》。
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
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常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
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
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母得服之,遂愈。
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
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
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
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而其见父冠:戴帽子 B.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倾败C.以免尘累.累:劳累 D.欲造.而不敢造:拜访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云是王家所.得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追许由于.穹谷后于.钟山听讲
D.其亲戚咸为.之惧亲友因呼为.“居士”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3分)
①幼至孝,性沉静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百万,但孝绪一点没留。
B.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是因为他不喜欢表哥的为人。
C.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
D.阮孝绪不贪财的特点,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来表现的。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②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⑴.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⑵.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4)故曰:,,圣人无名。
逍遥游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
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
现代文学先驱洪堡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
现代教育越来越专业化,知识体系的划分日益复杂纷繁,许多学校开始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受教育者的知、情、意或德、智、体往往很难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性和德行培养往往被忽略。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剑桥大学斯诺爵士撰写的《两种文化》一书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导致人文教育的危机。
于是,学者们纷纷倡导“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以补充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的不足,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美德。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认为,“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一途经。
”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
《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经典确立的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告诉我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人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
今天,我们教育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远离了基本的常道、常理、常法,比如诚信、公正、善良、宽容、无私、勇敢等。
从鲁迅那代人开始就把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奋斗的基本目标,到今天,必须承认我们还需要继续他们的工作。
提升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文学经典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传统。
现在的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
在许多学生看来,只要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学好了,似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连中文系的大学生也会经常问老师:学习《诗经》、《楚辞》有什么用?背那么多唐诗宋词干什么?或许,它们对于我们当下找工作确实帮不上什么忙。
可是,当我们在人生中碰到不幸、挫折时,面临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的取舍时,电脑会提供答案吗?机器能解决问题吗?但文化经典却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
作家白先勇说得好:“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
如果中华民族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
……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高出一截。
……文学教人懂得欣赏美。
如何看夕阳,如何看月亮,如何看花开花落,潮来潮往?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教人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大千世界。
”科学、技术只能解决“真”的问题,“美”和“善”的问题还
需要艺术和伦理、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和修养。
托尔斯泰早就讲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
科学只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手段,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就如金钱只是我们走向幸福的桥梁一样,人不能栖息在桥上。
忘却了经典的人往往南辕北辙,在流行歌曲、肥皂剧和各种流行文化中去寻找精神慰藉,除了得到暂时的发泄外,极易成为商业文化的俘虏。
虽然文学有制造快乐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通过快乐要教会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文学有宣泄人情感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净化我们的情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善。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B.按照洪堡的观点,真正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或德、智、体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C.按照斯诺爵士的观点,现代教育过于突出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因此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D.按照某些大学生的观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不必再为之花费时间和精力。
E.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科学技术不过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
13.关于文学经典的意义和作用,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学经典是民族心灵的直接反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学经典可以使人的情感更加健康,能正确应对各种挫折和困境。
C.文学经典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能使普通人具备诗人的眼光。
D.文学经典能解答人生的重大问题,让人懂得真善美到底是什么。
14.第二段引用了列奥·施特劳斯的话和《文心雕龙》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经典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4分)
15.根据文意,造成经典文化教育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高三语文测试二参考答案
1.(3分)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答案:B (A . xiá/qiè/xié/xiá; B. hé/hài/kē/hè; C. pí/ bì// bǐ/bì
D.kuàng/guǒng/kuāng/kuàng)
2.B.【A.“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B.“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C.“发迹”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D.“而且”表递进,不符合句意,此应为“而”】
3.D.【A.否定不当,“不再”应删去。
B.歧义、杂糅。
应删除“显得尤其重要”。
C. 成分残缺。
在“走”后加“以”,同“为基础”搭配】
4.A 【文段论述的中心话题是高科技与艺术的关系。
②句紧承李政道的话。
照应前文,应先谈“智慧”,再谈“情感”,应先①后③,而④为对①③的比喻性总结。
⑤是对中心话题更深层次的阐述】
5.C 连累
6.C(A 助词,所字结构/名词,处所;B 介词,把/连词,来;C 均为介词,在;D 介词,因/动词,作)
7.D ①说他孝顺,沉静;④说他有先见;⑤说他的至孝的品格
8.B (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并非不喜欢表哥的为人,而是因为他“度之必至颠覆”。
)
9. ⑴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答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卒”前可断可不断)
⑵①“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
”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
程度。
(关键点:“迩”、被动句、句意通顺)
②孝绪亲自跑遍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
(关键词:“躬”“累日”“值”)
参考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
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
胤之的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
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
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
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
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
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
”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
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
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
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
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
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
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为什么牵连到我们呢?”终于获得赫免。
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
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
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
”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
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
母亲说:“孝玉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
”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
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
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
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
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
当初,建武末年,青溪皇宫的东门无缘无故自己崩塌了,大风把东宫门外的杨树吹翻了。
有人拿它请教孝绪,孝绪说:“这是青溪皇家的旧宅邸。
齐国五行属木,东方是木位,现在东门自己坏掉了,齐国大概要衰落了。
”
鄱阳忠烈王的妃子,是孝绪的姐姐。
大王曾经命令驾车,想和他一起出游,孝绪凿穿墙翻墙逃走了,始终不肯相见。
各个外甥过年时多有赠送礼物,一点也没有收纳。
有的人认为他奇怪,他回答说:“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不接受。
”大同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10.⑴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2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1分)
⑵【参考答案一】同意,(1分)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2分)【参考答案二】不同意,(1分)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2分)【参考答案三】不同意,(1分)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2分)(以上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1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12.A E(A.原文是“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并未否定职业训练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E.“科学技术不过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不是托尔斯泰的意思。
“金钱只是我们走向幸福的桥梁”是作者打的一个比方,用来说明手段不能代替目的。
)
13.D(文中说“科学、技术只能解决‘真’的问题,‘美’和‘善’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和伦理、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和修养”。
)
14.①时间方面,它产生于古代,但任何时代都适用;②内容方面,它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是人立身处世应当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
(从时间和内容两方面答,最高给4分;从两句字面答,如答为“经典可以使人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经典告诉我们的是不可改易的真理”等等,最高给3分。
全部答案简单抄录列奥·施特劳斯的话,简单译述《文心雕龙》的句子,不给分。
)
15.①科学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学校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人的心性和德行培养被忽略;
②学生只重视实用和功利,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认为经典文化没有用处。
③人们被商业文化吸引,在流行歌曲、肥皂剧和各种流行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