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散文选读雷雨前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前
茅盾
[学习目标]
1、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与深情向往。
[重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真切、细致地描写雷雨前的景物、以及人的感受和期望。
2、这些描写所包含的深刻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
茅盾,现代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1981年3月27日去世。
《子夜》《林家铺子》等是他的小说代表作。
茅盾的散文创作从20年代开始直至晚年,早期作品大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用清丽的文字记录内心的忧愁迷茫,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雾》、《虹》等。
而30年代的散文则着重从社会、革命、前途、时代等广阔的角度入手,勇敢地面对现实,用细腻而跌宕有致的笔触,反映畸形发展的都市生活和贫困破产的农村面貌,用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诅咒社会黑暗,呼唤革命的到来。
茅盾常常采取“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以小见大。
《雷雨前》写于1934年9月,那正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加紧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反革命的“围剿”,对它统治地区的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奴役。
大片国土沦丧,民族灾难深重,贪官嚣张,污吏横行,人民被禁锢在黑暗的牢笼里,气都憋得透不过来。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怀着强烈的爱憎写下了这篇散文,通过对雷雨前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寄托了作者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迫切心情。
(此部分内容可放在后面讲)
二、朗读课文,初步揭示课文主旨。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你觉得全文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关键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为什么又说这句话点明全文的主旨呢?我们暂且不说,学习以后就能理解。
)2.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明确:热、闷、干;不爽快,密不透风,让人焦躁;龌龊。
(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世界)
三、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掌握文章概貌。
提问启发: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细描细绘了五幅画面。
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找出这五幅画面,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第1-4小节)第一幅画面:清早小石桥上所见之景及人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5-16小节)第二幅画面(第5—6节):上午桥头所见所感。
第三幅画面(第7—10节):下午三时,石桥头。
第四幅画面(第11—16节):人和苍蝇、蚊子、蝉。
第三部分(第17—20节) 第五幅画面:电闪雷鸣,雷雨即将来临。
四、讲读理解第一幅画面。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雷雨前又闷又热。
作者一下笔就在“热”和“闷”上做文章。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刻画天气的闷热?
明确:作者写天气“闷热”,很有特色。
他让假想的主人公站在桥头,随着主人公由近及远的审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两个方面,着意进行精细的刻画。
自然景物:河水枯渴,“连一滴水也没有了”;田地干裂,“裂成乌龟壳似的”,“像开了无数的小沟”;“苍白色的泥土”“跟水门汀差不多”;天上直射的太阳和地下辐射的余热,使得土地“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人的感受:“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用“逼”表示热,用“闭”表示闷,一“逼”一“闭”,把看不见的太阳的淫威,人被闷热所苦的难受程度形象地刻画了出来,精细入微。
而选择“清早”的时间,“小石桥上”的地点,更使人想象出雷雨前的闷热绝非寻常。
3.从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对哪个景物的描绘最能突出“闷”?作者写“闷”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把乌云密布笼罩大地的沉闷形态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
“幔”,就是帷幕,这里比喻灰暗的云层。
“满天里”表明没有一丝儿透风的孔隙,气压低,沉闷异常。
(乌云笼罩,不正象征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的笼罩吗?这哪里是写天气写景物,分明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
)
4.作者把描绘自然景物和写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其用意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交织起来写,别开新境。
写人,作者有意略去具体的形象,只以写意的手法去勾勒;写景,从人的感受去描写,使自然景物顿通灵性。
物与人,命运休戚相关。
作者这样写,更收到揭露环境恶劣,寄托憎恶感情的作用。
五、讲读理解第二幅画面。
1.过渡:如果一写闷热,立刻就祈望暴风雨来临,那就言不尽意,失之肤浅,也不成篇章。
作者在这里稍稍开启一组画的卷头,下面就一步一步往深处推。
请看第二幅面面。
2.第二幅画面与第一幅相比,人与景物有何异同?
明确:作者进一步写“闷热”。
那“灰色的幔”依旧浓重,连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不飘动;人受到热浪熏烤,尽管“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的仍然是热辣辣的“闷”。
用汗的“粘”、“胶”、“结”,更形象地把“闷热”的深沉凝重展现出来。
与上面画面相比,人与景物基本不变,但已不是简单的重复。
作者作了疏密详略的处理,该写的,写得更深。
重点突出,功夫深厚。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