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慧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双慧眼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提升作文水平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总是对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作起文来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勉强拿起笔来也是东拼西凑,结果自然是语言乏味无真实情感。
作为语文老师我在反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要引导学生去多角度观察生活,去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美,我暗暗告诫自己。
假期我上街购物,也许是职业习惯吧,总是在出入商场的同时欣赏店家的招牌。
突然一个念头在脑际一闪:这招牌上的书法岂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平时一方面学生作业书写潦草,一方面作文又缺乏素材。
如果带学生来欣赏不过一举数得呀!
开学了,我首先给学生上了一节书法课,想一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一方面为第一次作文做好铺垫。
我先安排学生抄写一段文章,要求做到清楚、匀称、整洁,然后组织学生检查、评比。
接着给学生介绍了本镇的两位书法家(街道上的广告牌多数是他们所写),同学们很是惊讶。
再介绍襄阳书法名人及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街道上就有这些书法家的作品包括毛泽东的书法作品。
同学们更是惊奇。
看到大家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宣布:“现在我们就去欣赏,好不好?”“好!”异口同声的回答。
看着一张张写满了激动和兴奋的笑脸,我觉得十分欣慰。
走出校门来到街头,那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广告牌令人目不暇给,楷书、行书、隶书应有尽有,平面的、立体的五花八门。
书法家们的佳作令同学们大饱眼福、啧啧称赞。
边走边欣赏讨论,同学们竟留连忘返。
回到教室大家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各抒已见,讲述着见闻感受,评论着书法佳作。
“好,把我们看的、说的、想的写下来。
”我即时提要求,实际上同学们已是迫不及待了。
一节课时间,绝大部分同学完稿了。
交流。
修改。
誊写。
批阅作文时我感觉学生不再是“无话可说”了,有的是真实的表达、真情的流露,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今天我走在大街上欣赏广告牌上的书法艺术。
”开门见山。
“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其实每个字都不简单。
”活用歌词。
“‘襄阳三中’几个黑体字稳立在三中教学大楼上,那么端庄、醒目。
”“‘新华书店’,毛泽东的书法,龙飞凤舞,遒劲有力。
”“‘中国农业银行’六个大字挺拔秀丽、耐人寻味。
”......同学们观察细致,写的真实、生动。
有的同学还发现了错别字及不规范的字,有的同学把广告牌看作家乡的脸面,对胡写乱画者提出批评,有的同学立志长大要当书法家。
我想这次作文的目的达到了,这比老师苦口婆心讲文章选材、中心、结构、语言……要有用的多。
有了这次观察作文的经历,我想指导学生作文就从观察开始吧。
鲁迅先生不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么?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呢?经过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什么呢?可观察自然景物包括春夏秋冬、风雪雨霜、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田野村庄等;可观察社会生活包括身边的人和事。
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涌现出来,也常常有新鲜事发生。
其中有很多细节就可做写作素材。
如在家里,妈妈是怎样炒菜做饭忙家务的,爸爸是如何给邻居帮忙的;在学校,课堂上同学讨论问题的情景,校园里弯腰捡纸屑的身影;在客车上,时髦姑娘的衣着打扮,各位旅客的谈笑风生,老爷爷行动的不便,小伙子让座的风采,无论是走亲戚、坐酒席、逛超市、去菜场还是欣赏店家的招牌、墙上的标语,处处留心皆学问。
看到听到有意义的事情,皆可写入观察日记中。
关键是持之以恒,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培养写日记的兴趣。
二、观察和体验结合起来。
搜集素材离不开观察,也离不开体验。
这句话也说明了积极参与生活,注意观察和体验是十分重要的。
如作为农村学校星期天、寒暑假我布置作业:在家帮父母扫地、洗衣服、烧锅、择菜、轧面条、包饺子、洗碗、喂猪、管理菜园等,让学生学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辛劳;下地干活如锄草、间苗、插秧、打农药、掰玉米、拔花生、挖红薯甚至挑大粪等,让学生“汗滴禾下土”,体会劳动的艰辛,感悟“粒粒皆辛苦”。
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
难。
学生细心观察,亲自体验了,写起日记来轻松愉快,有真情实感。
三、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观察不但要求学生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到大自然中亲历风霜雨雪,要把自己融入社会群体中,还要善于思考。
因为生活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生活内在底蕴与事件本质意义还需要以理性来概括。
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活的本质体现出来。
长此以往,便会养成自我对生活的有意注意,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提升自我理解水平,让思想成熟起来。
在细察深思中,学生就会拥有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身边的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但有时学生“身在此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就要善于引来“活水”,准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三味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
使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当学生急于用作文表达真实情感之时,便是指导学生作文成功之时。
从那虽文笔稚拙但情真意切、自然质朴的文字里感受生活的气息、青春的激情,教师批阅作文“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