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课文真实地再现了牛顿第一天上大学的经历:一是上学途中遇见绅士,二是到学校后遇见导师。

文章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刚从乡村来到城市、从中学来到大学的略显拘谨畏缩的少年牛顿形象,就在这个形象中,我们又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气质和内在的探究精神:这一切都和后来作为科学家的牛顿密不可分。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简介牛顿上大学前的情况。

交代了牛顿的生长环境——乡村;对上学的态度——宁愿自己看书,不喜欢学校;个性——不交朋友,经常独思冥想;老师和同学眼里的牛顿——顽固的老人、呆呆的稻草人、呆子;校长眼里的牛顿——深思专一的可造之材;校长的教育方法——激将法;结果——凭校长的推荐去剑桥大学读书。

这一部分让读者对少年牛顿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并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他便飘然消逝在剑桥的楼宇绿荫中。

”介绍了牛顿第一天上大学途中所见。

重点写三件事:牛顿抓住了绅士飞出的帽子、牛顿与绅士的对话和绅士给女士让位子。

三件事体现了三个人不同的特点:牛顿——既机敏又拘谨,绅士——高雅和蔼,女士——纤弱。

同时通过插叙的方式交代了剑桥大学的组成单位、牛顿为什么选择三一学院和三一学院的概况。

这部分让读者对牛顿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
绅士的话语又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从“剑桥大学的校园繁花遍地,绿草如茵……”到“…… 巴罗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介绍了牛顿进大学后遇见巴罗教授的情况。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通过牛顿的所见、所谈、所感,刻画了刚进大学的牛顿和巴罗教授的形象。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补叙时间。

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牛顿,主要情节是牛顿上大学第一天的经历。

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尤为成功,这主要得益于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文章十分注重前后呼应,运用“草蛇灰线法”增强了情节的有机性。

清代学者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将运用某种事物贯穿全文中以增强情节有机性的艺术构思方法,形象地总结为“草蛇灰线法”,比喻在文学创作中多次交代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

这条线索,犹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故喻之为草蛇灰线。

例如第一部分:
牛顿上车时车上已有两位乘客:衣饰华贵的绅士和纤弱的年轻女子。

牛顿衣着破旧,上车后紧抱着质料低劣的皮箱,时而看着窗外,时而望望绅士的高
帽。

绅士气质高雅,风采令人赞叹。

吭”的一声,马车颠摇了一下,绅士的手杖掉落,丝质高帽欲
飞向空中。

牛顿反射似地伸出手把它抓住了。

坐在牛顿旁边的女士,身体略向前倾。

“哦,对不起! 请坐这边来。

”绅士移坐窗边,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女士。

牛顿不明其中的道理。

当绅士拿出手帕遮脸,牛顿才恍然大悟——女士原来坐在当阳的一边,被烈日晒得受不了。

牛顿不禁赧然低头。

这几段文字很耐人寻味,告诉我们诸多信息:
1. 牛顿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牛顿一眼看出了“衣饰华贵的”男子是一名绅士,通过后文的言行验证果然是绅士;看出年轻女子的“纤弱”后文写到“女士原来坐在当阳的一边,被烈日晒得受不了…… 身体略向前倾。

”年轻女子果真“纤弱”。

牛顿真是“火眼金睛”!这与他后来在科学研究中重视观察是一脉相承的。

2. 牛顿反应敏捷,善抓主要矛盾。

当“绅士的手杖掉落,丝质高帽欲飞向空中”时,“牛顿反射似地伸出手把它抓住了” 。

请注意,牛顿抓住的是“帽子”,而不是“手杖”!因为在飞快行驶的驿马车上,“手杖”会掉在车上,而“帽子”会飞走,所以,说时迟,那时快,牛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一位“仰手接飞猱”的侠客般“反射似地伸出手把它抓住了” !他后来在科学实验中善于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的特质在此可见一斑。

3. 牛顿深思专一,心无旁骛。

19 岁出门远行,寂寞的旅途,狭窄的驿马车上居然有一位楚楚动人的年轻女子,赏心悦目,岂非幸事?更何况像德国诗人歌德说的“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但牛顿注意力仅仅只看到了年轻女子的“柔弱” ,就再无旁骛了。

他的注意力在哪里呢?衣着破旧的牛顿,“上车后紧抱着质料低劣的皮箱,时而看着窗外,时而望望绅士的高帽。

”是自卑?是紧张?还是好奇窗外的景色?还是艳羡绅士的高帽?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牛顿“反射似地” 伸出手把飞出的帽子抓住了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推测,牛顿的注意力一定在绅士身上!所以,当“绅士移坐窗边,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女士”时,牛顿还不明其中的道理。

直到“绅士拿出手帕遮脸”,牛顿才恍然大悟——女士原来坐在当阳的一边,被烈日晒得受不了!“牛顿不禁赧然低头”——“赧然”是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牛顿为什么会难为情?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年轻女子“被烈日晒得受不了”, 没有让位而惭愧!是因为自己这个乡村来的学子缺乏绅士风度而脸红!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现呢,因为他的心思根本就没在女子身上,而在沉思绅士的那番关于三一学院和大学的话语里。

所以后来牛顿终身未娶和流传的许多趣闻轶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他太专注!这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精神之一啊。

4. 正因为前文已经说了是一名“纤弱的年轻女子” ,所以后面再说“女士原来坐在当阳的一边,被烈日晒得受不了……身体略向前倾。

”也就水到渠成,不显突兀了。

再如,前面绅士说过“三一学院虽然经费不太充足,但教授优秀。

” 后文就交代了接待牛顿的这位年仅31 岁的巴罗教授“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一流学者,以创立在曲线上做切线的方法而著名” 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后面巴罗教授的谈话,就更是对绅士“三一学院虽然经费不太充足,但教授优秀”的观点的实证。

又如,第一段提到牛顿“深思专一”,后文又说他在回答巴罗教授的问题时,默想了一会,有点怯意地说:“不做一下不知道。

”第二部分说道绅士对大学的谈话,后文又说牛顿“他记起驿马车上的绅士关于大学的谈话。

”前文说“舅父替他选了这个有工读生制度的学院当工读生”,后面才有了“因为这人就是舅父介绍的巴罗教授。

牛顿从口袋里拿出舅父的信”和“呵,我已经接到他的信,不然不会知道你的名字。

”均是暗中之明,明中之暗,因果相关。

真是草灰蛇线,伏笔千里之外;马迹蛛丝,细入无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特定事物忽断忽续的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线,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从而形成此呼彼应、首尾贯通的艺术整体。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从牛顿在中学不喜欢读书这一点出发,学习牛顿善于思考、特立独行的学习风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二)巩固并掌握以时间为序,详略得当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构思方法。

学习如何将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法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内涵的写作技法。

三)能够解读少年牛顿这个人物形象,从中获得敏于学习、乐
于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人生启迪,直面人生,零点起飞。

二、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提示
1. 少年牛顿向善乐学、勤思善学的品质
本课的人文立意是由第一课引导学生加强思想修养、第二课面对逆境奋斗拼搏、第三课励志自信后,学习少年牛顿向善乐学、勤思善学的品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勤于思考、敏于学习、加强修养,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主流技能人才。

少年牛顿中学时并不喜欢学校的课程,但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去剑桥大学的途中,羞愧于自己未能像同车的绅士那样关注到女士的不便,在和教授的第一次交流中,尽管拘谨、羞涩但认真、善问,表现出对科学和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的学生虽然不是牛顿那样的层次,但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这一点。

本课的主旨,需要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我感悟,否则学生未必能自主体会到少年牛顿身上所体现出的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的精神本质和学习方法。

2. 构思特点
课文以时间为序,详略得当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材料的详略必须围绕中心来安排。

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应详写,只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

文章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都是略写,但有不同:第一部分是布局略而材料详,第四部分布局、材料均略,但并不显单薄,反而有“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之感。

第二、第三部分详写,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详写与略写,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3. 人物形象分析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明
写:牛顿:善于观察、深思专一、反应敏锐而又拘谨彷徨的学子绅士:气质高雅、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助人为乐的长者巴罗教授:温和大方、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师长暗写:校长:因材施教、善用激将法挖掘学生潜质的出色园丁舅父:关心牛顿、帮助牛顿求学深造的慈爱亲人文章还善于用人物的眼睛来观察人物,例如:
(1)上大学前老师和同学看牛顿:他不交朋友,经常独思冥想,有时像个顽固的老人,有时又像个呆呆的稻草人,曾被称为“呆子” 。

校长看牛顿:从他许多精巧的发明看出他是个深思专一的可造之材。

(2)上大学途中
绅士看牛顿:去剑桥念书的新生
牛顿看绅士:气质高雅,风采令人赞叹;飘然消逝在剑桥的楼宇
绿荫中
(3)进大学后牛顿看导师:身材魁梧的红袍绅士;温和大方;走廊里阔步前行。

导师看牛顿:新生;牛顿的动作显得很生硬;牛顿犹豫起来了。

从教学的角度说,本课的这项教学重点,教师要像巴罗教授点拨牛顿一样,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其精神品质。

(二)教学难点提示
1. 人物传记的写法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即真实性),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文学性),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就本文来看,叙述的时间(1661年6月5日)、事件(牛顿第一天上大学)、人物(牛顿、校长、绅士、巴罗教授)、环境(剑桥大学)是真实的,这些都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

但在具体的表述上却有着浓郁的文学色彩(牛顿的旧皮箱、绅士的高帽子、剑桥的风景),甚至充满了戏剧性(牛顿抓帽子、绅士让位子、绅士的飘然消逝、牛顿走进院门时差一点迎面撞上一位身材魁梧的红袍绅士),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别人物传记和小说的区别。

2. 细节描写
本课细节的主要作用是勾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起伏和人物的特点。

比如,写牛顿的心理:
初次搭乘驿马车,和陌生人交谈,牛顿感到拘谨畏缩。

牛顿意识到要进入一种新的生活,顿然紧张起来,一阵凉飕飕的感觉从脊背直透脚尖。

牛顿吃了一惊,言语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牛顿如释重负,放下了心。

牛顿不知谈什么好,感到很不自在。

牛顿从未面临过这种问题,有点惊慌失措。

再如,写牛顿的动作:
牛顿不禁赧然低头。

教授在走廊里阔步前行,牛顿迷迷糊糊地跟着走。

牛顿默想了一会,有点怯意地说:“不做一下不知道。


牛顿的动作显得很生硬,好不容易在椅子上坐下了。

教师对细节所要表达的内涵不必过多分析,而是要善于提问,
让学生自己来体会、领悟。

比如“牛顿意识到要进入一种新的生活,顿然紧张起来,一阵凉飕飕的感觉从脊背直透脚尖”这个细节,体现了牛顿怎样的心理?“教授在走廊里阔步前行,牛顿迷迷糊糊地跟着走”这个细节,描绘出了教授和牛顿什么样的情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一下“阔步前行”和“迷迷糊糊地跟着走” 的动作,并启发学生设想一下,此时,在三一学院的走廊上他们各自在想什么?相信学生对此能够做出较为理想的推论和判断。

3. 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本文对比手法有多处,非常精彩。

(1)第一部分里,老师、同学和校长的对比:在老师、同学眼里, 牛顿是“呆子”;但在校长眼里,牛顿是个深思专一的可造之材。

通过对比来表现牛顿的特立独行和校长的慧眼独具。

一位“有时像个顽
固的老人,有时又像个呆呆的稻草人”却又有“许多精巧的发明的”
“可造之材”和一位以人为本、负责可敬的校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第二部分里,牛顿和绅士的对比:
通过对比,传神地表现出牛顿和绅士的巨大差距。

绅士似乎是剑
桥大学里的一位神秘人物,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从他对三一学院的透彻了解、对大学精神的独到阐述以及对剑桥大学路径的熟悉来看,他应该是剑桥大学的一名教授。

但到底是不是呢,作者又没有明确,好像故意卖了个关子。

读者也许会想象:在这里读了几年书后的
牛顿,是不是也会由拘谨畏缩的“丑小鸭”变成学识渊博、温文尔雅
的”白天鹅”呢?
(3)第三部分里,牛顿和巴罗教授的对比:
这里的对比绘声绘色,读者也不禁为牛顿捏了一把汗:这个从小
在乡村长大、不喜欢学校、家境贫寒的“呆子”,能适应到处都是绅
士的剑桥生活吗?
这一部分中还有一处人与物的对比:同样在优美的剑桥大学,几只天鹅在垂柳荫下“悠游”,而牛顿“顿然紧张起来”。

作者通过幽静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初来乍到的牛顿内心的极度不宁静,起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4)前三个部分教师的对比
尽管三人身份有差异,但都有高超的教育艺术,爱惜人才、尊重个性,都对牛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位师长形象令人感佩。

如果没有校长的培养,一代科学巨子就有可能不会诞生。

剑桥的绅士和巴罗教授,都有着很强的观察力,一眼就看出牛顿是“新生” ;都有着人性关怀,并没有因为牛顿的拘谨畏缩、家境贫寒而歧视他;都对大学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通过他们,让读者也初步领略到了剑桥的人文精神和学术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 用课文题目导入
这种导入方案可以有三个切入点。

第一,直接从学生能够提取的信息入手,围绕“人物、事件、时间”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激发一部分对名人传记感兴趣的学生和外地求学者的好奇心:一谈到近代科学开创者牛顿,大家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 、“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

其实不然,牛顿,从小在乡村长大。

他宁愿自己看书,不喜欢学校,上学的任务似乎就是为了等待放学。

他不交朋友,经常独思冥想,有时像个顽固的老人,有时又像个呆呆的稻草人,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
“呆子”。

满18岁后的一天,他凭校长的推荐去剑桥大学读书。

……
第二,突出课文的线索,围绕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两个故事设计导入语,引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尤其是对像牛顿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为什么上大学的第一天会如此“拘谨畏缩”的探求兴趣: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
些问题,我们不禁要联想到他18 岁那年到剑桥大学上学第一天发生的几个故事……
第三,调动学生的回忆,以“我上小学的第一天” “我上中学的第一天”“我上技校/ 职校的第一天”入手设计导入语,要求学生围绕“上
学”“第一天”进行回忆,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会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对牛顿的将来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发言后进入课文进行验证。

2. 用“学习提示”导入
“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文章就写了两件事:一是上学途中与绅士的谈话,二是到学校后与导师的谈话。

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人物的对话,且对话中主角牛顿的话并不多,却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刚从乡村学校来到都市学府面对绅士、导师而略显拘谨畏缩的少年牛顿形象,就在这个形象中,我们又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气质和内在的探究精神:这一切都和后来作为科学家的牛顿密不可分。

”以此来激趣、质疑:牛顿在上学途中究竟和绅士谈了什么?到学校后又与导师谈了什么?牛顿面对绅士、导师为什么会略显拘谨畏缩?牛顿又有哪样一种难以言表的气质和内在的探究精神?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会迅速抓住重点,并且会主动探究。

3. 用人物介绍导入
一是由介绍牛顿生平导入:“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
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

牛顿的主要贡献有
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 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上大学的第一天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是由牛顿名言导入:出示名言(可事先抄在黑板右上角或小黑
板上):“①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②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③你该将名誉作为你最高人格的标志。

④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微的思索。

⑤你若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若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若想得到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

⑥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是由于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

⑦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

⑧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贝壳而沾沾自喜。

”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然后再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谁说的,由此导入新课。

三是由牛顿三大定律导入:出示“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
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同学们知道这三大
定律是哪位科学家提出来的吗?……
四是由牛顿的轶事设疑导入:
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小的时候,曾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小姑娘在一起长大。

后来,他到剑桥去学习期间, 这位姑娘嫁给了其他的人, 此时,他正专
心于他的学业。

后来, 那位小姑娘与丈夫离婚,又去找他时, 他深感自己的心已经属于科学, 不能给她幸福, 于是深感歉疚地婉言拒绝了她。

此后,他终生未娶。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生活中常常废寝忘食,曾因为对研究过于专注闹了笑话,后来被大家传为趣谈。

一次,他一边读着书,一边在火炉上去煮鸡蛋。

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他突然脑子中灵感闪现,想到一个问题,便立即进了书房,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

等他想起,出来后,见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一天,他正坐在乡间的一棵苹果树下沉思,忽然一个苹果掉落到他身上。

于是他发现所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支撑必然会坠下,继而他发现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此后,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阐述、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谁呢?他的学生时代又是怎样的呢?……
4. 多媒体导入
从网络搜索相关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对牛顿、剑桥大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导入新课。

(二)研读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由于内容理解学生没有障碍,研读研究的重点在人物精神、写作特点等方面。

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主导下
的学生思考、探讨。

具体形式,教师应该像课文中的教授那样,循循善诱,主
动讲授。

(三)心得笔记
牛顿不喜欢学校,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从来没有人教他想学的东西”。

对牛顿的这个感受,你有同感吗?如果有,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尽量用事实说话,让读你文章的人也能产生共鸣。

要求:主旨明确,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语句通顺,用词恰当,标点正确,文面规范。

这道题目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点有三:一是搜寻在求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人教我想学的东西”的这个感受,二是用事实说话,不要直接议论。

要达到要求,选取的事实必须具有共性。

(四)创意讲谈
有这样一个实验:请将一枚生鸡蛋从60 厘米的高度自由落到地上(鸡蛋壳必须着地),而不使其破碎。

可以借助的器具有:一个高度可以调节的铁架、一圈长度足够的细铁丝、一打(12 只)普通气球。

请问:你如何完成这
个实验?上讲台,将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这道题可以当做巴罗教授出给牛顿的面试题。

从巴罗教授语重心
长的话“伽利略……倡导的重视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实比结
论更为重要。

这一点,你要牢记在心上。

我认为,本学院负有把中世纪引到近世纪、打破天主教的古典思想的使命。

牛顿先生,你要多多努力啊。

”可以看出,这道“创意将谈”题也旨在倡导刚进职业学校的学生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