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学案5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本纪》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字词句用法。

2、在字里行间对人物进行辩证地认识、评价,砥砺学生自我的人生修养;
3、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资料链接】
1、项羽其人
项羽(前232-前202),姓项,名籍,字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军领袖,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中国史上最强武将。

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2、前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关于《项羽本纪》
①《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②《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③《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④“《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郑板桥)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段):
第四部分(第4段):
第五部分(第5段):
第六部分(第6—8段):
第七部分(第9段):
3、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式。

(1)重点字词补充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以故,事得已
梁以此奇籍:
不肯竟学: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2)特殊句式
项籍者,下相人也
与籍避仇于吴中
【文本研习】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段落,完成问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句中实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不竟学竟:完成。

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

D、皆已惮籍矣惮:畏惧。

2.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乃:就
B、略知其意其:其中的
C、梁以此奇籍以:因为
D、虽吴中子弟虽:虽然。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吾其还也B、项梁怒之何厌之有
C、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乃下令D、梁以此奇籍必以长安君为质
4.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5.翻译下列句子:
(1)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3)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4) 彼可取而代也。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2、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式。

(1)重点字词补充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将卒二万渡河:
楚兵冠诸侯:
(2)特殊句式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名闻诸侯
【文本研习】
3、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表达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4、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小结】巨鹿之战的意义。

⑴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

⑵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

⑶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示)
B.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C.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徭)
D.乘埶起陇亩之中(势)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骑兵)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骑兵)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率领)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率领)
C、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希望)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愿意)
D、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看)
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看)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项梁怒之。

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足够用来)
B.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缘故,事情)
C.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流寓在当地的客民)
D.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做,担任)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用)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来)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虽然)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
D、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为什么)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为什么)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式。

项王军壁垓下
平明,汉军乃觉之
田父绐曰“左”
项王自度不得脱
骑能属者百余人
期山东为三处
(2)特殊句式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文本研习】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2、虞姬的和歌,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楚汉春秋》记载了虞姬的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歌。

【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项王军壁垓下
2. 平明,汉军乃觉之
3.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4..期山东为三处
二、解释下列虚词
1、以: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
以故,事得已。

()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梁以此奇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以鲁周公礼葬项王谷城()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乃: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家祭无忘告乃翁()
鲁父兄乃降()
第四课时
【课前预习】
1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式。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何兴之暴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
(2)特殊句式
骑能属者百余人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本研习】
1、“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2、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3、结合前人评价项羽评价的诗歌(《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谈谈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请说明理由。

\4、司马迁对项羽有怎样的评价?
小结项羽人物形象: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

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

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成语
(1)力能扛鼎:
(2)破釜沉舟:
(3)作壁上观:
(4)四面楚歌:
2、翻译下列句子: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天之亡我,我渡何为?
(4)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5)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第五课时
【课前预习】
1、下列加横线的字用法及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D、谁为大王为此计
2、对下列加横线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梁父即楚将项燕 //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B、谕以所为起大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加横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诸侯已困矣
B、毋妄言,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 // 杀人如恐不举,刑人如恐不胜
D、梁以此奇籍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4、下列省略句所省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帝游[于]会稽
B、彼可取而代[我]也
C、桓楚[是]亡人
D、使[ 项籍 ]受命召桓楚
【探究】
司马迁不可能接触到项羽,很多材料是他的听说,但是有些材料是无法获取的,就需要合理推测和具体想象,试分析本文中哪些材料是属于能知道的?哪些材料是属于推测和想象的?再说说这给我们写人物有怎样的启发?
【巩固】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3分)
A.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B.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不肯竟学竟:竟然
B.何兴之暴也暴:暴力
C.乃持项王头视鲁视:察看
D.才气过人过:超过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
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项王军壁垓下”的“壁”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B.项梁怒之
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3分)
A.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B.与籍避仇于吴中
C.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兴之暴也暴:残暴
B.陈涉首难难:发难
C.自矜功伐矜:夸耀
D.奋其私智奋:振,这里是“极力施展”之意。

7.比较下列“之”“而”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何兴之暴也谓霸王之业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
C.和相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
8.对选文评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

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